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秦汉帝国之经济及交通地
8—10世纪中亚通往中国
日本社会保障制度及对中
美国之行答问——关于 
最新热门    
 
墨山国之路

时间:2009-7-24 13:55:46  来源:不详
外,北接高昌,西通楼兰,西南连通鄯善,乃是西域丝路东端的总枢纽。楼兰在这一战略格局中的特殊地位,很大程度上倚赖着它与高昌间的相互支持,而实现这一功能的,就是沟通高昌与楼兰的墨山国之路。
  斯坦因、斯文赫定等人采自楼兰的魏晋简牍中,有反映楼兰地区与高昌相互联系的内容。编号CH.928的一简提到“高昌士兵梁秋等三人日食六升起九月一日尽卅日”[67]。王国维先生指出:“其(高昌)兵梁秋等三人,时殆以事留西域长史所,故其廪食由海头给之也。”并推定其时间在西晋泰始间[68]。编号C.114的一简曰:

兵曹泰始四年六月发讫部兵名至高昌留屯逃亡物故等事[69]

据唐长孺先生考证,此简是兵曹簿籍,记录泰始四年(268)发往高昌留屯兵士的逃亡、物故等事[70]。当然,对于西域长史和戊己校尉两营士兵的构成及来源,目前的研究还不够,从楼兰文书中只能得到一些暗示性的了解。这些都是反映魏晋时期西域长史营(楼兰)与戊己校尉营(高昌)间交通联系的间接材料。
      西晋后期,中央政府放弃了对楼兰地区的经营,鄯善国势力进入楼兰,楼兰佉卢文书的发现以及学者对这些文书的研究,证明了这一点[71]。楼兰放弃之后,高昌可能也会放弃。但这种局面并没有保持很久,前凉早期就已恢复对楼兰地区的统治。对于前凉楼兰史,学者通过整理研究楼兰简牍,已经有了相当多的了解[72]。我们现在仍然把目光投放到这一时期楼兰与高昌的交通问题上。这里要提到“李柏文书”。1909年日本僧人橘瑞超在楼兰发现的前凉西域长史李柏致焉耆王龙熙的书信草稿两件[73],即所谓李柏文书,受到学者们极大重视。今录文书之二如下[74]:

五月七日海头西域长史关内侯
柏顿首顿首阔久不知问常
怀思想不知亲相念
便见忘也诏家见遣
来慰劳诸国此月二日来到
海头未知王问邑邑天热
 想王国大小平安王使
□□俱共发从北虏中与
严参事往不知到未今
遣使苻太往通消息
书不尽意李
首顿首

《晋书·张骏传》:“西域长史李柏请击叛将赵贞,为贞所败。……竟以减死论。”孟凡人先生认为,李柏文书写于击叛将赵贞之前,写信的目的,是为了联络焉耆,为出兵攻击赵贞作准备,时在325年[75]。案赵贞是驻屯高昌的戊己校尉,对张骏似乎有点离心,所以李柏要建议攻击他。根据文书内容分析,李柏刚刚从姑臧返回楼兰,他到姑臧可能就是为了同张骏商议击赵贞,得到同意后即回到任所着手准备。文书中还提到焉耆使者与“严参事”一起,“从北虏中”往焉耆。从凉州到焉耆,便捷又安全的路线是经楼兰道,为什么这里需要迂回“北虏”之地呢?看来也是为了击赵贞而安排的外交活动。北虏,指东部天山一带的鲜卑或由鲜卑所控制的其它游牧部族。赵贞驻屯高昌,与伊吾及车师后国故地的“北虏”接界,因此攻击赵贞,需要处理好吐鲁番周边地区的问题。
       李柏向赵贞发起军事进攻,唐长孺先生认为在东晋太宁二年(324)[76]。无论李柏这时是否与焉耆达成联盟关系,他不太可能假道焉耆去攻击赵贞。李柏进兵的路线,当然只能是经由墨山国之路,向北翻越库鲁克塔格,直接进攻高昌。我们不知道赵贞与李柏的军事接触究竟发生在什么地方,可能在高昌城下,也可能在李柏进兵的路上,后者的可能性最大。李柏兵败,退回楼兰。楼兰与高昌的联系因而中断。三年以后,即东晋咸和二年(327)[77],前凉又一次进攻高昌,赵贞被擒,前凉于其地置高昌郡。前凉这一次出兵,自然也是经由墨山国之路。
       高昌置郡后,似乎在吐鲁番盆地并存着三个互不统属的机构,即车师前国政府、高昌郡和戊己校尉营。驻屯楼兰的西域长史营,在与吐鲁番这三个权力机构的关系中,可能扮演着很特殊的角色。随着前凉对鄯善、焉耆用兵,楼兰的战略地位越发突出。也可能就是因此,西域长史改号曰西域都护,提高了级别[78]。东晋永和元年(345),前凉设沙州,下辖晋昌、敦煌、高昌三郡及玉门大护军、西域都护、戊己校尉三营。在这一军政格局下,墨山国之路的重要性,乃是不言自明的。
       前凉之后,从历史文献中所能知道的关于墨山国之路的使用情况,已经不多。本文开头提到的吕光西征,即使不先至鄯善,也不可能避免经由墨山国之路。由于伊吾路为鲜卑控制,焉耆依附狯胡,所以要到车师和高昌,只剩了这一条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