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可
20世纪中国古代财政史研
20世纪中叶联合国关于“
20世纪30年代关于奴隶社
20世纪20年代胡适对于国
20世纪美国对中国史学史
没有理论就没有历史科学
20世纪中国农会制度的变
解读20世纪中国工农运动
20世纪中国近代外债史研
最新热门    
 
2004年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综述

时间:2009-7-24 13:54:40  来源:不详
因此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何宁生《论前燕的法制》(《西北大学学报》第5期)讨论了前燕的法制原则、法律内容和司法制度。

  经济

  生产关系。孟彦弘《〈吏民田家莂〉所录田地与汉晋间的民屯形式》(《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刊》第二集)推测《嘉禾吏民田家莂》所登录的田地属民屯的一种,并对汉晋间民屯的不同形式及中古田制的演变作了论述。张尚谦、范丹《户籍样、田令、“均田制’’》(《云南民族大学学报》第l期)和张尚谦《何物“均田制”》(分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第3、4期)认为北魏均田令是人口土地登记法,其后修订成带有赋税品式色彩的户籍样“丘井之式”,二者都不是分配土地的法令。文章对“均田制”概念以及关于“均田制”的各种解说提出了质疑与批评。
  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发展本年度颇受研究者重视。张泽咸《汉唐间浙江丘陵农业生产述略》(《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第2期)引证分析大量史料,指出浙江丘陵地区在先秦至唐宋之际千余年间,农业经济迅速发展。蒋福亚《魏晋南北朝时期内徙少数民族对社会经济的影响》(《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认为内徙诸少数民族使北方经济出现短暂、局部的破坏,但从总体上看,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并没有造成历史的大倒退;他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河北经济的发展》(《许昌学院学报》第6期)认为魏晋和北朝时期河北地区经济有了引人注目的发展,成为中原王朝重要的财赋区之一。李松《魏晋南北朝时期淮南地区经济开发初探》(《淮南师范学院学报》第l期)、吴海涛《魏晋南北朝时期淮北经济的恢复与发展》(《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第l期)、王鑫义《东晋南朝时期淮河流域农业生产述论》(《许昌学院学报》第1期)、张宪华《东晋南朝皖南的社会经济》(《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第4期)分别对淮河南北和皖南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行了考察。任桂园《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峡盐业与移民及移民文化述论》(《盐业史研究》第1期)阐述了三峡地区井盐业的发展,指出盐业经济对移民文化在该地区的碰撞、融合起了支撑作用。赵昆生、张娟《试论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峡地区的社会经济》(《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第5期)对三峡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作了论述。    
  商品经济。魏向东《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市”》(《江苏社会科学》第5期)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地区城市中出现了初具规模的市场体系,初步建立起一套市场管理体制。孙继民《邺下“俗薄”的商业文化性质》(《中国经济史研究》第2期)认为东魏北齐邺城“俗薄”的形成,与其作为北方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特点密切相关,“俗薄”的文化性质就社区而言属于都市文化,就经济而言属于商业文化。
  财政货币。陈明光《“修耕植,蓄军资”——曹魏财政建设基本方针述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第4期)分析了曹魏确立“修耕植,蓄军资”为财政建设基本方针的背景,考论了这一方针的主要措施及收益。操晓理《十六国北朝的钱币问题》(《中国经济史研究》第1期)指出当时钱币并未退出流通领域,认为过分贬低该时期商品货币经济发展是不恰当的。史卫《北魏货币使用研究》(《许昌学院学报》第l期)关注的也是北魏的货币问题,认为当时金属货币、实物货币都曾使用和流通,国家对货币也有明显的干预活动。他的《北魏平城政权动态的财政平衡》(《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第3期)认为平城政权主要通过“以支定收”实现财政平衡,着重分析了军费和官俸是如何通过自我消化来完成平衡的。    
  另外,许智银《三国时期的狩猎活动》(《许昌学院学报》第3期)对三国时期的狩猎活动进行了阐述。刘春香《魏晋南北朝时期荒政述论》(《许昌学院学报》第4期)研究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政权采取的救荒措施,并肯定了其积极作用;他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对生态学的认识及其利用》(《许昌学院学报》第l期)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生态学知识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进步。孙丽《两晋十六国时期疫情浅析》(《山东教育学院学报》第2期)、薛瑞泽《六朝时期疾病流行及社会救助》(《江苏社会科学》第2期)分别对疾病的产生、流行以及救助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民族

   罗君《汉晋中央政府对南匈奴的管理及其影响》(《重庆教育学院学报》第4期)认为汉晋中央政府对南匈奴的管理政策经历了转变过程,对南匈奴产生多方面影响;他的《十六国匈奴政权特点》(《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研究了十六国时期四个匈奴政权在职官制度、政权形式、权力与职能分配以及封建礼仪等方面的特点。李志敏《魏晋六朝“杂胡”之称释义补说》(《喀什师范学院学报》第2期)认为史籍中“杂种”、“杂胡”之名意即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