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曹丕在王粲墓前学驴叫
曹丕在王粲墓前学驴叫
最新热门    
 
王粲典定朝仪与其家世学术背景考述

时间:2009-7-24 13:55:24  来源:不详

  自汉末剥乱,旧章乖弛,魏初则王粲、卫觊典定众仪。[9]

由于事关曹魏立朝建基,时人颇为看重,陈寿于其传后评曰:“粲特处常伯之官,兴一代之制”,亦以此为王粲平生最可称道之业。影响流之于后,《南齐书·礼志》谓“魏氏籍汉末大乱,旧章殄灭,侍中王粲、尚书卫觊集创朝仪,而鱼豢、王沈、陈寿、孙盛并未详也。……晋初司空荀顗因魏代前事,撰为《晋礼》,参考今古,更其节文,羊祜、任恺、庾峻、应贞并共删集,成百六十五篇”[10]。“并未详也”之言,似乎费解,《通典·礼典》则更明确指出:“魏以王粲、卫觊集创朝仪,而鱼豢、王忱、陈寿、孙盛虽缀时礼,不足相变”[11]。可知王粲等所兴造的各项礼仪制度,由魏晋而江左、河西,至于北朝,成为隋唐制度之重要源头,意义不可小视[12]。
  王粲参与恢复重订的朝廷礼仪制度[13],史书记载较确者,大致有封爵制度、服佩制度与宫廷雅乐诸项[14]。其中爵制关涉国家名器,其馀则多与传统五礼中的吉礼、嘉礼之畴相关。从他所作庙乐歌辞“建崇牙,设璧羽。六拊奏,八音举”等内容来看,王粲对此类前代旧礼,无疑颇为熟谙。
  爵制方面,由于汉末战乱,国家控制的疆土、户籍、人口大量流失,汉旧有的封爵之制散亡难以实施,国家也难以凭借名器,动员使用有限的人力资源,增强自己在军事政治等方面的实力。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王粲曾作《爵论》,追溯旧制,讨论解决问题的方,其论全文已佚[15],从所能见到的片断内容看,除陈述秦汉相关爵制之外[16],大要是遵循务实赏功之原则,指出国家以爵为赏,最有益于勉励人民为国效力。并针对当时等级爵制废弛,不利于及时赏功的情形,主张按秦汉二十等爵的方式复古爵制,赏功而省费。所论思路与曹氏政权为政讲求实效,赏罚严明的法治倾向颇为吻合,能够收到曹操一向注重的“有事赏功能”的效果,因此到建安二十年冬十月,事以施行。史载当时“始置名号侯至五大夫,与旧列侯、关内侯凡六等,以赏军功[17]。其具体作法是“置名号侯爵十八级,关中侯爵十七级,皆金印紫绶。又置关内外侯十六级,铜印龟纽墨绶。五大夫十五级,铜印环纽,亦墨绶,皆不食租,与旧列侯关内侯凡六等”,由此遂开魏晋虚封之始[18]。所以,若据以认为魏晋虚封之制建立于王粲等人,并不为过。而以后司马氏立五等爵,则是司马氏以名教治国在爵制上的反映,与曹魏虚封之制的重实精神全然不同。
  关于服佩之制,值得注意的是王粲对东汉玉佩形制的造作复原。《魏志·王粲传》注引挚虞《决疑要注》[19]称:

  汉末丧乱,绝无玉珮。魏侍中王粲识旧珮,始复作之。今之玉珮,受法于粲也。

按佩玉是古代礼仪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古代礼法等级制度有密切关联。《白虎通》言“所以必有佩者,表德见所能也”[20],古人认为玉有五德,佩玉有助于君子之德的修养,《礼记·玉藻》:“君子必佩玉,左徵角,右宫月,趋以采齐,行以肆夏,周还中规,折还中矩,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故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声,行则鸣佩玉。是以非辟之心,无自入也。……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一组佩玉在身,其相互碰击之声,能提醒服佩者注意行走时步履的缓急轻重,站立时形神的中和端敬,从而使君子保持应有的礼仪。古之佩玉又被用来体现尊卑等级,表明社会各阶层不同的身份地位,《后汉书·舆服志》:“古者君臣佩玉,尊卑有度。”[21]故区别所佩之玉及系玉之组绶,为先秦礼制的重要内涵。《礼记》所谓“君子于玉比德焉,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绶,大夫佩水苍玉而纯组绶,世子佩瑜玉而綦组绶,士佩瓀玟而缊组绶。”[22]马端临谓“古者君臣佩玉,尊卑有度。上有韨,贵贱有殊。佩所以章德服之衷也,韨所以执事礼之共也。”[23]
  《宋书》卷一八《礼志》五云:

  五霸之后,战兵不息,佩非兵器,韨非战仪,于是解去佩韨,留其系襚而已。秦乃以采组连结于襚,转相结受,谓之绶。汉承用之。至明帝始复制佩,而汉末又亡绝。

按《宋书》所言,汉代的佩玉之制,已和《礼记》等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