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简评葛兆光先生《中国思
最新热门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写法漫议

时间:2009-7-24 13:54:35  来源:不详
学科的分际,但要避免它与文化史、学术史等邻近学科之间的“领域重叠”,却是不必要的,也是不可能的。
  至于说到“思想史究竟其意义在于确立历史上值得表彰的思想‘道统’,还是叙述一个思想的历史过程”,我想,这个问题与“思想史到底属于思想,还是属于历史”的涵义应该是有所不同的。因为,无论思想史的意义在于“确立历史上值得表彰的思想‘道统’,还是叙述一个思想的历史过程”,它都必然要涉及思想与历史两个方面。而“叙述一个思想的历史过程”与“确立历史上值得表彰的思想‘道统’”这两个目标也并不是截然不可相容的。如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虽比较注重哲学方面,并隐然以儒学为道统,但其道统的确立却是在对思想的历史过程的叙述中展开的;又如侯外庐的《中国思想通史》从当时流行的思想范式出发,比较注重确立中国历史上的唯物主义思想的“道统”,但是,他们也同样没有离开思想的历史进程来确立什么道统。更何况,注重思想的内在价值和理路,并不意味着就是要确立历史上值得表彰的思想道统。如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萧公权的《中国政治思想史》等著就很注重阐发各家思想在哲学或政治学上的意义和价值,但是,它们并没有明显地确立某种思想作为道统,更没有把确立历史上值得表彰的思想道统作为自身意义之所在。事实上,在我看来,思想史的意义恐怕既不在于确立历史上值得表彰的思想道统,也不仅仅在于叙述一个思想的历史过程,而是要在对各种思想的历史过程的叙述中,展示思想的内在理路和外缘影响[8],确定思想的历史意义和内在价值。在思想史研究和撰述中,历史的尺度和思想的尺度是统一的,也是不可偏废的。作为一个思想史家,不但要努力获得对过去思想的真实的历史的理解,而且也要尽可能地对过去时代的各种思想的价值作出深入的分析和准确的评价。如果因为思想史属于历史而忽视其在思想上的归属,忽视从思想上把握各种学说的内在价值,甚至无力对平庸之作与思想经典的价值差别作出说明,那就不可能真正把握思想的历史进程。
  葛兆光认为:“过去的思想史只是思想家的思想史或经典的思想史,可是我们应当注意到在人们生活的实际的世界中,还有一种近乎平均值的知识、思想和信仰,作为底色或基石存在,这种一般的知识、思想和信仰真正地在人们判断、解释、处理面前世界中起着作用,因此,似乎在精英和经典的思想与普通的社会和生活之间,还有一个‘一般知识、思想和信仰的世界’,而这个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延续,也构成一个思想的历史过程,因此它也应当在思想史的视野中。”(第一卷第13页)葛兆光提出“一般知识、思想和信仰的世界”这个概念,无疑是为了与“精英和经典的思想”分庭抗礼,但是,他对一般知识和思想的内涵的表述,却带有非常浓厚的精英化的色彩,如下面的这一段话:“我所说的一般思想,是指的最普遍的、也能被有一定知识的人所接受、掌握和使用的对宇宙间现象与事物的解释,这不是天才智慧的萌发,也不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当然也不是最底层的无知识人的所谓‘集体意识’,而是一种‘日用而不知’的普遍知识和思想,作为一种普遍认可的知识与思想,这些思想与知识通过最基本的教育构成人们的文化底色,它一方面背靠人们不言而喻的终极的依据和假设,建立起一整套有效的理解,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起着解释与操作的作用,作为人们生活的规则和理由。”(第一卷第14页)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葛所说的“知识”和“思想”,与没有受过教育的底层民众是不相干的。底层民众拥有的关于农耕、渔猎以及气象之类的知识,在葛兆光的视野中,似乎并不属于知识的范围,因而也就没有被纳入他的思想史撰述的内容之中。不仅如此,葛兆光还认为“思想可能是少数天才的奢侈品,而知识却是所有受教育者的必备物”(第一卷第33-34页),这就基本上排除了在没有受过教育的底层民众中产生知识和思想的可能性。而事实上,人们都知道:那些没有受过教育的底层民众,与其它社会阶层(包括知识阶层)一样,也有一个自己的“知识、思想和信仰世界”,尽管与受过教育的其它社会阶层(尤其是专门从事知识生产的知识阶层)相比,他们的知识范围相对比较狭窄,思想格局显得比较小器,信仰形态也不免有些粗鄙,但是,从整个社会的“一般知识、思想和信仰世界”的构成以及对他们自身生活经验的适用性等方面而言,他们所拥有的这些知识、思想和信仰的价值却是别的知识、思想和信仰所不可代替的。如果把他们这一部分的知识、思想和信仰排除在外,那就不可能从整体上把握社会的“一般知识、思想和信仰世界”的构成,更不可能得出一个什么知识、思想和信仰的“平均数”来。对于这一点,过去一些马克思主义思想史家如侯外庐等人其实比葛兆光认识得清楚,尽管他们的著作在葛兆光看来,都属于注重精英和经典的思想史的范围,但是,他们并没有像葛兆光那样,在知识和思想方面表现出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学教授对于没有受过教育的底层民众的傲慢与偏见,更没有出现葛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