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心忧天下,魂系史学——
略论马克·布洛赫的封建
近代史;语境;语词——略
试论唐武宗灭佛的原因
略论辛亥革命时期知识妇
唐代的中央军事决策及其
唐代皇权高层基础演变
从74位状元的家世看唐代
唐代马祖和洪州宗
唐代的戒指
最新热门    
 
略论唐代的“钱帛兼行”(1)

时间:2009-7-24 13:52:42  来源:不详
,虽然他没有谈及货币流通,但却为我们这里所说的问题提供了最好的说明。从我们的观点看去,正是由于百工、伎作、匠人——一切城市小生产者落入依附关系之中(官府的和私人的),所以铜钱缩小了,甚至停止了它的流通。到了唐代,经过隋末农民战争的大力推动,城市小生产者所受的奴役、剥削和强制有所减轻,依附关系有所松弛,于是城市小生产得以发展,铜钱的流通随而加强,然而仍主要是在城市里。直到中叶以后,才逐渐发生一些变化(这在后面还要谈及)。对于唐代钱帛兼行中的铜钱,我们的初步看法大略如此。

注释

〔1〕见《明夷待访录·财计一》。
〔2〕见《唐时代金银之研究》第2章第6节《绢帛与金银的比较》。
〔3〕参看李剑农著《魏晋南北朝隋唐经济史稿》第十章第一节;彭信威著《中国货币史》第四章第一节。
〔4〕货币商品和铸币有别:前者具有二重的使用价值,即“特殊的使用价值”和“形式上的使用价值’;后者则是与价值实体分离的(参看《资本论》第一卷第76页和第122页,人民出版社956年版)。恩格斯在说到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时说:“……贵金属开始成为占优势的和普遍的货币商品,但是还不铸造货币,只是简单地就重量交换罢了。”(见《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57页,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可见二者的区别。
〔5〕为此,这里不复述前人的研究。望读者在惠予本文以指正的同时,参阅加藤等人的著作。〔6〕《先秦两汉经济史稿》74页,三联书店1957年版。
〔7〕科学出版社1961年版,67页。
〔8〕《孟子·滕文公》。
〔9〕《两晋南北朝史》下册1029页,开明书店1948年版。
〔10〕《汉书·贡禹传》。
〔11〕《后汉书·朱晖传》。《晋书·食货志》引作“宜令悉以布帛为租,市买皆用之,封钱勿出”。
〔12〕按:王莽改制之时,币制混乱,市场已曾一度使用谷帛代钱。
〔13〕《宋书·孔琳之传》说:至魏明帝太和元年之时,“钱废谷用,三十年矣。”《南史·孔琳之传》则说:“四十年矣。”
〔14〕《晋书·食货志》语。《三国志·魏志·明帝纪》但说:“以谷贵,罢五铢钱。”
〔15〕事在魏明帝太和元年(公元227年),见《三国志·魏志·明帝纪》。
〔16〕以上均见《魏书·食货志》。
〔7〕《隋书·食货志》说:“钱皆不行,交贸者以绢布。”
〔18〕《宋书·何尚之传》载沈演之语。
〔19〕《隋书·食货志》。
〔20〕《先秦两汉经济史稿》192-193页。
〔21〕东晋用谷事实,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已指出,见该书下册1113-1114页。
〔22〕关于调外帛的使用方式,有不同解释。这里从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之说。
〔23〕《陔余丛考》卷三○《银》。观其所引例证,多属魏事,故知所谓“六朝”实指北魏。〔24〕《新唐书·食货志》。
〔25〕《陆宣公集》卷二二;《通鉴》系此疏于贞元十年。
〔26〕《新唐书·食货志》。前引黄宗羲“唐时,民间用布帛处多,用钱处少”之语,本此。
〔27〕《白氏长庆集》卷六三。
〔28〕《白氏长庆集》卷二。
〔29〕《昌黎先生集》卷四○。
〔30〕《唐会要》卷五九《度支使》。
〔31〕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资料室编,中华书局1961年版。
〔32〕《通鉴》卷一八九武德四年秋七月丁卯,“NB067”作“参”,胡注谓当作“NB067”。按:百衲本《旧唐书·食货志》正作“NB067”。
〔33〕“比”原作“上”,误,以意改。
〔34〕参看彭著《中国货币史》180页。
〔35〕《通鉴》卷二一五。
〔36〕《旧唐书·杨贵妃传》。
〔37〕〔38〕《旧唐书·郭子仪传》。
〔39〕《旧唐书·李袭誉传》。
〔40〕《三国志·诸葛亮传》。
〔41〕《白氏长庆集》卷四。
〔42〕《元白诗笺证稿》,252页,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43〕《通典》卷六载开元二十一年制。又《旧唐书·食货志》所载天宝十一载二月出官钱换恶钱敕亦云:“庶单贫无患,商旅必通。”
〔44〕《列宁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