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没有相关教案试题
最新热门    
 
陰山高闕與陽山高闕辨析——並論秦始皇萬里長城西段走向以及長城之起源諸問題

时间:2009-7-24 13:55:51  来源:不详
如前文所述,何清谷已經談到,九原城故址,已經發現,在今烏拉特前旗東側靠近包頭轄境的三頂帳房,北距烏拉前山南麓約4公里。顯而易見,這裏所說的陰山,仍然是指今烏拉前山。
  河水由此再向東流,經雲中故城南,接納沙陵湖水。沙陵湖有上源曰荒幹水,又寫作芒幹水,即流經今呼和浩特附近之大黑河,清代稱黑水河,“出綏遠城東北境,近四子部落旗界”[48]。綏遠即今呼和浩特,四子部落旗即今四子王旗,其駐地古今亦大體相近。《水經·河水注》記云: 

  荒幹水出塞外,南經鍾山,山即陰山。故郎中侯應言於漢曰:“陰山東西千餘里,單于之苑囿也。自孝武出師,攘之於漠北,匈奴失陰山,過之未嘗不哭。”謂此山也。[49]

驗之於實際山川形勢,荒幹水由塞外南流所經過的陰山,只能是指今呼和浩特北面的大青山。
  在酈道元生活的北魏時期,陰山植被繁茂,是帝王經常出遊,田獵巡幸的地方[50],太武帝拓跋燾在山上還建有離宮別館,如阿計頭殿、廣德殿和講武台等。太和十八年,酈道元“從高祖北巡”,曾親履其地,“屆於陰山之講武台”[51]。所以,《水經注》這部分對陰山的記述,應當尤爲可信。
  通觀《水經注》上述記載,可以清楚看到,戰國秦漢以迄北魏時期的所謂“陰山”,是指由烏拉前山西端東延而貫通大青山全脈整個這一山系。前述譚其驤把大青山與烏拉前山分割開來,以爲前者是“次廣義”的陰山,後者是“狹義”的陰山,這種分別,于史無徵,並不符合古人的實際用法。
  譚其驤謂侯應所說的陰山,僅指大青山,也就是他所劃分的“次廣義”陰山[52]。今案《水經注》上文引侯應語,出自《漢書·匈奴傳》。覆按《漢書》原文,可知侯應本人雖頗“習邊事”,而對於陰山的瞭解,卻完全得自耳聞[53]。所以,他講述陰山“東西千餘里”,對其長度,未免略有誇張。不過,與《水經注》的記載相參照,可知侯應所說綿延“東西千餘里”的陰山,自然應包括與大青山一脈相連的今烏拉前山在內;如果僅僅是指今大青山,即使侯應誇大其詞,似乎也不應該達到“東西千餘里”的程度。
  如前所述,譚氏論述的前提,是錯誤地把大青山與狼山,視作東西一脈相連的同一條山系,近人丁謙看待這一問題的出發點,則與譚其驤恰相對立,從而便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結論。丁謙認爲:

  陰山亦曰馬陰山。此山與陽山之脈不相連屬。山起於烏喇特旗境西北,迤邐東行,繞歸、綏二城北,又東北入大磧中。侯應所云“東西千餘里”者是已。[54]

歸綏系歸化、綏遠二城之合稱,二城均在今呼和浩特。丁氏所說的陰山,即兼有今烏拉前山和大青山。這樣的看法,顯然更合乎歷史實際。  這一陰山,在隋代稱“大斤山”或“秦山”,唐代稱“青山”[55]。今“大青山”即是由此沿承而來。“大”爲綴加的形容詞,“斤”、“秦”、“青”諸字,則理應是“陰”字的音轉[56]。因此,從地名的延續性來看,也可以證明戰國秦漢以迄北魏的陰山,爲今烏拉前山-大青山山系。
  至於譚氏所謂“廣義”的陰山,則似乎本來就不曾存在。對此,下文還要專門予以論述。
  如前所述,現在的烏梁素海,是黃河北河河道上殘存下來的牛軛湖。由烏梁素海的岸線輪廓上,便可以看出,當年的北河河道,在由東流轉向南流的這一河段上,一定存在著一個較大的東北-西南流向轉折,徐廣《史記音義》所云“陰山在河南”,正是相對於這一段河道而言;而酈道元“謂山在河東南”的解釋,當然更符合山、河之間的實際位置關係。
  與這一段黃河河道東南的“陰山”相對應的陽山的位置,酈道元在《水經注》中也有明確記載,即前述“北河”,在流經高闕之後,“東經陽山南”[57]。“北河”在今狼山腳下東流,故陽山必爲今狼山山脈無疑,其位置也正與陰山相對應。不過酈道元沒有提到的是,北魏時這條山脈已經有了狼山的名稱,歷隋唐一直延續至今[58]。“陽”、“狼”爲疊韻字,“狼山”顯然是“陽山”的音轉。由此愈可證今狼山山脈,與秦漢陰山本自毫無關涉。
  按照《史記·匈奴列傳》的記載,趙武靈王修築的長城,應當是“並陰山下”。劉宋裴駰訓此“並”字“音傍”[59],可知“並陰山下”即傍陰山下。而據《水經·河水注》記載,陰山下正有趙武靈王所築長城。
  前述《水經注》“沙陵湖水”,上源除荒幹水外,別有白渠水,在荒幹水南側,大致與之並行。在白渠水流經秦漢雲中故城之南河段下,酈道元記云:

  故趙地。《虞氏記》云:“趙武侯自五原河曲築長城,東至陰山。”[60]

案此《虞氏記》作者無考,惟所云“五原河曲”,應當是就漢五原郡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