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元朝的特性·蒙元史若干
元朝汉化迟滞浅议
元朝的特性
元朝的特性——蒙元史若
元朝行省的两个基本特征
元朝与高丽的海上交通
元朝的土地登记和土地籍
元朝在西藏地方征税考
元朝的运河和海运航线
元朝疆域
最新热门    
 
元朝诏敕制度研究

时间:2009-7-24 13:55:27  来源:不详
元代白话碑集录》所收《一二六一年鹿邑太清宫圣旨碑》、《一二六一年林县宝严寺圣旨碑》,以及从释祥迈《至元辨伪录》卷二转录的《一二六一年忽必烈皇帝圣旨》,都是蒙文直译体圣旨,最初一定也是用回鹘式蒙古文起草的。不过尽管如此,我们似乎仍可断言,汉文文言是忽必烈在位前期诏敕文书的主要形式。

  (三)八思巴字颁行后元朝诏敕制度的定型

  至元六年(1269),忽必烈下诏颁行八思巴所制蒙古新字(以下简称八思巴字),诏敕制度因而又为一变。诏称:

  朕惟字以书言,言以纪事,此古今之通制。我国家肇基朔方,俗尚简古,未遑制作。凡施用文字,因用汉楷及畏吾字以达本朝之言。考诸辽、金以及遐方诸国,例各有字。今文治浸兴,而字书有阙,于一代制度实为未备。故特命国师八思巴创为蒙古新字,译写一切文字,期于顺言达事而已。自今以往,凡有玺书颁降者,并用蒙古新字,仍各以其国字副之。[63]

《元史》卷七《世祖纪四》:至元七年十月“癸酉,敕宗庙祭祀祝文,书以国字”。卷八《世祖纪五》:至元十年正月“戊午,敕自今并以国字书宣命”。原来用回鹘式蒙古文(畏吾字书)书写的给驿玺书(铺马札子),也改用八思巴字[64]。这样,八思巴字就成为法定的诏敕使用文字,汉文退居从属地位。诏敕的产生,或是先由汉族文士拟成汉文文言初稿,再译为八思巴字,或是先由蒙古必阇赤用八思巴字记录,再译为汉文白话或吏牍。前引《经世大典序录》所言诏书、圣旨之别,大约自此就完全定型了。作为新制文字,八思巴字被人们熟悉和习惯使用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在它颁行后头几年,第一类诏敕(诏书,以汉文文言为初稿者)在全部诏敕文书中仍占较大的比重。至元十四年,王恽重入翰林任待制一职,仍然奉命撰写了《春旱禁酒诏》、《减江南冗员诏草》、《诫谕官吏诏草》、《复立按察司手诏》等文言诏敕[65]。江南降臣程钜夫也曾回忆在翰林的经历说:“至元十有五年,余待罪翰苑,每有撰著,肠枯血指,瑟缩不敢书。”[66]虽未明言“撰著”内容,却仍隐约地反映出“撰著”任务较重,文言诏敕应当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时间推移,第二类诏敕(圣旨,以八思巴字蒙古语为初稿者)逐渐成为元朝诏敕文书的基本形式。《雪楼集》附录揭傒斯《程钜夫行状》(危素《危太朴集》续集卷二《程钜夫神道碑》、《元史》卷一七二《程钜夫传》略同):

  (至元二十三年)仍诏求贤江南。初诏令皆用国字,至是,上特命以汉字书之。

《元史》卷一七《世祖纪十四》:

  (至元二十九年正月)丙午,河南、福建行中书省请诏用汉语。有旨以蒙古语谕河南,汉语谕福建。

这两条材料与前引颁行蒙古新字诏有些矛盾。按照颁行蒙古新字诏,在汉地颁发诏敕应该是以八思巴字蒙古语和汉语配套并行的,似不需要专门强调用汉字汉语。杨联陞先生认为,这可能表明当时在北方已经普遍颁行以蒙古语为初稿的圣旨,涉及南方事务时则改用了以汉语为初稿的诏书[67]。其观点有一定道理。不过即使特地在南方颁行汉文文言诏书,也只是局部和临时的举措。至元三十一年春节,江南盐官县学教谕黄谦之创作一副春联“宜入新年怎生呵,百事大吉那般者”,结果被人告发而免职,大约是涉嫌讥讽不敬[68]。由此事可见“怎生?奏呵,那般者”的蒙文直译体圣旨套语已为南方人所熟悉。
  总体言之,忽必烈在位中后期,以颁行八思巴字为契机,诏敕制度较之元初发生了两大变化。首先,诏敕主体由汉文文言变为译自蒙古语的汉文白话或吏牍;其次,文言骈体诰文从授官宣敕中消失。而上述变化,又是与蒙古统治者汉化改革停滞和逆转的大背景相适应的。“凡王命,言必以文”的时代结束以后,真正用汉文文言起草的诏敕主要剩下两类,一是就一些重大事件布告天下的诏书,二是一部分封赠宣敕。宣敕的问题上节已有讨论,这里不再赘述。诏书因其内容重要,事关国体,因此仍由词臣用文言起草,以保持“王言”的尊严。与其他朝代不同,元朝皇帝大多不通汉语,对文言尤为隔膜,因此对这类诏书不能直接审阅,而是要由翻译人员进行讲解之后方才批准颁布。如至元二十四年立尚书省时,赵孟頫奉命草诏,“援笔立成”,忽必烈“闻大旨,召近臣译以对,喜谓公曰:‘卿言皆朕所欲言者。’自是国有大议,必以咨询”。[69]大德二年,成宗命杨文郁草诏谕高丽,“进至上前奏读,词意称旨,顾谓近臣曰:‘此适朕心所欲言口不能宣,而文士能达朕意。’……奖谕而退”。[70]甚至一些非汉族的大臣也需要通过翻译才能了解诏书的内容。《松雪斋集》附录杨载《赵孟頫行状》: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