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没有相关教案试题
最新热门    
 
陰山高闕與陽山高闕辨析——並論秦始皇萬里長城西段走向以及長城之起源諸問題

时间:2009-7-24 13:55:51  来源:不详
,即秦始皇二十六年初分天下爲三十六郡時,其在河套附近地區的邊境界線,應與戰國時代的趙國相同。《史記·秦始皇本紀》,謂秦始皇二十六年分天下以爲三十六郡時,其疆界“北據河爲塞,並陰山至遼東”[75],講的就應當是利用這一段長城作爲邊塞的情況。
  趙武靈王修築陰山長城之後,這道城垣,就應當一直是趙國的西北邊界。然而,何清谷卻認爲,到趙孝成王時,“匈奴突破趙長城,佔據雲中郡,成爲趙國的嚴重邊患。李牧雖然對匈奴作了有力的抵抗,也只能‘常居代、雁門備匈奴’,無力收復雲中郡。”[76]雲中在九原郡以東,雲中若已經淪入匈奴之手,九原便不可能孤懸於匈奴境內,秦初並天下時即不可能從趙人手中承襲九原、雲中兩郡,而只能是以雁門的邊界爲其西北界限。
  何清谷做出這一論斷的依據,爲《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所附趙國名將李牧的傳記。可是,覈諸李牧傳記原文,卻看不出有趙國失守雲中的意思。引導何清谷得出這種看法的記載,似乎只有他引述的李牧“常居代、雁門備匈奴”一句話。李牧防禦匈奴而常居代、雁門,這就如同《史記·蒙恬列傳》,在記述蒙恬西北斥逐匈奴,大舉進兵,“渡河,據陽山”之後,雖然記載說蒙恬“暴師於外十餘年,居上郡”,研究者並不能因此判斷秦人北邊只是以上郡爲前沿,上郡以北之雲中、九原諸郡俱已失陷於匈奴;不僅如此,《史記》在蒙恬“居上郡”之下,緊接著便記載說:“是時蒙恬威振匈奴。”[77]可見,《史記》關於蒙恬“居上郡”的記載,只不過表明他是坐鎮上郡來指揮北邊的軍事防禦而已。同理,李牧也應當是以代或雁門爲其行轅常駐地點。事實上,據《史記》記載,李牧也如同蒙恬一樣,在他坐鎮代、雁門指揮北邊防守期間,不僅未曾喪失國土,而且還威懾“匈奴不敢近趙邊城”[78]。
  因此,認爲趙國在戰國末期已喪失九原、雲中兩郡的看法,缺乏相應的依據,不能成立;秦朝兼併趙國領土後,應當沿承了趙國九原、雲中兩郡的西北邊界,即以陰山長城爲邊界線。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到秦始皇三十二年時,因“燕人盧生使入海還,以鬼神事,因奏錄圖書,曰‘亡秦者胡也’。始皇乃使將軍蒙恬,發兵三十萬人,北擊胡,略取河南地”。翌年,蒙恬取得成功,“西北斥逐匈奴”。於是:

  自榆中並河以東,屬之陰山,以爲三十四縣,城河上爲塞。……徙謫,實之初縣。[79]

 《史記·匈奴列傳》記同事云:

  後秦滅六國,而始皇使蒙恬將十萬之衆,北擊胡,悉收河南地,因河爲塞,築四十四縣城臨河,徙謫戍以充之。而通直道,自九原至雲陽。因邊山險,塹溪谷,可繕者治之,起臨洮至遼東萬餘里。[80]

 雖所設縣有“三十四”與“四十四”數目之差異[81],蒙恬所將卒有“三十萬”與“十萬”之出入[82],但是,在開拓“河南地”並徙民設縣“因河爲塞”這一點上,兩處記載完全一致。只是這段文字結尾處所云“因邊山險,塹溪谷,可繕者治之,起臨洮至遼東萬餘里”這些話,講的並不是直道,而是著名的秦始皇萬里長城[83]。這段話前面,應有脫文。這一點可以在《史記·蒙恬列傳》中得到印證:

  秦已並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衆,北逐戎狄,收河南,築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里。[84]

 顯然,《史記·匈奴列傳》“因邊山險,塹溪谷,可繕者治之”這句話,與這裏所講的“因地形,用制險塞”正相對應。依此,蒙恬在收取“河南地”之後,隨即在當年,動工修築了“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里”的秦始皇長城。
  長城是邊塞上的防禦工事,而“因河爲塞”,則應當是以河道作爲疆域領土的護衛設施。那麽,應當如何理解秦人“因河爲塞”與修建萬里長城的關係呢?關於秦始皇萬里長城的走向,除了“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里”這兩句話,史籍中沒有更爲明確的具體記載。因此,準確理解並切實遵從上述記載,就成爲復原秦始皇萬里長城西段走向的關鍵因素。
  據上引《史記》記載,秦王朝“因河爲塞,築四十四縣城臨河”,是在蒙恬“西北斥逐匈奴”,“悉收河南地”之後。因此,解析“因河爲塞”的歷史涵義,需要首先明確所謂“河南地”的範圍。
  所謂“河南地”,理應在黃河南岸。在蒙恬此次率兵北伐之前,秦朝在關中北部的邊界,是秦昭襄王時期修築的長城。這道長城,正位於黃河東流河段以南,其具體的走向,大致是由今甘肅岷縣附近北行,至今甘肅臨洮轉而向東北蜿蜒延伸,斜貫陝北黃土高原,直至今內蒙古准格爾旗黃河岸邊的十二連城附近[85]。
  基於這樣的歷史背景,蒙恬率軍“北擊胡,略取河南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