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曹丕在王粲墓前学驴叫
曹丕在王粲墓前学驴叫
最新热门    
 
王粲典定朝仪与其家世学术背景考述

时间:2009-7-24 13:55:24  来源:不详
典克从”之言,孔安国《传》云:

  五典,五常之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一则指五教,即五经之教,《史记》卷一《五帝本纪》:“乃使舜慎和五典”,《集解》引郑玄曰:“五典,五教也。盖试以司徒之职。”又《后汉书》卷三三朱浮传“五典纪国家之政”李贤注云:

  《礼记》曰:“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个人以为二说义皆可通,又均与《尚书》之学相关联。古以司徒为地官,掌国家道德教化,诠释推行五常五教,正为其职,宜陈蕃辞让三公之位而言之。而王畅以“齐七政训五典”而为陈蕃所推,其家传学术如何,不言自明。《魏志·王粲传》等言王粲“强记默识”,“性善算,作《算术》,略尽其理”[125],又识钟律,曾作《新选杂阴阳书》等,非唯只是颖悟才高,其间除去地域影响,也正是其家传《尚书》之学,能齐七政,推阴阳,精于天文算历的传统之所遗。
  不言而喻,这样一种学贯天人的家族学术文化背景,影响及于王粲,一方面有助于他在曹魏政权中参与制度之兴造,另一方面,则进一步加深了他因为不得真正用世展才而产生的心理失衡。虽然时人及后世对王粲参与重建礼仪的意义评价甚高,但对于居“常伯”之尊,享有负责制度兴造的崇重地位之王粲而言,这种修饰虚礼之任,确实远不能使他的用世之志得到真正满足。史家谓其“躁竞”,诚非知言,而为和洽所嘲他之“悒悒”,又岂止是因为“见敬”不及同僚而已[126]?

[1]《后汉书·百官志》注引蔡质《汉仪》:“侍中,常伯。选旧儒高德,博学渊懿。仰占俯视,切问近对,喻旨公卿,上殿称制,叁乘佩玺秉剑。”《晋书·职官志》:“备切问近对,拾遗补阙。”中华书局1965年版。
[2]《魏志》卷二三《和洽传》载洽明达政事,尝谏当时选举过于尚俭节,以为国家“立教观俗,贵处中庸,为可继也。今崇一概难堪之行以检殊涂,勉而为之,必有疲瘁。古之大教,务在通人情而已。凡激诡之行,则容隐伪矣。”后孙盛谓“夫矫枉过正则巧伪滋生,以克训下则民志险隘,非圣王所以陶化民物,闲邪存诚之道。和洽之言,于是允矣。”曹操征张鲁取汉中,和洽建议“宜以时拔军徙民,可省置守之费”,以后形势发展,果如其言。馀二人中,杜袭本属“计谋之士”,《魏志》卷二三《杜袭传》载杜袭“随太祖到汉中讨张鲁。太祖还,拜袭驸马都尉,留督汉中军事。绥怀开导,百姓自乐出徙洛、邺者,八万余口。”以后大军东还,须留长吏镇长安,“主者所选多不当,太祖令曰:‘释骐骥而不乘,焉皇皇而更索?’遂以袭为留府长史,驻关中。”可见曹操对他的赏识;曹操还曾为如何解决关西诸将问题问策于卫觊,虽由于种种因素未采纳其建议,但却为之后悔不已。《魏志》卷二一《卫觊传》注引《魏书》:“是时关西诸将,外虽怀附,内未可信。司隶校尉钟繇求以三千兵入关,外托讨张鲁,内以胁取质任。太祖使荀彧问觊,觊以为“西方诸将,皆竖夫屈起,无雄天下意,苟安乐目前而已。今国家厚加爵号,得其所志,非有大故,不忧为变也。宜为后图。若以兵入关中,当讨张鲁,鲁在深山,道径不通,彼必疑之。一相惊动,地险众强,殆难为虑。”彧以觊议呈太祖。太祖初善之,而以繇自典其任,遂从繇议。兵始进而关右大叛,太祖自亲征,仅乃平之,死者万计。太祖悔不从觊议,由是益重觊。”中华书局1982年版。
[3]《魏志·杜袭传》中的一则著名记载从另一角度说明了这种情况:“粲强识博闻,故太祖游观出入,多得骖乘,至其见敬不及洽、袭。袭尝独见,至于夜半,粲性躁竞,起坐曰:‘不知公对杜袭道何等也?’洽笑答曰:‘天下事岂有尽邪?卿昼侍可矣,悒悒于此,欲兼之乎。’”
[4]《曹植集校注》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下同),164页。
[5]《魏志》卷二一《王粲传》。另《御览》卷五五九引《异苑》中一则故事,事虽不经,亦可略见王粲备顾问之一斑:“魏武北征蹋顿,升岭眺瞩,见一冈,不生百草。王粲曰:‘必是古冢。此人在世,服生礜石,死而石性热蒸出外,致卉木焦灭。’命即凿之,果得大墓,有礜石满茔。”中华书局1960年影印本。
[6]值得注意的是,邺下诸文士中,参与劝进的仅止王粲一人。
[7]《魏志》卷六《董卓传》注引《魏书》。
[8]《魏志》卷六《董卓传》。
[9]《晋书》卷一九《礼志》言“魏氏承汉末大乱,旧章殄灭,命侍中王粲、尚书卫觊草创朝仪。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