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从《二年律令》的性质看
从《史记·货殖列传》看
从《甲渠言部吏毋嫁聚过
《齐民要术》的林副产品
从《清明上河图》和《东
从《老乞大》《朴通事》
从《申闻状》看宋孝宗北
从《读书杂志》看社会史
从《延祐四明志》及《至
有关《齐民要术》若干问
最新热门    
 
从《齐民要术》看少数民族对中国科技文化发展的贡献——《齐民要术》研究的一个新视角

时间:2009-7-24 13:52:41  来源:不详
用整个鹿头或整只牲畜烹制的“羌煮”、“貊炙”,显然是适于聚餐共食的。上引《晋书•五行志》所载泰始以后成为富人时尚之一的“胡床、貊槃(盘)”,是与“羌煮、貊炙”相配套的。胡床即现在的马扎子,便于起坐取食,打破原来跪坐的局限。貊盘形制未详,但应比传统食案为大,可以盛放烹制的全牲或大块的熟肉。胡床、貊盘的流行,反映了在少数民族影响下进食方式的进步。

除了北方民族以外,《齐民要术》也吸收了南方民族饮食文化的成果,这也是有迹象可寻的。南方百越族人民以“饭稻羹鱼”著称,在食鱼方面一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东晋南朝时,制作和食用鱼鲊、鱼脍、鱼羹等是一种时尚。《齐民要术》以专章介绍“作鱼鲊”,并记述了不少鱼羹、鱼酱的制作方法,以鱼为原料的食品和菜肴的数量仅次于羊,这里面显然包括了南方民族的经验在内。《齐民要术•作酱等法第七十》载有“鱁鮧”的食品,是石首鱼(黄花鱼)、魦鱼(鲨鱼)和鯔鱼的内脏用盐腌制而成。书中还记述了以下一段传说:

昔汉武帝逐夷至於海滨,闻有香气而不见物。令人推求,乃是渔父造鱼肠於坑中,以至土覆之,香气上达。取而食之,以为滋味。逐夷得此物,因名之,盖鱼肠酱也。

故事容有虚构成分,但这种食品源于东南沿海民族应无疑义。《齐民要术》所记蓴羹、菰饭蒲菹、蒲鮓[52] 等,原本是典型的吴越民族食品。“蝉脯菹”与《北户录》所述“蝉臛”相类,为南朝食品,亦当与南方民族有关[53] 。又,《齐民要术》载有“捣炙”法,又名“筒炙”或“黄炙”,办法是把鹅、鸭、麞、鹿、猪、羊肉切细和成馅,贴到细竹筒周围,用手拿着空的一头在火中烧炙,快熟时灌以鸡鸭蛋清,再炙,发白时用鸡鸭羽毛涂上鸭蛋黄或鸡蛋黄。烤熟后分切装盘或以芦荻包裹贮藏。[54] 我们知道,百越人民喜欢用竹筒作炊具,这种烹饪方法,也可能与百越族有某种联系。

四、余论:“多元交汇”与“多元一体”


以上以“齐民要术”为例,从农牧科技和饮食文化方面讨论了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的影响,以及他们的科技文化成就如何融入汉族传统科学技术的经典之中。通过这些分析我们可以确认,《齐民要术》所记载的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辉煌成果,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其中包含了少数民族的重要贡献。由于少数民族的贡献已经和汉族人民的贡献融合在一起,本文所剔发出来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

我还想指出,我们一个个地研究少数民族具体的贡献是必要的,但同时应该把它放到中国历史发展的大格局中去考虑,才能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这些贡献,并摆正其位置。

这种大的格局,我是用“多元交汇”来概括的。我认为,中国的传统农业,扩大一点说,中国的传统经济文化,是由相互依存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类型的经济文化所组成,并在它们不断的交流和碰撞中向前发展,构成一个“多元交汇”的体系。在这个体系的发展中,各民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状态,它构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基础。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发展的所有成果,都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少数民族在其中所作的贡献,不但保存在现今的民族中,而且融入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中。

大家知道,费孝通先生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学说,是一个非常精彩的理论,已为民族学界和文化史学界所普遍接受。我在八十年代末酝酿和提出“多元交汇”时没有看到费先生的文章。后来我拜读了费先生的文章,受到很大的启发。但我没有因此放弃“多元交汇”观点,以“多元一体”取代它,而在各种场合继续阐述我的主张。因为我觉得我和费先生的观点立论的角度不同,彼此并不矛盾。从政治上立论,从发展的趋势和结果来看,中华民族确实是“多元一体”的。但我是从经济上立论的,从经济看,从历史发展的过程看,还很难说是“多元一体”。中国历史上的传统经济,既没有融合为单一的类型(直到现在仍然是多种经济类型并存),又没有实现经济上的“一体化”。因为经济上的“一体化”,是以统一市场的形成为前提的;中国的全国统一市场,清代是否已经形成或已经成熟,还是有争议的。因此,从经济上说,从发展的动态和过程说,以提“多元交汇”为宜。不过,经济上的“多元交汇”,正是政治上的“多元一体”的基础;反过来,政治上的“多元一体”,是经济上“多元交汇”发展的结果。两者是可以相互补充而并行不悖的。


摘要:
中国传统农学的经典《齐民要术》产生于汉族的传统活动中心——黄河中下游地区,它的内容却包含了汉族以外许多民族的科技文化知识和成果。本文以《齐民要术》为标本,从育种和引种、畜牧文化和畜牧技术、饮食文化等三方面深入分析了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的影响,雄辩地说明了《齐民要术》所载中国传统科技的辉煌成果是各族人民共同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