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论占卜与隋唐佛教的结合
《中国礼制史·隋唐五代
關於隋唐長安研究的幾點
魏晋隋唐的坞壁和村
内藤湖南和陈寅恪的“六
2000年隋唐五代史研究概
2003年隋唐五代史研究概
近半个世纪日本研究魏晋
我和宋辽金史研究
论隋唐五代买卖活动及其
最新热门    
 
我和隋唐、中亚史研究

时间:2009-7-24 13:54:26  来源:不详
学风使得再现知识与反映史实真象构成一种发展、推移的关系,从而导致今天西方学界的文化相对观,即所有东西文化都应平等相待。
  四、在世界经济和资讯体系加速发展的格局中,东西文化相继迈入了传统与现代相综合、东方与西方相综合的新时代。借用巴赫亭(M.M.Bakhtin)的词汇,今天人们生活在“大时间”(Great Time)之中,相比之下,过去的各种东方、各种西方都处在各自经历的“小时间”(Little Time)内[2]。因此,今天再做东西文化的比较,就应该按历史主义而将当时学术各自放置在各自的“小时间”库中。我们还看到,在与“大时间”接轨的时候,每个过去“小时间”的文化没有例外都在不等程度上经历着转型过程。对此,不仅东方学者,西方学者也同样表现了惶惑和焦虑。现代社会的弊端日益明显暴露,西方学者同样也在整体上重新审视、重新评价他们的历时性的观念、模式、范畴和架构,乃至怀疑及于启蒙时代以来的“理性”、“进步”等观念。这种情况并不仅局限于后现代主义者身上。
  面对这一“大时间”的新格局,我为祖国各民族在“小时间”内创造的文化成就而感到自豪。每当我在世界各大图书馆的阅览室中看到影印文渊阁本《四库全书》排满长长的若干书架,天禄琳琅,不由得我不喜上眉梢。在这些民族文化瑰宝中,很多内容已不适用于今日,但是最关键的一点是,它证实着中国在它的历史长河中每个朝代都产生过创造性的少数(creative minority),并以此昭示着中华民族的深沉。中国发展了儒家思想,留下了从公元前841年以来记载确凿的浩瀚史籍,两者铸造了民族魂和历史精神,形成了中国的个性,使中国能够携带着丰富的精神财富进入“大时间”。检阅一下中国过去与异质文化的交涉过程,也不乏善于吸收和创造性转换外来文化的先例。例如,佛教传来,大约经过四百年的消化,智顗就建立了“五时八教”的判教框架,网罗了所有传入汉地的五花八门的佛教学说和典籍,做出了中国人对汉地佛教教义的完善归类。又如,坚毅而博学的玄奘远涉天竺,用梵体著论,发挥大乘精义,以生命为赌注,与印度僧人作辩论的挑战。至于汉化佛教中净土、华严、禅宗诸系的发展更为人所耳熟能详,无待赘述。有鉴于此,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当前撞击又一次为中国文化的推陈出新提供了契机。百年来,在西学的影响之下,中国人已与祖宗习惯的天人合一(holistic)、混元一气(organicist)等思维方式相去甚远了,假以时日,中国必然探索出又一转化外来文化的道路。为了弘通我国的史学,我觉得中国学者应该学习智顗、玄奘,留心西儒学案,措意于西方史学的成果。具体说来:
  1.西方学者拥有研究古代、中古死亡语言文字的优势,他们整理新疆出土的胡语文献的成绩值得我们注意。
  2.今天东亚语言、文化学系遍及欧、美、日本的高等学府,主要的图书馆藏有相当完备的汉文文献,教习、研究中国文化的机构所在多有,其学位论文、期刊论文、通史、专著,对政治、经济、社会、思想、宗教、金石、形象艺术往往有深入细致的研究,值得参考。
  3.西方从希腊以来就有注意logos的好传统,今天,各种话语(discources)更是不胜枚举,诸如枢轴时代、崩坏与突破、转变与延续、传统中的变迁、核心与边缘等等层出不穷。我们无须追赶这些时髦,但通过阅读韦伯(M. Weber)、施坚雅(G. W. Skinner)等人的著作也会感受到,了解这些工具性观念,或有助于我们阐释历史。我个人的感受是,只有在我们对西方学者所用的术语有所了解之后,我们才能够对对话做出自己的参预。例如,社会学家埃特兹奥尼(A.Etzioni)分析社会结构时指出,社会结构有强制、利诱、正名三功能,这一理论广泛渗入到美国研究唐史的H.J.Wechsler,R.M.Somers,R.W.L.Guisso和研究中国史的M.K.Whyte等人的著作之中。对研究唐史的中国学者来说,很容易对埃特兹奥尼的社会结构功能论作出补充,翻阅一下《唐律疏议》,可以用具体例证补充社会结构除了以上三种功能之外,还有强化等级层次的功能。
  以上诸多问题,殆非片言只语所能覙缕。然所以不惭辞费,意在从知识学角度着眼,略申有必要参照西方的东方学、汉学以提高我们文化通识的浅见。当前,我国新的文献资料和考古文物层出不穷,整理、研究水平日新月异。有新史料就有新学问,新史料不断为史学提供新资粮。也许由于羁身海外的缘故,我反而比在国内更经常想到梁启超的研究中国史的三阶段之说:就中国而研究中国阶段,中国进入亚洲而研究中国阶段,中国进入世界脉络而研究中国阶段。实际上,自夏曾佑、梁启超以来,中国学者已经在做着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