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清代史馆的人员设置与管
清前期治边思想的新变化
唐前期的太子问题及其政
清代刑案中记录的蒙汗药
试论清代色情业的发展与
清代妖术恐慌及政府的对
清代的“家人”
清代八旗驻防将军兼统绿
论清代的人口流动和婚姻
试论隋与唐前期中央文官
最新热门    
 
清代前期的官商

时间:2009-7-24 13:57:16  来源:不详
日山西盐商在陕行盐者,俱抽出盐店资本,亦纷纷收买麦石。目下陕省时价,业已日渐增昂。”〔44〕官商与民商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民商中的部分人可以被招募成为官商。官商不再被招募时,就变成民商。一个商人也可以在不同时期,充当不同性质的商人。
    一般来说,官商是具有数百万、上千万资本的富商,至少也有数十万的资本,往往也正是这些家道殷实者才能承受政府的招募。总商、商头、揽头就是政府招募的殷实富有商人,所以他们也是官商中的大商人。但官商中也不都是富商,内务府就有“二等买卖人”,“三等买卖人”。〔45〕户都等管辖的官商中也有小商人,宁夏“茶商原非素封之家可以应当此任者,皆强迫数人顶认一名”。“商人任称贤等,止为纲领,将茶引派散于宁镇两河各堡穷民。”〔46〕安徽茶分为八万七千八十引,“分发微商一千二百三十五引,本省州县小贩一千四百三引。”湖北“均州荆门州钟祥县本地铺户肩贩小篓粗茶,每引报税银一厘八毫。”〔47〕盐商中也有本小利微的商人。乾隆十七年,河南“水商本小利微,难令亏折,应令上蔡、西平、遂平等商赴淮办盐之时,即将办运引数,报明该县转报盐政,饬知淮北纲商。”〔48〕官商中的中小商人,资本虽然不算多,但他们经营专卖商品,经济上有保障,可能比同等情况的民商要富裕一些。

二 官商与政府的关系
    从政府方面来讲,通过设立总商制,直接派官员,对官商进行管理和控制,使其成为国家财政经济管理的一种工具。总商或商头一方面对国家税收负责,另一方面,又以经济关系辖制属下官商。由此,形成了盐商、茶商、木商、铜商、参商等贩运商品的固定组织和运销网络。政府在引或票上规定运销路线、地点、行销时间,同时也规定商品价格、商品额。官商必须在规定范围内经营商品,有时沿途的地方官,按引盘验,经过关口还要将茶引截角;铜商也有往来时间限制。所有规定,官商都不许违犯,如发现违期、无引张照票贩运、路线不对等,都要拟罪。
    政府利用官商,进行专卖商品的经营,以保证财政收入;采买铸币材料,解决财政中的困难;参与对外蒙古、朝鲜等国的贸易;运输军需物资,金川战争的军需,都是“招商包运”的;〔49〕驻西北边防的军队,由官商“承运军需籽种”;〔50〕此外,官商还运输军粮、农用工具及其他物品;减灾赈灾,每当各地粮食缺少,价格上涨时,各地方政府都招商运输粮食,道光年间,“江淮等属被水成灾”,“奉恩旨招商采买米麦,运往灾逼【附近】销售”。〔51〕当然,在这些情况下,也不是全都招募官商进行,还有临时雇用民商运输。总之,国家把官商“当作施行财政政策”的一种工具。〔52〕
    官商是应国家需要而产生的,又直接为国家经济服务,所以,没有独立的经营权,一方面既享受国家给与的经营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又受到政府的严格管理和控制。官商享受优惠政策表现在多方面,其一有免税特权。茶商自卖的茶叶不纳税。乾隆九年规定,铜商办铜“经过各关免其纳税,每年额办之外,如有多余,听其自行贩卖。”〔53〕
    其二,从官商的实际利益上讲,他们可以从国家提供的低息贷款中得到好处。官商办铜都是“预领价银”,“每因限期宽裕,将本年所领币项,营运射利,新旧挪移”,从中取利。〔54〕康熙时期,国家多次下拨款项借给盐商,四十二年,借给两淮众盐商周转资金一百万两;四十三年,又借给长芦盐商张霖、查日昌等八人周转资金七十万两。 〔55〕雍正时开始由盐商付利息,“当领本之初,虽或不无折扣, 而尚有现领之银可资周转。且完息仅止一分,不觉其为累也。”〔56〕一般来说,借给盐商的利息是不高的,这从盐商们把国家发放的帑银视为重要财源就可以说明,重息并非重过于赢的利润,否则盐商就不会视为财源,而视为累商了。作为商人只要赢利大于借款的利息,就有利可图,若反之,商人是不会贷款的。如正有人指出的:“内务府的币银利息大大低于当时社会上的高利贷,其出借条件并非苛刻,还有展限,恩免之说。币银带有扶植盐商含义这一点就是毫无意[?疑]义的了。”〔57〕有人引用一条史料,即乾隆五十二年“至五十四年为止,共借给帑利银六十万两,俾作运本,庶该商等赀本充足,得以转运。”据该商等禀称,“将来缴还所借银六十万两外,情愿再加利银六十万两,共缴银一百二十万两”〔58〕,来说明借给盐商的款项利息重,而引文表明的恰恰是盐商“情愿再加利银”,显然这是盐商的报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