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经济重心南移对我国南方
没有理论就没有历史科学
试论我国古代吏胥的特殊
汉唐中西关系史:对新旧
汉唐中西关系史:对新旧
近五十年来我国蒙元史史
法国汉学界对丝绸之路的
我与汉唐史研究
论汉唐间史学的发展
从社会与国家的关系看汉
最新热门    
 
我国汉唐时期西域栽培水稻疏议

时间:2009-7-24 13:53:15  来源:不详
(12)《新疆文物》1990年4期78页。
(13)《新疆文物》1992年1期66页。
(14)《新疆文物》1991年2期5页。
(15)《新疆文物》1991年2期25页。
(16)《新疆文物》1994年4期22页。
(17)《新疆文物》1992年1期66页。
(18)《新疆文物》1988年3期88页;又《考古与文物》1984年6期91页。
(19)《新疆文物》1993年3期34页。

伽师县英阿瓦提喀拉墩遗址(1)和该县城东南32.5公里处(2)、阿图什市阿扎克乡库木萨克村
东南6公里处(3)、巴楚县恰尔巴格尔乡阿曼托合拉村北约10公里处(4)、恰尔巴格尔乡七里达合村东北约13公里处(5),及该县的来历塔合阿勒代遗址附近(6)、罗布淖尔北岸(7)等等。其中沙雅县英业古城东北的羊达克沁、阿克沁、满玛克沁、黑太沁、于什格提等古城一带发现的(黑太也拉克)汉代人工渠长100多公里,宽约6米(8)。罗布淖尔北岸直通于河的古渠道宽丈余、高约二尺(9)。于田县喀拉墩古城南北两侧的汉代渠道“宽1米左右,它们似乎构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即并行的若干主渠道与分流的密集的支渠相连,纵横成网,排列有序”(10)。米兰农场以东7、8公里处发现的汉唐时期灌溉渠道系统。“由一条总干渠,七条支渠和许多斗渠、毛渠所组成,呈一扇形由南向北展开,所灌范围东西约6公里,南北约5公里。总干渠高大、笔直、整齐,长约8公里,宽约10—20米(包括堤宽),高约10米左右。其上端开口于古米兰河河东支故道,渠首已被今米兰河冲毁,下端接支渠。七条支渠屈曲蜿蜒,各宽约3—5米,高约2—4米,其长度自西向东分别约为3、4、4.5、5、5和4.5公里。除西面第一支渠外,其余几条支渠均在总干渠末端集中分水。每条支渠上都有许多斗渠,每条斗渠上又有毛渠。斗渠多系双向开口,即在支渠的两侧相对开设斗渠。总干渠和所有支渠都是建在地形较高的位置上,所以整个扇形地面没有不能上水的。”(11)


我国西域属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绿州农业是西域农业的一大特点。从当今情况来看,3%的绿州上,集中了西域90%以上的人口,主要绿州分布在哈密、疏勒、阿克苏、莎车、和田、库车、塔城、博乐、焉耆等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汉唐时期西域各农业“城郭”国,都十分重视水资源的的管理、分配和利用。在当地政府的主持下,有一套严格的灌溉管理制度。1979年吐鲁番出土的一件《北凉缘禾十年高昌郡功曹白请改动行水官牒》文书和《吐鲁
番出土文书》第一册中收录的《建初二年功曹书佐谦、奏为以散翟定□□补西部平水事》文书,说明十六国时期高昌郡的水利灌溉由“功曹”主管。“行水官”掌握具体分配民田灌溉用
———————————————————————————————————————————————
(1)(2)《新疆文物》1993年3期23页。
(3)《新疆文物》1995年3期9页。
(4)(5)《新疆文物》1993年3期41页。
(6)《新疆文物》1993年3期40页。
(7)《考古与文物》1984年6期93页。
(8)黄文弼:《塔里木盆地考古记》、科学出版社、1958年、第25页。
(9)黄文弼:《罗布淖尔考古记》、国立北京大学出版部、1948年、第111—112页。
(10)伊弟利斯·阿不都热苏勒、张玉贵:《1993年以来新疆克里雅河流域考古述略》、《西域研究》 1997年3期40—42页。
(11)陈戈:《米兰古灌溉渠道及其相关的一些问题》、《楼兰文化研究论集》穆舜英、张平主编、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9月版、253页。

水,“平水官”负责水利建设和具体办理长年的水利事务。行水官是临时的、季节性的。条任和改动行水官,任命平水官却是由功曹具体办理的。军屯用水也要通过功曹(1)。种种迹象表明,西域在汉唐时期的屯垦过程中其水利事业的发展是空前的。
水利事业的蓬勃发展,为西域农垦种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栽培水稻创造了必备的条件。那么汉唐时期西域的屯垦区内是否栽培过水稻呢?从历年来西域的考古发现,尤其是从考古发掘出土的汉文书、亻去 卢文书、回鹘文书等资料来看,尽管不同语种文书中都有记录西域当时农田灌溉的资料,但多见灌溉小麦、粟、糜、黍、麻、葡萄、果蔬,唯不见浇灌水稻的记录。这是不是意味着当年西域屯垦区内就不曾栽培过水稻呢?对此,笔者是这样认为的:既然唐王朝“上地五十亩,瘠地二十亩,稻田八十亩,则给牛一”有如此之规定。唐时西域屯垦区内水利灌溉又如此之普遍,想必定有水稻栽培也是合乎情理的。这样看来,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