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我与汉唐史研究
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
秦汉长城的建筑与汉民族
张家山汉简与汉初货币
董仲舒与汉代史学思潮
张骞通西域与汉武帝的求
烟雨三峡汉墓与汉赋(十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
慕容三藏的家世与汉化—
尼雅汉简与汉文化在西域
最新热门    
 
皂囊与汉简所见皂纬书

时间:2009-7-24 13:55:11  来源:不详
声。”《集韵·微部》:“帏,囊也。”《文选》卷三二屈平《离骚经》:“苏粪壤以充帏兮。”李善注:“帏谓之幐。幐,香囊也。”“帏”、“纬”二字,声旁“韦”相同,形旁“巾”、“纟”可互换,故二字可通。“皂缯纬完”,是说用皂缯制作的书囊完好。“纬”读为“帏”的例子,也见于居延边塞汉简。如居延汉简181.8:“卅井累虏[‘鐆’从‘火’],布纬,糒三斗。”[6]居延新简EJT37.1552(橐他莫当隧始建国二年五月守御器簿):“布纬三,糒九斗。”[7]“糒”,干粮;“布纬”,此处指装干粮的布质囊袋。
  “纬”的形制究竟怎样?据悬泉汉简中的有关记载,“纬”是相当长的。例如,悬泉汉简0112②:79:“緑纬,綖满署,皆完,纬两端各长二尺。”[8]在当时,一件重要的文书的包装,至少应具备以下三物:书囊(书衣)、繋绳(用于捆扎和封缄)、木检(用于题署和封缄)。由于“纬”有某种特定颜色,又有长端,故不大像是与封缄相关的繋绳,而确实可能是书衣。其所以长,或是为了便于背负和绑缚。前引《文选》李善注:“帏谓之幐。”而《广韵·登韵》曰:“幐,囊可带者。”[9]《汉书》卷九七《外戚传》:“中黄门田客持诏记,盛绿绨方底,封御史中丞印。” 颜师古注:“方底,盛书囊,形若今之算幐耳。”则汉代的盛书囊——方底与代的算幐相似。算幐又称算袋。方以智《通雅》卷三七:“算袋,即算幐。武则天赐朱前疑绯算袋。”[10]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十七:“海人言昔王东游,弃算袋于海,化为此鱼,形如算袋,两带极长。”[11]则幐大致为囊袋状,有长带,可以印封。王国维认为,书囊之形“当略如今之捎马袋,故两头有物则可担,其小者可带,亦与幐之制合也。”[12]劳干认为,书囊长方形,“上下有底,缝在正中,及二端对折,缝藏于内不可见,施检之处即在囊外”。[13]书囊易朽,今未见其实物。而从悬泉汉简所记来看,“纬”有长端,恰如幐之“可带”,则王说或略胜于劳说。“綖”是“線”的异体字,见《集韵·線韵》。《后汉书》卷二五《鲁恭传》:“白山之难,不絶如綖。”简文中的“綖”,或指将装妥文书的书囊与木检捆扎在一起并加封的繋绳。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司空律》:“其县山之多[‘艹’+‘幵’]者,以[‘艹’+‘幵’]缠书;毋(无)[‘艹’+‘幵’]者以蒲、蔺以枲萷([上‘削’下‘纟’])之。”[14]“[‘艹’+‘幵’]”,读为“菅”;“枲”,粗麻;“[上‘削’下‘纟’]”,缄束。可知秦时用菅、蒲、蔺等草和麻来捆扎文书。汉时文书常品亦用以上物料,而贵者用丝[15]。“署”,此处指有题署的木检。《说文·木部》:“检,书署也。”《释名·释书契》:“检,禁也,禁闭诸物,使不得开露也。”“书文书检曰署。署,予也,题所予者官号也。”检多以木制,可题写文字,说明文书的收寄人等事项。检上有印窠[16],为凹槽状,印窠的底部大多有刻痕,以固定繋绳[17]。封缄文书时,将检覆盖于书囊之外,繋绳经过检上的印窠打结拴牢,然后在印窠处填以封泥,在泥上加盖印章。现今所见封泥实物的背面,绝大多数留有绳痕;其中一种深陷于泥的中间,是固着封泥不使散落的细线所留;另一种则显露于泥的背面,是繋绳所留[18]。上引《公孙瓒传》“矫刻金玉,以为印玺,每有所下,辄皂囊施检”的记载,所反映的正是这种封缄文书方法。又悬泉汉简0809:49:“维、署、纬皆完。”[19]“维”,疑指繋物之绳。《楚辞·天问》:“斡维焉繋。”《汉书》卷四八《贾谊传》:“是犹度江河而亡维楫。”颜师古注:“维所以繋舩,楫所以刺舩也。”如果此猜测不误,则该简所记録的“维、署、纬”,恰是包装文书的三物。
  汉代以降,从魏晋到唐,有关官文书之包装的资料相当少见。到了代,邮驿空前发达,《元史》记其制度颇详,其中有对官文书的传递与包装的具体规定,或可参看:“古者置邮而传命,示速也。元制,设急递铺,以达四方文书之往来……凡有递转文字到,铺司随即分明附籍,速令当该铺兵,裹以软绢包袱,更用油绢卷缚,夹版束繋,赍小回暦一本,作急走递。到下铺交割附暦讫,于回暦上令铺司验到铺时刻,并文字总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