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曹丕在王粲墓前学驴叫
曹丕在王粲墓前学驴叫
最新热门    
 
王粲典定朝仪与其家世学术背景考述

时间:2009-7-24 13:55:24  来源:不详
“昭文德、宣武功、平九有,抚民黎”之赫赫功德。而其作为祭祀时彰扬武功之舞乐,于魏黄初三年改称《昭武舞》,晋时又改称《宣武舞》,傅玄并为之更造其词[55]。

  检各类史籍所著录之王粲著述,除去诗赋文章,大致有《尚书问》四卷、《新选杂阴阳书》三十卷、《算术》、《英雄记》十卷、《去伐论集》三卷、《荆州文学官志》、《魏朝仪》,以及《难钟荀太平论》、《爵论》、《儒吏论》、《务本论》等论政刑典制的单篇政论[56]。深入其中,可看出王粲在魏兴造制度的学术背景,而后者又与其家世渊源密切相关。
  山阳高平王氏世为官僚大族[57],王粲曾祖、祖父,在东汉位至三公,在社会中具有崇高声望和广泛的影响力。而此点,和山阳王氏家族在学术和政治两方面表现出的独特之点分不开。简言之,在家世学术方面,王氏家族具有深湛的汉学传统[58],通贯天人;而在家世政治倾向方面,王氏家族和东汉新士风之产生有着非同一般的渊源关系[59]。虽然从王粲曾祖王龚到其父王谦治学著述的情况,由于史载甚略,不易详考。有关王龚,史书仅言其“敦乐艺文”[60],王畅亦仅只有“以清实为称”[61],能“齐七政,训五典”[62]寥寥几句而已。但如果全面考察他们的仕履言行,仍大致可知王氏家族所世习者,应包括有天文阴阳律历之学、礼律之学、诸子及博物之学等[63],而其根底,是在正统经学。
  按前书《地理志》及后书《郡国志》,山阳郡本为古梁国之地,汉属兖州,毗邻东平、济阴、鲁、沛等郡国。汉武帝时更为昌邑国,为昌邑王刘贺的封地。刘贺被废后,国除,复为山阳郡[64]。而高平县原名橐,王莽改称高平,东汉复旧名,章帝时复为高平。明帝永平二年,还曾以其县改隶东平国,以益封东平王苍[65]。汉代以前,这一带尚以“急疾颛已,地薄民贫,而山阳好为奸盗”著称[66],其后(尤其东汉以来),伴随整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山阳地区亦渐文教昌明,学者辈出。史载东汉章帝建初年,扶风秦彭迁山阳太守,为政“崇好儒雅,敦明庠序。每春秋飨射,辄修升降揖让之仪。乃为人设四诫,以定六亲长幼之礼”[67];顺帝时,“少为诸生”的山阳瑕丘人檀敷亦在当地“立精舍教授,远者至者常数百人”[68]。
  山阳地区的学术文化,值得注意者,主要有正统经学及与其相关的礼律、阴阳天文算历之学,而当地的学术风气,对高平王氏家族几代人物之治学特色,影响十分明显。
  以经术而言,山阳地区所传经学主要为今文经学,自西汉以来,《书》、《诗》、《易》、《春秋》之学均有传承。简言之,西汉立于学官的夏侯建之《尚书》小夏侯氏之学,由张山拊传山阳张无故,《汉书·儒林传》称“无故善修章句,为广陵太傅,守小夏侯说文”,自立家法,传弟子唐尊。史言“由是小夏侯有郑、张、秦、假、李氏之学。”[69]今文三家《诗》之《鲁诗》与《韩诗》,在山阳颇有影响。《汉书·儒林传》载东平王式师从鲁申公弟子免中徐公及许生,为昌邑王师,以《鲁诗》授王。以后山阳张长安师事王式,为博士,立家法。而《鲁诗》既有张氏之学,其后又分支派。张长安“兄子游卿为谏大夫,以《诗》授元帝。其门人琅邪王扶为泗水中尉,陈留许晏为博士。由是张家有许氏学。”[70]又按《汉书·儒林传》,《韩诗》有王(王吉)、食(食子公)、长孙(长孙顺)之学,而山阳张就为食生再传弟子,史言其“至大官,徒众尤盛”[71]。到东汉时,还有“山阳张匡,字文通。亦习《韩诗》,作章句。”[72]此外,汉代“以治《春秋》为丞相封侯”,以至“天下学士靡然乡风”的公孙弘之子公孙度,曾为山阳太守十馀年[73];宣帝时,又有“本治《春秋》”的张敞为山阳太守[74]。其影响所及,到东汉,山阳丁恭犹传《公羊严氏春秋》,“学义精明,教授常数百人”[75]。
  《易》学在这一带流传尤盛。传汉初田何《易》学的梁国丁宽,曾为梁孝王将军距吴楚,号丁将军,后家于山阳[76]。丁宽从田何学,“著《易传》数篇”[77]。后又“复从周王孙受古义,号《周氏传》”,作“《易说》三万言,训故举大谊而已”[78]。丁宽所传为官方《易》学正宗,西汉立于学官的三家《易》学施氏、孟氏和梁丘氏,均出其门下[79]。汉代民间所传“专说阴阳灾异”的高氏《易》,据称亦出于他[80]。故丁氏在汉代,被视为“《易》之祖师”[81]。其学在山阳地区尤有影响,到东汉时,梁丘氏《易》及与孟氏《易》颇有渊源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