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明代大都督府略论
略论宋代中外朝贡关系与
“中外融通”与我国世界
东晋都督诸州军事设置的
浅析中外记者对红军长征
中外文物专家 会诊 龙门
博物馆与城市发展——中
中外蜡像馆展示特点
第14课  元朝社会经济和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
最新热门    
 
都督中外诸军事及其性质、作用

时间:2009-7-24 13:55:17  来源:不详
帝,一是反对权柄下移,二是推行君主专制。他赞许韩非书,恐怕主要就因为它宣扬君主“独断”,不允许与臣下“共权以为治”[78]。
  同书《和跋传》:“世领部落”,后迁“外朝大人”,立功累累。但因“好修虚誉,眩曜于时”,被怀疑收揽人心,有篡位之意,被道武所杀。
  同书《庾业延传》:本“外朝大人”,升至司空。有人告发他“衣服鲜丽,行止风采,拟仪人君”,也被道武帝所杀。
同书《太祖纪》:天兴三年(公元400年)连下诏,要求贵族大臣、地方长官“绝奸雄之僭肆,思多福于止足”。指出即便位居台辅,也“在人主之所任耳,用之则重,舍之则轻”。这些人须知这样一个道理,即“量己者,令终而义全;昧利者,身陷而名灭”。这些诏书和前述言论、行径完全一致。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都督中外之制北魏虽然采用,但从一开始就没有让它名实相符:
  同书《太祖纪》:皇始二年(公元397年)在包围后燕都城中山过程中,以从征的贵族元仪“为骠骑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兖豫雍荆徐扬六州牧、左丞相、封卫王”。这是北魏第一个都督中外,然而却是一个空名。首先,元仪这一封拜,共五个头衔,前后四个均空名,[79]则介于其间的都督中外自难例外,何况这时北魏尚未见中外诸军之制。其次,平中山后,天兴元年(公元398年)道武帝北还,“虑还后山东有变,乃置行台于中山,诏左丞相、守尚书令、卫王仪镇中山”。这里已不提都督中外,当已免去;即使形式上暂时未免去,是史书失载,可是任行台尚书令,与都督中外保卫京师、宫城之职掌,也是不能相容的,除非后者是虚衔。最后,从这以后直到高宗兴安元年(公元452年),凡五十四年都不见都督中外之设。分析其原因,很可能是道武帝于皇始(公元396——397年)年间征后燕过程中,“初拓中原,留心慰纳,诸士大夫诣军门者,无少长,皆引入赐见,存问周悉”[80]。一时受了他们建议的关于魏晋以及汉化了的十六国官制的影响,设了都督中外,随即发觉在制度上、历史上它权力太重,不适合北魏当时急需加强君主专制,削弱贵族、臣属权力的形势,于是不声不响将它罢去,继位者沿之,一直中断了半个多世纪。
  那么兴安元年以后设立的都督中外是否有实权呢?同样也没有,至少尚未形成制度。
  首先,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太和(公元477——499年)年间两个“职令”,其“都督中外诸军事”,官位虽甚高(第一令位正一品下,第二令位从一品),却是虚衔、荣誉衔。因为在这两个职令上,它前面是仪同三司、开国县公,后面是特进,诸开府,无一不是这类官爵,则介于其间的都督中外,性质自当相同。当然,两个职令均定于太和年间,时间稍晚,可是联系道武帝后长期不设此官,从兴安元年起设立了,数目也很少,且未见一例可以证明已形成都督中外拥有实权的制度(见下),则据此推定太和职令这种规定乃长期习惯之制度化,是有理由的。
  其次,据万斯同北魏及东魏将相大臣年表,自兴安元年至东魏亡,前后仅有都督中外九人,即宗爱、元寿乐、元云、冯诞、元干、尔朱荣、高欢、高澄、高洋。万表漏载二人,即孝文帝时之元勰,及前废帝时之尔朱兆。[81]
这十一人可分两种情况:
  一种是尔朱荣、兆、高欢、澄、洋五人。当时京师洛阳、邺已无重兵,[82]他们都主要依靠自己的地方军队遥控京师和皇帝。如尔朱荣靠的是以契胡族为主的并、肆诸州军队;高欢靠的主要是六镇起义后屡经演变,最后驻扎在并州一带的鲜卑军队。两人掌权虽时间相隔数年,但都常住根据地晋阳(今山西太原),而对京师、朝廷实行“遥制”[83]。所以其都督中外的头衔,和南朝诸篡位前权臣几乎一样,是自封,以提高声望,作为篡位阶梯。这就是说,其性质与太和职令规定一致,是虚衔、荣誉衔。
另一种情况是其他六人:[84]
  宗爱:乃宦官,兴安元年暗弑太武帝,矫皇后令,杀贵族大臣,立吴王余。吴王余以爱为大司马、大将军、太师、都督中外等。在这之前,长期不设都督中外,动乱之际忽然设立,除提高声望外,或许宗爱还想行此汉制,借以控制京师全部军队,所以称他“兼总戎禁”,可是八个月后吴王余、宗爱全被杀,此制并未固定下来。
  元寿乐:兴安元年在吴王余、宗爱死后,因对文成帝“有援立功”,被拜都督中外。可是一个月后便因与另一拥立有功大臣“争权”,并赐死。自此又是十四年不设此官。
  元云与元干:献文帝天安元年(公元466年),任城王云“拜都督中外诸军事、中都坐大官,听理民讼,甚收时誉”。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只提元云为中都坐大官所起折狱作用,[85]而不及都督中外。又《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二明帝泰始六年(公元470年):皇兴四年(公元470年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