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汉代的女权
汉代政治文化中心的转移
汉代执法思想中的理性因
汉代北部、西南部边郡经
汉代夫妻关系研究
汉代的家学
汉代民间的西王母崇拜
汉代的“发兵”制度
从《二年律令》的性质看
汉代的诸赋与军费
最新热门    
 
汉代型募兵试说

时间:2009-7-24 13:53:19  来源:不详
历史上,募兵的性质和方式,各个历史时期不尽相同,有强制的或半强制的,有非强制的。既有公募,也有私募。汉代型的募兵,和它同期的征兵制固有不同,而与其后世的募兵相比,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汉代的募兵是一种早期的职业兵,有其过渡性色彩,地域宗族性很浓,封建束缚也较严,受募者的身份不如后世自由,名为招募,实际上仍然带有很大的强制性。这种情况和封建社会前期的发展阶段是相一致的。
 




[1]   《后汉书》卷一上《光武帝纪》。
[2]   《后汉书》卷九《耿弇传》。
[3]   《后汉书》卷六五《段颎传》。
[4]   《后汉书》卷七五《刘陶传》。
[5]  《后汉书》卷二一《李忠传》。
[6]  《后汉书》卷二《明帝纪》。
[7]  《后汉书》卷三八《滕抚传》。
[8]  《后汉书》卷七二《董卓传》。
[9]  《汉书》卷七0《常惠传》:“常惠,少时家贫,自奋应募,随移中监苏武使匈奴,并见拘留十余年,昭帝时乃还,汉嘉其勤劳,拜为光禄大夫。”
[10]  《后汉书》卷七二《董卓传》。
[11]  《后汉书》卷八六《南蛮西南夷列传》。
[12]  《后汉书》卷三八《滕抚传》。
[13]  《三国志·吴书·孙坚传》。
[14]  《三国志·鲍勋传》注引《魏书》。
[15]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英雄记》。
[16]  《后汉书》卷八六《南蛮西南夷列传》。
[17]  《后汉书》卷三八《滕抚传》。


 
    从募兵的日程表来看,西汉前期仅见高祖为汉王时曾有招募之举。但自西汉武帝以后,则募兵次数渐繁、地位日显重要。为什么自武帝以后征兵制逐渐松弛,而从地方编户民中的招募却日趋发展?看来,这要从封建兵制本身及当时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等因素中寻找答案。
    首先,募兵自武帝后之所以推广,这和征兵制不能完全适应当时战争发展的新形势有关。在作战对象转移、战略战术变化和武器装备更新的情况下,若只“征”不“募”,有碍战争,不足以御敌取胜。
    大家熟知,西汉军队的作战对象,在“七国之乱”前,主要是平息“内忧”,解决“王国”势力问题;其后,则主要是反击“匈奴”,消除“边患”。《汉书·窦田灌韩传》说:“匈奴,轻疾悍亟之兵也,至如飙风,去如收电,畜牧为业,弧弓射猎,逐兽随草,居无常处,难得而制。”它拥有“控弦之士三十万”,是汉廷北部的劲敌。
    西汉建国之初,高祖亲自带领三十万兵力出击匈奴被“困于平城”的事例,使不少政治家感到,光靠征兵组织起来的军队,不足以抵御匈奴的袭扰。晁错从秦代的历史教训和汉初的现状出发,进一步阐述了征兵制不能适应边战的需要。他在向汉文帝言及兵事和陈述防御匈奴的方略时说:“士不选练,卒不服习,起居不精,动静不集,趋利弗及,避难不毕,前击后解……百不当十。”“今降胡义渠蛮夷之属来归谊者,其众数千,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今远方之卒守塞,一岁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备之。”[1]从这些建议中看出,晁错虽然尚未否定征兵的意义。但他已经认识到,在作战对象转移的情况下,一依征发内郡之卒守塞,“一岁而更”,难于适应时变。因此他主张急需“徙民塞下实边”;边关要地“选练”得力的边兵;采用“归降蛮夷”配合边民共同守边,改变兵源结构。
    武帝之时,在长期的战争中,尽管汉军势力伸到漠北,但“士物故者,动以万数,民多买复,征发之士益少”。[2]由于损兵折将,兵源枯竭,内郡征发之士不足以御敌。于是统治者着眼于扩大兵源。这就是:(1)大量使用“夷兵”;(2)谪发,以“七科谪”充边;(3)为“招募”,将“六郡良家子”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