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方豪与中西交通史研究
清末民初地方自治主义的
明代的地方官制
晚清地方自治思想的输入
论唐代军队的地方化
唐代戎服“櫜鞬服”与地
近百年来魏晋至隋地方行
家族合作、社會聲望與地
从中央与地方关系互动看
元朝在西藏地方征税考
最新热门    
 
地方豪右与魏齐政治——从魏末启立州郡到北齐天保七年并省州郡县

时间:2009-7-24 13:55:06  来源:不详
州郡县都是在北魏末不到10年间设置的,《地形志》记载难称详备,其中不少郡县下未言设置时间,因此实际增置的州郡县应多于上面的统计。另外,史书中出现的一些新置的州郡,如《北齐书·高乾传》提到的魏末设的“东冀州”与同书《李元忠传附李愍传》提及的新立的“易阳郡”,《地形志》中均无记载,稍后朝廷曾对新立的州郡县做过调整,《魏书·元天穆传》“台申汰简所授郡县”指的应是此事。尽管如此,汰简后保存下来的新设州郡县在数量上仍颇为可观。西汉武帝时全国不过13州,109个郡国;到东汉末州也只有14个,郡国105个。北魏末增置的州数已超过汉代全国的数目,郡亦近其半,而魏末新增州郡仅分布在相当于今天华北地区的范围内,面积只及汉代国土的1/3或1/4。不难想见魏末州郡日趋密布,辖区日蹙的情景。
  这种滥置州郡的现象究竟发展到什么程度,《魏书·地形志》所反映的东魏末年的情况可以提供些帮助。《魏书·地形志》记载的行政区划没有统一的标准年代,相当于东魏的区域是以东魏武定年间的资料为准,且“州郡创改,随而注之”。[61]其中有些资料是武定八年的。[62]可以相信,《地形志》中东魏部分的州郡设置反映了直至北齐建立前的武定末年情况,用这些资料来分析北齐天保以前的情形是合适的。
  根据《魏书·地形志》上与中的统计,东魏武定中全国共有80州,349郡与1046(1048)县。[63]平均一州辖4.4郡,13.1县;一郡平均辖3.0县。这组数据乍一看并不特殊,如果与东汉、西晋时的情况加以比较,就不难看出其中的问题。根据《续汉书·郡国志》与《晋书·地理志》的记载,将全国与相当于东魏辖区的州郡县的数目及比例分别统计制成下表:
东汉全国东汉局部[64]西晋全国西晋局部东汉全国比例东汉局部比例西晋全国比例西晋局部比例
州136.37197.031111
郡(国)10547.5816459.368.17.478.68.44
县(邑道侯国)1180548123242690.886.564.860.6

 比较上面几组数据,到东魏末年,滥置州郡县的确已发展到惊人的程度。在面积相同的地域内,东汉设置不到7个州,西晋为7个,而东魏则猛増至80个,多了10余倍,增长最显著。郡增长了6-7倍,县为2倍左右。
  宏观的比较可以明显看出问题的严重性,如果翻检《魏书·地形志》,同样会感到这一弊病的严重程度。《地形志上》有不少州郡空有郡县编制而无实土,寄治于其它州内,如南营州“孝昌中营州陷,永熙二年置。寄治英雄城”,类似的还有“寄治幽州宣都城”的东燕州、“寄治肆州秀容郡城”的恒州、“寄治并州界”的朔州、云州、西夏州等等。[65]南方则有不少自梁朝归附之地,州郡县规模很小。如魏因梁而设的仁州、西淮州所属均只有一郡二县,沙州所辖只有二郡二县。阳州以下的与梁毗邻的“缘边新附”23州一共只有109郡,227县。[66]一州平均有4.7个郡,10个县,一郡平均辖2.1个县。州郡比略高于全国,郡县比则低于全国。州郡县的设置上同样存在问题。这些州郡所辖的人口也相当寡少,东魏武定二年设立的北荆州只有933户、4056口,却下辖3郡8县[67],平均1郡311户,1千余口;1县不到120户,500多口。南汾州的则户口更少,它所辖的南吐京郡仅有一县,户32,口73;北吐京郡领4县,也只有88户,351口;西定阳郡仅领1县,42户,140口。[68]1县的人口规模和一个村落差不多。按照北齐的规定,最低的一等郡也有僚佐103人;最低的一等县有僚佐30人。[69]在如此规模的郡县中照此设立机构,安置僚佐,称之为“十羊九牧”真不过分。
  北齐时境内出现如此多的州郡县,是长期发展的结果。往上追溯可以追到十六国时期。五胡乱华,政权纷立,競置州郡。至北魏统一北方,州郡县已然较西晋膨胀许多。北魏亦时有分置,太和十年立三长后,朝廷控制的人口增加,也曾对行政区划作过全面的调整,新增不少州郡县,当时全国有州37个。[70]此时北魏的国土只及西晋之半,但“州”的数量已是西晋19州的2倍。此后州郡的分置不断。宣武帝正始末年“诏以徐豫二境,民稀土旷,令(范)绍量度处所,更立一州。绍以谯城形要之所,置州为便,遂立南兖”[71],不过是详细记载设立背景的一例。检《魏书·地形志》还可以找到不少相似的情况。单就行政区划而言,问题确实已经相当严重。

三 高欢父子与豪右:天保七年并省的背景
  魏末动荡中应募而起的地方豪右并没有使魏廷摆脱内乱危机,最终是来自北边的胡人力量,先是尔朱荣,后是高欢与宇文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