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试论耶律楚材在蒙元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注体
从流民法看都铎时期议会
对后文革时期中国近代史
从考古发掘资料看唐宋时
宋元时期的赌博管窥
论民国时期的研究审查与
“五四”时期的中国史坛
史学理论研究与新时期中
抗战时期资源委员会特矿
最新热门    
 
汉唐时期的茶叶(上)

时间:2009-7-24 13:52:59  来源:不详
在迅速发展,这时,也只是在这时,才明确出现了关于山茶的记载。《续搜神记》说,晋孝武帝时,有人在武昌山中采茗,在山曲发现大丛茗处。⑦裴渊《南
————————————————————
① 清初大兴人刘献廷《广阳杂记》卷3引《赵飞燕别传》,记西汉成帝死后,皇后在一天梦中惊啼甚久,侍者呼问方觉,乃言曰:吾梦中见帝,帝赐吾坐,命进茶,左右奏帝云:向者侍帝不谨,不合啜此茶。刘氏据此断定西汉时已知饮茶.我认为汉人已的确知道饮茶,但这个例证并不正确。明人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29已指出《赵飞燕别传》是宋人秦醇所作。鲁迅在《唐宋传奇集》卷8亦将《赵飞燕别传》列入宋人作品。目前,我们尚未发现汉代北方人饮茶的记载。皇室贵族决不会孟浪从事,最先去试探饮茶,宋为小说,傅会当代饮茶之事以入于西汉.是不足取信于史的。《全汉文》卷22司马相如《凡将篇》记“荈诧”.也只说明西汉前期蜀郡(而不是华北)有茶。
② 《华阳国志》卷4《蜀志》。
③ 《华阳国志》卷4《南中志》。
④ 《北堂书钞》卷144《酒食部》引。
⑤ 《太平御览》卷867《饮食部》引。
⑥ 《全晋诗》卷4,《茶经》卷下。
⑦ 《艺文类聚》卷82《草部》引。

海记》云:“酉平县出皋卢,茗之别名。”南齐刘澄之《荆州土地记》说,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①又说,浮陵茶最好。②张揖《广雅》说,“荆、巴、阆采茶作饼”。③王浮《神异记》曰:“余姚人虞洪人山采茗……获大茗焉”。④山谦之《吴兴记》曰:“乌程县西有温山,出御荈”。⑤杜育《荈赋》说,“灵山惟岳,奇产所钟,厥生荈草,弥谷被岗”。⑥全国各地记载茶叶的增加,说明自两汉以来,饮茶的人逐渐增多。那时,人们普遍采摘野生茶为饮料,很难看到人工栽培茶树的记载。甚至到了唐中叶,陆羽还认为野生茶树的茶为上品,种植的茶为次等。因此,他很称赞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野生大茶树。

唐以前,记载饮茶的主要是封建上层人士。这不是他们有什么发现,只不过是在劳动人民多年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加以模仿罢了。孙吴时,韦曜饮酒量小,每逢宴会,吴主孙皓给予特殊照顾,“密赐茶荈以当酒”。⑦晋朝并州刺史刘琨喜欢饮茶,他让别人再给他寄些安州干茶去。⑧夏侯恺死后,还显形“坐生时西壁大床,就人觅茶饮”。⑨这固然属于迷信,但也反映出那时饮茶者已不少,所以才有可能出现关于“觅茶饮”的传说。温峤上表,贡茶千斤, 
——————————————
① 《北堂书钞》卷144《酒食部》引。
② 《齐民要术》卷10《茶》引。
③ 《太平寰宇记》卷139(山南西道.巴州)。
④ 《太平寰宇记》卷98《江南东道·台州天台县》。
⑤ 《艺文类聚》卷82《草部下·茗》引。
⑥ 《全晋文》卷89;《艺文类聚》卷82《茗》。
⑦ 《三国志》卷65《吴书·韦曜传》。
⑧ 《全晋文》卷108《与兄子书》;《太平寰宇记》卷132《淮南道》。
⑨ 干宝《搜神记》卷16;《太平御览》卷867《饮食部》引《晋书》,按,今本、《晋书》,不记此事。

茗三百斤。吴兴太守陆纳设茶果宴招待来访的卫将军谢安,①扬州牧桓温宴饮时,也常伴以茶果。②左思的娇女,“心为茶莢剧,吹嘘对鼎沥”。③南齐武帝临死前,遗嘱不以牲为祭,“唯设饼、茶饮、酒傭而已”。④其子萧子懋还将茶、米等分送其他官吏。⑤饮茶的人多了,来源于生活的文学创作也出现了以茶为题材,晋人杜育的《莢赋》便是著名的事例。

其次,饮茶主要盛行于南方。裴渊说,茶茗“南人以为饮”。⑥西晋末年,任瞻自华北渡江而南,宰相王导等至石头亲迎,瞻坐席便饮,且问旁人,“此为茶为茗”?⑦那时,“司徒长史王濛好饮茶,人至,辄命饮之”。⑧王肃自南齐逃奔北魏,在洛阳仍“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经过较长时期,才习惯北方的羊肉酪粥。⑨梁武帝乘北魏大乱,派陈庆之送颢人洛称帝,庆之为侍中,中原士族杨元慎嘲笑说,“吴人之鬼,住居建康……茗饮作浆,呷啜莼羹”。⑩贾思勰写《齐民要术》把“茶”放在“非中国物产者”一卷内叙述,这都说明华北不产茶,而且饮茶的人较少。当然,情况是在不断地发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