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近臣与外官:试析北宋初
书房与革命作为quot;历
试析19世纪上半期围绕“
试析明代盐法变迁之轨迹
试析清代晋帮茶商经营方
试析《睡虎地秦墓竹简》
试析罗马早期平民的身份
试析近代中国的战争赔款
试析道教劝善书中的生态
试析曾国荃的建军治军思
最新热门    
 
试析quot;中国quot;概念之演变及其地缘内涵

时间:2009-7-24 13:57:07  来源:不详
以既定的地缘关系基础来划界的,一个国家的领土空间在国际社会得到国际法的认可,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是国家的基本对外职能。由此可见,国家是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整体或国际法主体。 

  国家权力机关是国家政治整体的代表,它代表国家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和相应的地缘关系基础上,对内建立国家的社会秩序,对外维护国家的权力空间。中国历代中央政权,不论是汉族地主阶级王朝,还是少数民族贵族阶级王朝,对内是实行阶级剥削和民族压迫的工具,对外则是中国事实上的代表,或者说是国家法人主体。事实上,中国历史学家在论述某朝某代时,习惯于把“中国”与“朝代”名联用并称,或用“中国”来限定“朝代”(如“中国汉代”、“中国唐代”、“中国元代”、“中国清代”等),以标明各个朝代之“中国国家法人主体”的属性;或用“朝代”来修饰“中国”(如“汉代中国”、“唐代中国”、“元代中国”、“清代中国”),以说明某一王朝统治中央政权时“中国之历史存在”。 

  当国家处于高度统一时,国家政治整体所体现的“中国之历史存在”,与民族整体所体现的“生存空间”是一体化的,两种整体相辅相成,自秦朝建立起严密的封建集权统治以后,中国的绝大多数历史时期是由中央政权管辖的。但也曾出现过大统一朝代破裂后相对短暂的战乱与分裂局面,如汉代之后魏、蜀、吴三国鼎峙,东晋十六国、南北朝纷争,唐代之后五代十国林立,、辽、夏、金几度诸政权并存。然而,即便是国家处于政治分裂状态,中国地缘之中华民族整体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一统机制,这是因为中华民族整体固有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促使各个并行政权之间,特别是内地王朝政权与少数民族贵族政权之间,不仅在政治上保持着一定的臣属关系,而且更重要的是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各方面都存在着密切不可分割的联系。正是由于这种割不断的历史联系,决定了国家经历政治分裂期间的相互冲突和争战的痛苦磨难后,又必然导致政治的统一。隋、唐的大统一,元、明、清的大统一,无疑是这种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真实写照。 

  (三)中国之文化整体 

  看中华大地,从神秘的世界屋脊俯视,云贵高原、黄土高原、蒙古高原缓卧,其间镶嵌着四川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东去是丘陵地带和广阔平原,长江、黄河两条巨龙从青藏高原奔腾万里汇入茫茫大海。这样的东西落差三梯阶,南北跨度数十纬,所形成的大陆性地理生态结构,使中华民族的经济与文化始终呈现多区域的丰富多彩发展格局。 

  中华民族所处的人文环境区分为东西两大部,即从东西方向看,北至大兴安岭北端以西,经秦长城,南至云南腾冲,形成了以天水为中点的一条斜线,将中国分为东西两大部,亦即东部若干农业区域和西部若干游牧区。 

  秦始皇统一长城内诸农业区域,同时也完成了中原文化与“四夷”文化的交融(所谓“四夷”即指:东夷、西戎、北狄、百越等),亦可以说是在农耕区域实现了以中原文化为核心,兼容东、西、南、北文化的大融合,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结构已经形成。在汉代以后,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的军事冲突与经济文化交流,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迁徒、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构造运动的基础上,隋唐的大统一实现了中国之文化整体发展史上的大飞跃,实现了东部农耕区域与西部游牧区域的两大文化区域的历史融合,从而形成了以中原汉族文化为核心,兼容东北蒙古地区、西北新疆地区、西南西藏地区等备少数民族文化的大融合。特别是元朝创造的史无前例的大统一奇迹,清朝最后奠定的近现代中国版图的基础,对中华民族文化整体的铸造以及文化整体的历史格局的形成具有伟大的历史贡献。 

  多民族国家的大统一是中国之文化整体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基础。中国文明和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华各族在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长期过程中共同创造的,是东部农耕文明区域与西部游牧文明区域两大文化运动长期交流、融合的结果。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各种思想文化的总和,包括各种典章制度、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等。因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构,我们既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农耕文明”,又不能把“农耕文明”归结为“儒家文化”,也不能说是懦、法、道、墨、释的合一。 

  事实上,秦始皇为实行“新法”而“焚书坑儒”,但秦帝国的典章制度却奠定了中华文化的重要模式;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