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可
20世纪中国古代财政史研
20世纪中叶联合国关于“
20世纪30年代关于奴隶社
20世纪20年代胡适对于国
20世纪美国对中国史学史
没有理论就没有历史科学
20世纪中国农会制度的变
解读20世纪中国工农运动
20世纪中国近代外债史研
最新热门    
 
2004年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综述

时间:2009-7-24 13:54:40  来源:不详
学与玄学》,邱敏《六朝史学》,许伯卿、吴功正《六朝文学》三种。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石刻文献全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本年度发表的学术论文在250篇以上,涉及领域广泛,以下分类择要介绍。

                  政治、制度

  政治史。刘蓉《析魏明帝禁浮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第5期)认为太和年间禁浮华主要是从政治着眼,明帝强烈感受到了叔父曹植的政治压力,导致了禁浮华的一系列举措。孟祥才《论曹爽之败》(《史学月刊》第8期)认为曹爽集团失败是由于其所重用之人多为浮华之徒。张军《曹魏时期司马氏霸府的形成与机构设置考论》(《兰州大学学报》第4期)对司马氏霸府的形成、特点、府僚构成及运作方式作了探讨,并考证了霸府的机构设置情况。陶贤都《魏晋禅代与司马氏霸府》(《辽宁大学学报》第4期)也对司马氏霸府进行了研究;他的《三国时期劫质现象刍议》(《许昌学院学报》第4期)认为劫质不是法律问题,而是政治问题,与当时的忠、孝、信等社会伦理也有密切关系。王永平《汉末流寓江东之广陵人士与孙吴政权之关系考述》(《扬州大学学报》第1期)着眼于汉末流寓江东的广陵人士,指出他们不但在孙吴政权割据统治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推动了吴地文化的发展与南北文化的交流;他的《晋武帝立嗣及其斗争考论——以齐王攸夺嫡为中心》(《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第3期)认为,武帝以惠帝为嗣,逼齐王攸就国致使其愤恨而死,并严厉打击拥戴齐王的“清议派”,激化了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加速了西晋的灭亡。林校生《成都王颖督区幕佐和文化倾向之考释》(《国学研究》第十四卷)辨明了成都王颖督邺前后河北都督区的分合变迁,指出司马颖幕府佐吏家族门第较高,里籍分布较广,南方士人和内迁胡人较多。认为司马颖以邺、冀地区为基地对抗东海王越,显示出邺、洛之间儒、玄两种政治文化的对立态势和地缘意味。李园、唐燮军《地域集团、萧沈对抗与刘政制》(《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第l期)指出刘宋政制由于皇权过分伸张导致恩贫倖用事,引发了一系列制度性弊病,内轻外重之势使地域集团应运而兴,深刻影响了宋齐之际的历史走向。唐燮军《萧沈对抗与刘宋政治》(《许昌学院学报》第3期)延续了上文的思路,进一步对萧沈对抗格局作了研究。
  罗新《十六国北朝的五德历运问题》(《中国史研究》第3期)指出,十六国各政权在如何使自己政权的属性与五德历运学说相协调的问题上,先后表现出犹豫和矛盾的态度。拓跋政权最初以十六国继承者的身份出现在德运次序中,孝文帝改革,在德运上直接以北魏承接西晋,使北朝历史呈现出继承华夏正统的强劲态势;他的《北魏直勤考》(《历史研究》第4期)认为北魏的直勤与嚈哒的敕勤和突厥的特勤,都源于共同的部族传统,是社会结构下的一种身份,相当于汉文中的“宗室”。直勤制度在拓跋鲜卑社会发育和政治进化过程中,随着“改降五等”被孝文帝取消,引起了北魏宗室内部的情感和文化分裂,对北魏末年的变乱具有必然影响。姚宏杰《君位传承与前燕、后燕政治》(《史学月刊》第3期)考察了慕容鲜卑君位传承从部落君长推选原则到嫡长子继承制的转变,指出前、后燕诸多政治事件与此相关。李凭《魏燕战争以后的北魏与高丽》(《文史哲》第4期)研究了北燕灭亡至延兴年间北魏与高丽的关系,指出频繁的使节交往和北魏遵循不介入高丽与百济间矛盾的原则,促使双边关系由冷漠走向缓和发展,为孝文帝朝与高丽的友好关系作了铺垫。朱兴和《略论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朝议》(《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认为朝议的形成和发展源于北魏早期的历史变迁和孝文帝的主观努力,朝议主流观念来自汉文化,推动了改革深入发展。侯旭东《地方豪右与魏齐政治——从魏末启立州郡到北齐天保七年并省州郡县》(《中国史研究》第4期)从地方豪右与东魏北齐政权关系的角度具体分析了双方斗争的经过,指出行政区划增减与豪右和朝廷关系的消长有密切的关系。王大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间秩序结构》(《文史哲》第4期)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新的民间秩序结构表现为豪强割据、豪族游侠统治、坞堡自救和望族的精神领导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