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没有相关教案试题
最新热门    
 
陰山高闕與陽山高闕辨析——並論秦始皇萬里長城西段走向以及長城之起源諸問題

时间:2009-7-24 13:55:51  来源:不详
 現在一般所說的“河套地區”,是指歷史上的“北河”與“南河”之間這一地帶。由於黃河在寧夏、內蒙、山西幾省鄰接地區的大轉彎河段,過去也以其形如繩套而被稱爲“河套”,相對而言,後者稱爲“大套”,前者又稱爲“後套”。
  “北河”殘留的河道,貫穿於今內蒙杭錦後旗、臨河市、五原縣和烏拉特前旗等地,後來名爲烏加河(又作五加河、五家河等),又稱五加渠,在現今的地圖上,也被標注爲“總排幹溝”。這是因爲末廣泛開發河套水利之後,烏加河“常受上游諸渠之水,轉輸于下游諸渠,蓋總幹云”[6]。現在烏拉特前旗境內的湖泊“烏梁素海”,則是“北河”故道上殘留下來的牛軛湖。
  在河套地區南面的黃河對岸,是鄂爾多斯高原。在鄂爾多斯高原北部,鄰近黃河岸邊,有庫布齊沙漠,南部有毛烏素沙漠,再向南,便進入陝北黃土高原。河套地區的西南面,爲烏蘭布和沙漠。在河套的西北面和北面,爲狼山山脈,現在被視作陰山山脈的西端,也是陰山山脈地勢最高的地段。狼山主峰呼和巴什格,也是今陰山山脈主峰。狼山山脈東段,大致在今臨河、五原以北,又稱烏拉後山。在烏拉後山東段南側,從今內蒙烏拉特前旗的黃河北岸(緊鄰歷史時期的“北河”與“南河”這兩條河道相交彙的地點東北側不遠)起,斜向東北延伸,直至今包頭北面,爲烏拉前山,也單稱烏拉山。烏拉山在今包頭北面,繼續向東北延伸,一直到今呼和浩特以北,這一段山脈稱爲大青山。
  “狼山-烏拉後山”與“烏拉前山-大青山”,雖然都是今陰山山脈的組成部分,但卻是南北並列的兩道山系。在下面的論述中將會看到,事實上,這兩道現今可分別劃分爲東西兩段的山系,在歷史時期,本來各自有著統一的名稱。
  分析《水經注》對於高闕地理形勢的描述,可以歸納出如下幾點:(1)高闕在北河以北。(2)高闕在北河北面東西走向的山脈中間。(3)高闕是控扼這道東西走向山脈中某條南北向谷道的天然關隘。這條谷道東西兩側,山勢陡峭,狀若門闕。(4)在這座天然關隘的兩側,曾修建長城,隘口處則設有名爲“高闕戍”的關城。關城與長城相組合,共同構成當地的防禦體系。
  根據這些標誌性特徵,可以斷定,《水經注》所記載的高闕,應當是狼山山脈上的某一山口。不過,由於沒有更明確的文獻記載,晚近以來的學者,往往只能根據個人對於地理形勢的判斷,推測高闕的具體位置。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主要有張鼎彜和曉峰兩家。張鼎彜認爲高闕應在“正當古黃河北流折東處”的狼山口[7]。唐曉峰則通過自己的實地考察,並以當地的古長城遺迹相驗證,認爲狼山口以東、狼山山脈中段的石蘭計山口,更符合《水經注》所描繪的山勢特徵,所以,石蘭計山口才是“古高闕塞”所在的地點[8]。
  按照《水經·河水注》的記載,“河水又屈而東流爲北河”後,又向東流,始“經高闕南”,即高闕位於黃河折轉東流後這一段東西向河道的南側。如張鼎彜本人所云,狼山口“正當古黃河北流折東處”,即位於黃河河道的轉折點上,這與《水經注》記載的高闕方位,略有差池;而狼山口東側石蘭計山口的方位,卻與《水經·河水注》中的高闕地望,極爲吻合[9]。因此,兩相比較,還是唐曉峰的看法,更符合《水經注》的記載。
  此外,還有一些重要著述,雖然沒有明確說明高闕的具體位置,但是,其看法大體上也與上述張、唐兩家相去不遠;而若夷考其實,似乎大多數著述,與唐曉峰的說法,更趨一致。譬如張維華《中國長城建置考》,謂“其地固在今臨河縣北”[10],石蘭計山口正南與臨河縣相對。又如顧頡剛等編制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古代史部分)》,其《西漢的人民起義和政區劃分圖》,所繪高闕的位置,也是如此;《秦統一圖》所繪高闕位置,雖稍偏向西面狼山口一邊,但也大致介於狼山口與石蘭計山口之間。由於此圖繪製較粗,位置標注有時不夠精確,兩相參照,作者似乎還是偏傾于把高闕定在石蘭計山口[11]。再有侯仁之在研究河套西側的漢代墾區與自然環境的關係時也談到,“高闕在今臨河縣北約六十公里”[12]。在這一問題上,更有代表性的著述,是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在這部圖集的戰國、秦和西漢圖幅上,所標繪的高闕位置,都與石蘭計山口相當[13]。譚其驤本人在《中國歷史地圖集》最初內部出版發行之後,還在文章中明確講過,趙武靈王長城上的高闕,“系狼山上一闕口”[14]。
  上面諸家擬定的高闕位置,都完成並刊佈在唐曉峰的考察和研究之前。這說明學術界對於《水經注》所記高闕的方位,大體上還是有一個比較一致的理解。所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