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试论耶律楚材在蒙元时期
中国再婚制度的历史沿革
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轨迹
世界霸权与印度洋(1) ─
世界霸权与印度洋(2) ─
遗华日侨问题的历史学思
钱穆的历史本体“心性论
再论戊戌维新的历史意义
浮出水面的北一辉——有
俄罗斯社会转型的历史动
最新热门    
 
上海的历史与历史中的上海

时间:2009-7-24 13:57:55  来源:不详
策将会有利于“另一个中国”的复归。中国沿海城市20年来的再度繁荣,显然已经验证了白吉尔夫人敏锐的观察。
  然而,由上海所代表的中国的另一种传统,其内容是什么呢?白吉尔夫人把它描述为“现代、民主和国际化”,但是其中的内涵是什么,她并没有展开说明。尽管研究者开始争先恐后地投入上海历史的研究,然而很快就清楚了,这一论题并不好对付。首先,上海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地方。它有复杂的地理和多种多样的居民区,看起来不像是一个上海,而是许多不同的上海。从各方面(物质方面、司法权方面)看,这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城市:公共租界、法租界、清上海的县城,由各种各样的人混居。在工业家、工人、激进的知识分子和学生的上海之外,还有另外一些人的上海,其中有暴徒、妓女、小市民、官僚和策划的专家、电影演员、各式各样的卖艺者,还有寄居者、移民和过客,更不用说那些官场上的显贵、一贫如洗的冒险家,以及那些来自国内外的穷苦难民了。是否如白吉尔夫人所说的,把所有这一切综合在一起,构成一条特殊的历史轨迹,就会有助于我们筹划中国的未来呢?也许还应该继续商讨。可无论如何,它们使得我们可以藉此体会“东方巴黎”复杂、多重的政治、社会和文化构成,并可以按照这种方式,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及未来美国的中国研究中最具有活力的一个课题继续开创下去。
                   上海概述
  虽然并不缺乏有关上海的手册和一般性介绍,但长期以来,用英语写作的关于这个城市的通论却出奇的少。随着对城市中国的兴趣的重新出现,1987年出版了一本关于上海在晚清和民国时期的演变的内容丰富的著作,作者是香港的历史学者魏培蒂(BettyPeht'iWei)。然而,尽管此书以第一手的研究为基础,而且含有文献目录和词汇表,却和许多其他有关上海的著作一样,也是写给非专业的读者看的。此书没有任何注释。最近问世的介绍上海在十九世纪以前数百年来的历史发展过程的学术性著作,就是琳达·库克·约翰逊的《上海:从集镇到通商口岸,1074-1858》。如标题所示,约翰逊的主要贡献是她对这一城市的过去一段以前经常被忽视的时期的研究。其实,约翰逊的目的首先是记录上海作为一个重要贸易中心的出现,而不是在鸦片战争之后如何变成一个通商口岸。在《南京条约》(1842年)签订之前很久,据约翰逊所说,若干世纪以来,上海早就成长为江南经济区的重要的一部分了。进而,约翰逊批评墨菲和白吉尔夫人将上海视为“另一个中国”;她还提出,条约仅仅对这个城市产生了有限的影响。尽管学者们都认为上海在十九世纪中期以前并不仅仅是一个“渔村”,但约翰逊是否估计过高,并非不存在疑问。尤其是,假定她的叙述只到上海变成一个通商口岸为止,那么她的证据是否足够对于将上海视为“另一个中国”的观念构成挑战,这一点也还不够清楚。可不管怎么说,对于那些需要一本有关上海早期历史的概论的人说来,约翰逊的著作是一本有用的参考书。  与约翰逊的研究不同,过去十年里涌现出来的上海历史研究主要是限定在通商口岸这一时期。然而,他们对这个城市的细部的描述又是各不相同的。在某些研究中,上海的城市形象仅仅是作为相对较大的历史叙述或者问题的背景。另外一些研究则在探讨城市环境和分析历时性变化二者结合方面做得比较成功。一般说来,直到最近,与在中国研究领域里社会史的大行其道相一致,大多数论著对于实际的城市本身的关注并不超过对于那些居民们上演的话剧的兴趣。但是,如我们在下文的讨论中将要看到的,情况已经在发生变化。特别是,随着“文化研究”作为一个研究分支的出现,在历史学者、文学研究者以及其他研究者的作品里,上海逐渐呈现出一种新的光彩。它不再简单地是一个地点(尽管是一个重要的地点)、一个历史事件和过程展开于其中的地点;这个城市本身——它的空间维度和文化维度——倒成了分析和解剖的焦点。换句话说,并不是有些重要的故事发生在上海,而是上海就是故事本身。比如,吸收了多种学科如文学批评和人类学的洞见,新一代的学者检讨了这个城市的物质的和文化的地理,但不是作为背景信息,而是在更为广阔的历史情境中拥有自己的意义和重要性的一种社会结构形式。结果便出现了一幅更为细致、更多侧面的城市图景。确实,正如历史学者瓦瑟卓姆所说,已经到了这样一个时刻:或许最好将“旧上海当作碎片的集合,而不是当作一个综合的整体”。
                       上海居民
  上海社科院的历史学者熊月之告诉我们,“在1843年以前,根本没有上海人。”熊月之并不是说,那时候的上海还没有人,只不过是说那时候它的居民并不一定认同于他们起居劳作的这座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