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炎黄大战”的考古学研
“炎黄大战”的考古学研
“炎黄大战”的考古学研
“炎黄大战”的考古学研
“炎黄大战”的考古学研
从家谱看炎黄子孙的寻根
生产函数与农史研究——
* 象征腐化堕落 有辱我
炎黄子孙称谓的由来
最新热门    
 
“炎黄大战”的考古学研究(36-40)

时间:2009-7-24 13:55:00  来源:不详
渺小可怜。如武功游凤所出彩陶图,绘者置客观性、可能性于不顾,竟画出鱼吞鸟这一有悖常理的画面……与此相反,出土于豫西地区的鹳鱼石斧图,画师'把白鹳画得雄壮有力,气势高昂,用来歌颂本族人民的胜利,他把鲢鱼画得奄奄一息,俯首就擒,用来形容对方的惨败'。这两幅彩陶图两相对照,可见豫西地区所出彩陶图竭力张扬鸟强鱼弱的主题"、"到了史家类型早期偏晚阶段,或许'鸟'集团已在交战中占了上风,它已深入'鱼'集团腹地并发起进攻,由于'鱼'集团此时实力尚存,完全有力量抵御入侵者,北首岭所出鱼鸟彩陶图才描绘成鱼鸟相战、难分伯仲的画面"、"姜寨所出葫芦瓶上的两幅彩陶图,年代当为史家类型晚期的最末段,与鸟啄鱼尾图之间存在百年左右的差距。此时'鸟'集团或已占领了'鱼'集团的地盘,并与之融为一体。于是不仅着画的器物已换成葫芦瓶,更重要的是画面内容发生了质的变化。鱼与鸟不再是互相攻打的宿敌,而是密不可分的一家人了。看来,最迟至史家类型晚期末段开始,仰韶文化中“鱼”集团和“鸟”集团已融合为一体"(赵春青《从鱼鸟相战到鱼鸟相融》,《中原文物》2000年第2期)。
  显然,赵春青先生对仰韶文化彩陶鱼鸟图的解释与严文明先生是同一思路,但赵先生研究的结论却与我们所论"炎黄大战"十分吻合。只需将"鱼"集团换成炎帝族、"鸟"集团换成黄帝族即仰韶文化的半坡类型与庙底沟类型,赵先生根据彩陶图案得出的认识也就是我们所论"炎黄大战"的历程:在半坡类型早期(约前4500年),炎、黄联合擒杀蚩尤,导致后来产生华阴横阵、华县君庙遗址的多人二次葬(两遗址均有少量遗存进入史家期,说明蚩尤被杀后尚有零星人口生活于这两处村落),同时半坡人有一支(蚩尤族)逃到濮阳西水坡,有一次远徙西亚影响了哈拉夫文化。据研究,史家类型的年代约距今6140--5935年(王小庆《论仰韶文化史家类型》,《考古学报》1993年第4期)。北首岭M52:1细颈瓶(或称蒜头细颈壶)原报告为北首岭中期遗存,年代为前4810--前4170年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宝鸡北首岭》,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41-42页),但据研究,所谓北首岭中期遗存它本身又可分为前、后两段,代表半坡类型早、晚两个不同的发展时期,而且后段已被学者划归史家类型(严文明《北首岭史前遗存剖析》,《仰韶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王小庆《论仰韶文化史家类型》,甚至有人将与M52:1细颈瓶共存的遗迹单位M195划归北首岭遗址晚期末段,其时已出现庙底沟文化因素(郭京宁《试论北首岭仰韶文化的分期》,《考古与文物》2004年第1期)。因此所谓"鱼鸟相战"(亦即炎、黄之战,半坡类型与庙底沟类型之战)很可能发生在距今6200--6100年之际,即炎、黄两族大约有300来年的合作与和平共处时间,之后又发生矛盾和战争。在史家类型晚期的最末段(距今5950年左右),黄帝早已战胜炎帝,谓水流域基本进入和平时期,姜寨二期和渭南史家多人二次葬墓地大约产生在距今6100--5950年间。但史家墓地的构造和设计显然反映了炎帝族有人不甘失败和屈服的意愿(参见第26项证据或理由)。
  严文明、赵春青两位先生均从战争角度去解释阎村所出鹳鱼石斧图,令人惊奇的是,就在阎村西北方不远处的洪山庙,发现一处同时期的多人二次葬,而且是迄今为止仰韶文化中期发现规模最大的一处二次葬,也是我国目前所见最大的一处瓮棺丛葬墓。据介绍,洪山庙墓地已发现136具瓮棺(如果加上被破坏部分,可能将近200具),它们被分为13排,每排有10来具瓮棺,瓮棺内的人骨都是二次检骨葬。不仅如此,洪山庙墓地这些瓮棺葬全部集中在一个长方形大坑里,大坑又套小坑,这种葬式与半坡类型华阴横阵墓地惊人地相似:横阵墓地共有土坑墓24座,瓮棺葬5座,其中有三个特殊的大集体埋葬坑,每坑再套掘3、5、7个小坑,每小坑葬3-12具人骨,计人骨92具(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考古的世纪回顾与前瞻》,《考古》2000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工作队《陕西华阴横阵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集刊》第4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10月第1版)。关于洪山庙、阎村仰韶文化遗存,有的学者将其视为庙底沟类型(袁广阔《试析姜寨出土的一幅彩陶图案》,《中原文物》1995年第2期),有的视为大河村类型中期(杨亚长《略论"郑洛文化区" 》,《华夏考古》2002年第1期),或者直接称为阎村类型(袁广阔《阎村类型研究》,《考古学报》1996年第3期)。按我们的思路,庙底沟类型是黄帝文化、大河村类型中期是颛顼文化,颛顼为黄帝之后,故二者并不矛盾。但洪山庙或阎村遗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