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试论明代的州县吏治
灵光与曙光——从明代宗
唐代皇权高层基础演变
试论明代宦官权力的扩张
宋代皇权与相权关系研究
明代的地方官制
明代官场——张居正 没
述明代戍卫长城之南兵
明代流刑考
明代大都督府略论
最新热门    
 
明代皇位继承中的监国

时间:2009-7-24 13:55:07  来源:不详
秦鹩于千座前。秦呼:皇帝万岁,皇后齐年,太子千秋。东宫喜叹。左丞相李善长赞曰:可见何真诚心,贡来鸟亦祝圣寿。东宫慰致。次日,宴中书堂,丞相善长主焉。随后官三百余员宴于左右司,郎中胡惟庸主焉。圣驾回,方朝于大殿。[10]

这是洪武元年的情况。一般史料仅言刘基和李善长居守,[11]而此书明言“东宫监国”。此书作者何崇祖为何真之子,故本书可信度较高。朱元璋在洪武元年选任东宫府僚时就曾说过:“盖军旅未息,朕若有事于外,必太子监国。”[12]可作此书记载的一个注解。可以看出,皇太子朱标是从洪武元年开始监国的。
  又寥道南《魏观传》:

  洪武初,建大本堂,命观侍皇太子说书,及授秦晋诸王经。观有诗记之。诗曰:翠葆威蕤九凤旗,东华遥望立多时。都堂启事貂禅集,率卫轮班虎豹驰。月绕珠帘升讲席,花迎金辂肃朝仪。六王炳炳前星后,珠纬联辉上玉墀。二年十月甲戌,天降膏露于乾宫禁林。[13]

据文意,诗作于二年十月之前。其中“都堂启事”一联表明了东宫问政时的情况。联系到上引元年监国之事,可以肯定,朱标问政当始自元年。并不是迟至五年或十年。这是因为“抚军监国”本是太子的职分所在。还可以找到一条记载证明这个推断不误,即:

  聂铉,字器之,江西清江人。洪武庚戌举于乡,辛亥二月壬申会试,中式。是时车驾将幸临濠。癸酉即亲策于廷。甲戌胪传进士名午门外,铉在三甲,即日谢恩,趋东宫听注。写职名为九耦,进而分拈之,铉得广宗县县丞。[14]

据谈迁《国榷》,辛亥是洪武四年,这年二月壬申会试,甲戌太祖如中都,壬午还宫。则甲戌胪传这天太祖出巡,因此聂铉往东宫听注。依照太祖惯例,太子此次亦当监国。这也可证明东宫问政之事当早于洪武五年或十年。
  关于东宫启事的一般情形见于刘崧所记:

  洪武六年秋,予承乏副北平宪。迨九年闰九月,幸及一考,以十一月赴觐。明年正月至京,则朝廷更制,内外官率九年为任。……是月十有一日,予赍所书事迹,赴考功监投进。监在奉天门之西南上,其导之进者,则殿廷仪礼司正也。越三日,吏部尚书王敏,于大本堂启云:“北平按察司副使刘崧,以考满至京,未经注代,俾往复任。今宣谕在迩,宜令听候者。”东宫可之。[15]

吏部尚书王敏考察官吏需于大本堂启东宫,与魏观所咏“都堂启事”同,则大本堂不仅是太子诸王读书之地,而且是太子理政之地。此次启事在十年正月,比一般所记十年六月也要早些。检《明太祖实录》,十三年前太子预政之令谕有以下几道:

  (洪武五年十二月辛巳)命省府台臣,今后百司所奏之事,皆启皇太子知之。
  (六年九月)乙卯,命诸司今后常事启皇太子,重事乃许奏闻。
  (十年六月)丙寅,命群臣自今大小政事皆先启皇太子处分,然后奏闻。
  (十年十二月)丙午,上谕太师韩国公李善长等曰:……前者令皇太子躬听朝臣启事,欲其练习国政,恐听览之际,处置或有未当,自今诸司政事启于东宫者,卿等二三大臣更为参决可否,然后奏闻。[16]

从上面所引史料来看,太子朱标对常事有处分权,问政早于五年十月。而太祖仍接二连三令谕启事东宫,并不表明其间政令的曲折,比如收回太子的启事权等,而是表现了太祖推行东宫启事的决心与急迫。有乌斯道《清节先生传》记桂彦良与太子定议疑狱事云:

  复召先生(桂彦良)谕曰:“曩在文华堂教有成效,今省府台有疑狱,累岁不决。汝读书明理,可与东宫定议,仍命诸生各断以己意,参酌之。”于是悉皆判决,奏上。越数月,有旨:事皆决于东宫。……八年,先生与秦府纪善林温见上,问汝居何官,对曰:“太子正字。”上曰:“非也,帝者师也。”又谓温曰:“汝王者师也。二人不可不自重。”[17]

据文意,此在洪武八年之前。“事皆决于东宫”之旨,指疑狱耶?抑或指常事耶?然先已令桂氏与东宫定议疑狱事,则不当重复言,似此者亦同于《实录》中所记各谕,为授政太子之意。“事皆决于东宫”,表明太子问政即使不是掌握着最高政治权力,也与此相差不远。
  洪武二十四年八月太子朱标巡抚陕西,太祖“择文武诸臣扈太子行”。[18]其声势可由洪武二十六年鹤庆侯张翼的供词里略见一斑: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