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汉代的女权
汉代政治文化中心的转移
汉代执法思想中的理性因
汉代北部、西南部边郡经
汉代夫妻关系研究
汉代的家学
汉代民间的西王母崇拜
汉代的“发兵”制度
从《二年律令》的性质看
汉代的诸赋与军费
最新热门    
 
汉代型募兵试说

时间:2009-7-24 13:53:19  来源:不详
中募集和从“家兵”或“军中”选募来的勇士,通常有异于从普通编户中招募来的兵员。虽然它们都是以“募”的形式出现,且官府“募”与将军自“募”没有本质差别。但是,它们和官府从地方编户齐民中招募还是不同的。非惟“应募士”的来源、身份不同,而且彼此的任务、地位也似有异。为使问题集中,本文将着重讨论官府直接从地方编户民中的招募,他类“募兵”,在此一般从略,只兼及其有关的共同之点。
    汉代不仅“募兵”有多种类型,招募的形式多样。还表现在封建政权对招募来的士兵赋予了相当广泛的运用。
    (一)在京师禁卫兵中有部分募兵充任。如武帝时的“八校”,有部分大抵已具募兵性质。东汉北军中的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五校与黎阳虎牙雍营,大概也是多由募兵所组成的。两汉京师兵问题,因困于材料,有待细作稽考。但其军队的来源,除从郡国征调之外,招募也是途径之一,此乃似无可疑。
    (二)边境要地常用募兵屯戍。汉代西北方向的劲敌主要是羌、胡。如何加强对边境的防范,自来为汉廷费尽心计,或“移民实边”,或调员“屯戍”,而运用“募兵守备要害”之地者也为常有。如据《宣帝纪》:神爵元年(前61年),西羌反叛,汉廷“发三辅、中都官徒弛刑及应募、佽飞、射士、羽林孤儿、胡越骑诣金城”。《居延汉简》:“建平五年十二月丙寅朔,乙亥,诚北侯长口充口信之。官下诏诣口右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募谨募口戍卒庸魏口等口口口口口口。”[9]又载:“出麦食马三匹,给尉卿募卒吏四月十六日食。”[10]简文中提到的“募口戍卒”与文献记载似可互证。所谓的“募卒吏”,是负责招募士卒的吏员,当时在内郡和边塞地区皆设,这种吏员在边郡隶都尉属下。在东汉,随着边兵制度的变革,统治者使用募兵屯戍边境要地的情况更为普遍。如《明帝纪》:永平元年(58年)“募士卒戍陇右”。永平八年(65年)“募郡国中都官死罪 囚”,“屯朔方、五原之边县”。运用募兵及刑徒屯边,这是东汉罢边郡亭侯吏卒后的一大重要措施,明帝时期尤为常见。
    (三)征讨少数民族经常使用募兵。周边各少数民族,在汉代先进文化的催化、吸引下,总的趋向是“慕向内属”,向中原内腹地区靠拢,表现为一种规律性的向心运动。但由于种种复杂原因,民族间的战争也不时发生,汉王朝对待少数民族的反抗,其动用的武装力量,除来自“征发”之外,亦常常采用“募兵”。如建武二十四年(48年),光武帝派马援等“将十二郡募士及施(弛)刑四万余人征五溪(蛮夷)”。[11]明帝初年,“西羌寇陇右”,汉廷派马武、王丰、窦固、陈沂等“将乌桓、黎阳营、三辅募士……合四万人击之”。[12]此后,于章帝建初四年,安帝元初二年、元初三年,顺帝永和五年,桓帝延熹五年等,都有使用募兵讨伐少数民族反抗的事。东汉王朝经常动用大量募兵对少数民族出击,这既反映了民族矛盾的激化,也反映着当时征兵地位的下降。
    (四)镇压农民起义也大量使用募兵。随着农民反抗斗争的发展,在征发来的“郡兵”不足以抵御农民革命怒潮的情况下,封建统治者往往动用募兵对他们进行镇压。莽末汉初,由招募起家进而用之于镇压起义军者已不在少数。自光武帝罢材官、骑士后,使用募兵镇压农民起义者更多。例如:质帝永熹元年(145年),官府募兵攻打徐风起义军。[13]桓帝延熹五年(162年),度尚广募杂种诸蛮夷,进击豫章艾县人民起义军。[14]灵帝熹平元年(172年),会稽许生起义于句章,孙坚“以郡司马募召精勇”千余人前往镇压。[15]中平元年(189年)黄巾起义爆发后,皇甫嵩、朱 等,都曾兼统募士打过黄巾军。[16]使用募兵镇压农民起义,这是统治者在统治政策上的一种妙用。因为相当部分破产农民被官方招募入伍之后,这在被统治阶级中产生了釜底抽薪的作用,使封建政权可以多获得一些保险系数。另一方面,当被招募入伍的破产农民一旦转化为职业兵后,他们便由可能具有潜在反抗封建政权的力量,转变为对农民军充当武装镇压、维护封建政权的力量了。
要之,自西汉武帝之后到东汉末季,不仅出现了多种类型的招募,而且运用募兵的范围比较广泛。如果说西汉中期以前是以征兵为主,招募尚未形成恒制或带偶发性的话,那么自西汉中期以后至东汉,便在征兵的同时,逐渐发展成为大量的招募。
 




[1]据文献记载:除“募兵”外,其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