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元朝的特性·蒙元史若干
元朝汉化迟滞浅议
元朝的特性
元朝的特性——蒙元史若
元朝行省的两个基本特征
元朝与高丽的海上交通
元朝的土地登记和土地籍
元朝在西藏地方征税考
元朝的运河和海运航线
元朝疆域
最新热门    
 
元朝诏敕制度研究

时间:2009-7-24 13:55:27  来源:不详

  (至元二十七年)地震,北京尤甚,地陷,黑砂水涌出,死伤者数万人,上深忧之。时驾至龙虎台,遣平章阿剌浑撒里公驰还京师,召问集贤、翰林两院官致灾之繇。……公素与阿剌浑撒里公善,密告之曰:“今理算钱粮,民不聊生,地震之变,实繇于此。宜引唐太宗故事,大赦天下,尽与蠲除,庶几天变可弭。”阿剌浑撒里公奏如公言,上悦,从之。诏具,桑哥会两院诸公于都堂,举目圜视,诸公辟易屏息不敢出气。公前读诏书,阿剌浑撒里公为译者。读至除免逋欠,桑哥怒,摇手以为不可,且谓必非上意。公曰:……桑哥悟,乃曰:“吾初不知其意如此。”

元朝上层统治集团汉化迟滞,不仅皇帝,很多担任丞相要职的大臣也不熟悉汉文汉语[71]。这种状况可能是影响诏敕制度变化的因素之一。

 (四)诏书起草中的例外情况

  元朝诏书按制度应当由翰林国史院的文士用文言起草,但在特殊背景下也有例外。这方面最典型的就是泰定帝即位诏。《元史》卷二九《泰定帝一》载诏文曰:

  薛禅皇帝可怜见嫡孙、裕宗皇帝长子、我仁慈甘麻剌爷爷根底,封授晋王,统领成吉思皇帝四个大斡耳朵,及军马、达达国土都付来。依著薛禅皇帝圣旨,小心谨慎,但凡军马人民的不拣甚么勾当里,遵守正道行来的上头,数年之间,百姓得安业。在后完泽笃皇帝教我继承位次,大斡耳朵里委付了来。已委付了的大营盘看守著,扶立了两个哥哥曲律皇帝、普颜笃皇帝,侄硕德八剌皇帝。我累朝皇帝根底,不谋异心,不图位次,依本分与国家出气力行来,诸王哥哥兄弟每、众百姓每,也都理会的也者。今“我的侄皇帝生天了也”么道,迤南诸王大臣、军上的诸王驸马臣僚、达达百姓每,众人商量著,“大位次不宜久虚。惟我是薛禅皇帝嫡派、裕宗皇帝长孙,大位次里合坐地的体例有,其余争立的哥哥兄弟也无有。这般,晏驾其间,比及整治以来,人心难测,宜安抚百姓,使天下人心得宁,早就这里即位”提说上头,从著众人的心,九月初四日,于成吉思皇帝的大斡耳朵里,大位次里坐了也。交众百姓每心安的上头,赦书行有。

《元史》所载忽必烈以下诸帝即位诏书,除这一篇外,均是清一色汉文文言。因此这篇诏书颇受学者关注。赵翼在《廿二史札记》卷二九“元人译诏旨雅俗不同”条里,嘲讽它“所译全是俗语,无异村妇里老之言”。但正如前文所述,元朝本来就有以蒙古文起草、汉文直译的一种圣旨体裁,此亦一代制度,未可径以“村妇里老之言”相讥。问题在于一贯以汉文文言起草的即位诏书,何以唯独此次改用蒙古文起草、汉文直译?清人昭梿分析说:“帝登位时,英宗初弑,逆毁方张。铁失、也先帖木儿辈皆罔识文义,若辞意渊深,恐伊辈不解,更加疑忌,故以俚语安其心,亦不得已之举也。”[72]杨联陞先生有类似的看法,以为这一“例外”之举,是为了安抚蒙古百姓[73]。我认为这都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其他元朝皇帝“辞意渊深”的文言即位诏书,肯定也都有蒙古“俚语”译稿共同颁布(这个问题下文还要谈到),照样可以起到“安抚”作用。最合理的解释是,泰定帝在漠北“大斡耳朵”仓促即位,身边并没有擅长文章的汉族词臣,无人能够执笔创作文言诏书,只能用蒙古语起草,再直译为汉文了事。泰定帝死后,其正统地位不被后来的元朝皇帝承认,修《泰定实录》时,也就懒得花力气将这篇直译诏书改写为文言。其辗转存于《元史》,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元朝诏敕制度,未尝不是幸事。清乾隆后期重印殿本《二十四史》时,将此诏用文言重写,实属无谓[74]。
  无独有偶,泰定帝时又曾颁发用蒙古文起草的大赦诏书。宋褧《燕石集》卷一五《宋本行状》载:

  (泰定三年)冬十二月十九日昏时,俄中书遣人召公议事,至则已烛,宰执以下皆在。公不知何为,平章政事乌伯都剌谓左司员外郎胡某曰:“适所奉诏,可令宋都事观(按:宋本时任左司都事)。”公始知明日欲降诏赦。盖左丞相倒剌沙当国得君,及右丞相塔失帖木儿是日同入朝,而奉旨作稿,令中书奉行者。大率谓……其大赦天下,酬累朝献物之直,命中书省录用自英庙至今为宪台夺官者,其余前后得罪者非台臣不得诘治。其实皆倒剌沙奸邪罔上、纳贿要善之计,及乌伯都剌私议而共成者。公色变,覆于宰执曰:“旧制草诏须翰林,曾遣召否?”乌伯都剌曰:“无事翰林。兹盖两相亲草,已经御览,有旨勿令众知。吾党不敢文,又不敢增损,不过译为华言而已,毋复他论。”一夜译成,宰执将起罢。……公再三陈请,辞情恳切,诸相不能听,起罢。明日竟降诏赦。数日,公称疾不出。

按制度,大赦诏书应由翰林词臣用文言起草。现在倒剌沙等两名宰相“亲草”并经皇帝“御览”的诏书,初稿是蒙古文,再由其他宰相译成汉文。所谓“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