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可
20世纪中国古代财政史研
20世纪中叶联合国关于“
20世纪30年代关于奴隶社
20世纪20年代胡适对于国
20世纪美国对中国史学史
没有理论就没有历史科学
20世纪中国农会制度的变
解读20世纪中国工农运动
20世纪中国近代外债史研
最新热门    
 
2004年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综述

时间:2009-7-24 13:54:40  来源:不详
。文章还分析了民间秩序结构中的阶级组成及其特点。
  政治思潮。黄少英《汉魏之际人物品题的三大社会功用》(《许昌学院学报》第3期)指出汉魏之际人物品题对发现人才、选拔人才、人才流动和社会局势的变化等方面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徐国荣《汉晋时期的数字化标榜与取士制度》(《文史哲》第3期)注意到汉晋时期名士间兴起的数字化标榜之风,指出它与取士制度相关并逐渐朝谱牒或家谱的方向转移。鲁力《魏晋封建主张及相关问题考述》(《武汉大学学报》第2期)对汉晋时期的封建主张进行了系统考察,认为这一思潮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当权者重视同姓的藩卫作用,但在现实中很难恢复。
   文官制度。胡舒云、李晨光《“九品官人法”中的“中正”》(《史学月刊》第10期)从设置、职责、性质、地位等方面对中正进行了研究。陶新华《北魏后期的中正制新论》(《历史教学》第1期)认为北魏孝文帝以后中正的作用表现在定姓族和保管士人档案两个方面,中正在选举中明确的是士人门品的高低,而不定士人人品高下。
  罗开玉《蜀汉职官制度研究》(《四川文物》第5期)整理了蜀汉职官制度的大纲和基本体系,并分析了蜀汉官制的特点。王东洋《曹魏考课法的制定及其社会背景初探》(《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第1期)指出曹魏多次制定考课法,对后世考课制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汪征鲁《南朝“迎吏”、“送故吏”新探》(《中国史研究》第4期)认为从两汉至南朝的州、郡送故迎新,在南朝时开始与官员选任调动密切相关,州迎主簿、迎从事、迎西曹等成为一种入仕资格。这既反映了中央政府权力与官员个人权利的消长,也表现出选官与官僚体制的微妙变化。张小稳《魏晋南朝时期的秩级》(《史学月刊》第5期)接受了职位分等、品位分等的概念,认为秩级来源于先秦的稍食和月俸,与职务的繁简、职责的轻重相联系,具有职位分等的色彩。官品来源于汉代的朝位制度,具有品位分等的色彩,规定官员所享有的权利或特权。罗永生《“后魏尤重门下官”说新探》(《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认为北魏正光以前门下省地位不及尚书省,侍中职权亦远在录尚书事和尚书令、仆之下。《通典》所云后魏“尤重门下官”,绝非常态。金霞、李传军《〈北齐书·宋世轨传〉“台欺寺久”浅释》(《晋阳学刊》第6期)认为“台欺寺久”一语,反映了北齐乃至整个北朝时期御史台和大理寺这两个平行机构之间权力制约与平衡的关系。
  高敏《有关北魏前期百官无禄制的两个问题》(《历史教学问题》第1期)和徐美莉《也谈北魏前期“百官无禄”之原因》(《史学月刊》第3期)分别对北魏前期“百官无禄”的状况以及向俸禄制的过渡进行了研究。翟桂金《北魏爵禄制度研究》(《许昌学院学报》第6期)也考察了北魏爵禄制的实施背景和颁行过程,并阐明了爵禄制下封君的权益。
  武官制度。石冬煤《东吴早期武官考论》(《邢台学院学报》第l期)考察了黄武以前东吴武官的设置,指出了其作用和弊端。陶新华《北魏地方都督制补论》(《求索》第2期)对学者长期忽视的北魏地方偏裨都督和州、郡防城都督作了探讨。张鹤泉《东魏、北齐征讨都督论略》(《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1期)从称号、设置特点、与行台的关系三个方面讨论了东魏、北齐时期的征讨都督;他的《南朝都督诸州军事与其所领将军职的关系探讨》(《史学集刊》第4期)认为将军职是都督设置的前提条件,都督所领将军职则影响到其地位和等级。张金龙《汉魏之际政治与禁卫武官制度的变革》(《山东大学学报》第2期)、《南朝卫尉及其职掌考述》(《南京社会科学》第4期)、《东魏北齐左右卫府制度考论》(《兰州大学学报》第2期)分别对汉魏之际、南朝和东魏北齐的禁卫武官制度及其相关问题作了详细的考证分析。
  法律制度。楼劲《北魏的科、格、式与条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刊》第二集)梳理了北魏的科、格、式与条制,明确了这些用语的指称对象和方式。同时还讨论了这类法规的内容及其在当时整套法律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阐述了其源流。薛菁有数篇文章研究该时期的法律问题。《汉末魏晋复肉刑之议论析》(《东南学术》第3期)对汉末魏晋复肉刑之议的缘起、内容及其影响作了梳理和分析;《魏晋时期的特权法与士族门阀制度的形成》(《福建论坛》第9期)指出魏晋时期特权法的制定是士族门阀制度形成的重要标志;《论北朝的流刑制度》(《福建师范大学学报》第4期)从流刑制度的源流出发,探析了北朝流刑制度的成因和特点。金霞、李传军《魏晋南朝刑律中的妇女地位——兼谈魏晋南朝刑律的轻省化》(《南都学坛》第2期)指出法律的轻省化是魏晋南朝时期刑律发展的必然趋势,妇女的法律地位也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