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钱 穆 的 圣 贤 史 观
钱穆的民族文化生命史观
钱穆的历史本体“心性论
钱穆学述
义理、考据与辞章之辨—
钱穆论清学史述评
疑古与考信——钱穆评古
宗教与科学历史关系简析
“你是中国人,不要忘记
2003文物保护与科研重大
最新热门    
 
钱穆与科学史学之离合关系:1926-1950

时间:2009-7-24 13:57:59  来源:不详
态度,有一种怀疑,认为必须用科学的方法加以重新整理,而钱穆则虽也有疑,却又自然带有一种尊敬。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与胡适、顾颉刚等人的区别在于﹕「余疑《尧典》,疑《易传》,疑老子出庄周后,所疑皆超于颉刚。然窃愿以考古名,不愿以疑古名。疑与信皆须考,余与颉刚,精神意气,仍同一线,实无大异」。42这段话十分重要。钱穆等于是在说,虽然他们的方法相似,但信仰却很不同。正是这一信仰的不同,造成钱穆以后的变化。不过在当时,钱穆还没有全面阐述他的文化、历史观点。他还是以「考史」闻名。但或许是由于两人研究相近的关系,胡适与钱穆之间总是有一种紧张的关系。虽然在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发表以后,胡适承认钱穆的学问,对人说若要问先秦诸子的事,不用问他,可以问钱穆。43但他们两人初次见面在苏州,就有点话不投机。胡适与顾颉刚两人都由于东吴大学教授陈天一的介绍而认识钱穆,但胡适到苏州中学演讲遇到钱穆,双方都觉得「意见不相得」。44钱穆到北京任教以后,又由于顾颉刚的介绍,再次与胡适相见,讨论学问,但以后还是往来很少。45这里的原因,至少有两个。一是两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见不同;胡适力求改造,而钱穆希图维护。而在具体的问题上,也有分歧,如对老子的看法,就是一例。46二是两人当时的治学相近,以致「同行相轻」,也有可能。胡适与冯友兰之间的紧张关系,与他和钱穆的关系,其性质有点类似。47
     四、作为「国史大师」的钱穆
     以上的论述表明,在钱穆1929年进京任教前后,他的学术研究,以「考史」为主,因此与当时史学界的主流,十分契合。由此,他得到「科学史家」胡适、顾颉刚、傅斯年的欣赏。但在学术信仰上,已经表现出某些不同来,只是钱穆还没有机会具体论述。余英时在评论他老师的学术生涯时说﹕「钱先生自民国十九年到北平以后,表面上他已进入中国史学的主流,然而他的真正立场和主流中的『科学』考证或『史料学』,又不尽相合」。这是非常道地的观察。对于这一占据「主流」的学问,据余英时的回忆,钱穆还是颇为欣赏的,认为是一种「客观的标准」,只是由于以后战争的破坏,才丧失了影响力。48所谓「客观的标准」,也就是说史家在研究中对史料所采取的审慎和批判的态度。这一标准在中国史学界的建立,自然与胡适、顾颉刚、傅斯年等人的努力有关。钱穆在史学界地位的建立,也显然是由于他早期的著作符合了这一标准。
     但是,在钱穆进入中国学术界的三十年代,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多事之秋。1931年日本侵占东北,就已经在不少学者的心上,投下了一个阴影。提倡科学史学最力的傅斯年在当时,也已经提出「书生何以报国」的问题。他的具体作法是,通过历史语言研究所的人力和财力,对中国古代文明做实证的考察,希望用考古发掘的事实批驳「疑古」的论调。而对于东北的丧失,他则以写作《东北史纲》来驳斥日本政府认为东北不属于中原大陆的说法。由于写作匆忙,他的《东北史纲》里面包含不少史实的错误,由此引起一些学者的嘲讽,认为他一方面提倡「史学就是史料学」,另一方面又不尊重史料。49但该事件说明,当时中国的学界,几乎没有人可以对「九一八事变」无动于衷。钱穆自然也不例外。据他自己说,他之研究历史,自「九一八事变」以后开始。50这里的意思显然是,虽然钱穆以前也治史学,但并没有「着史」,而是「以史证经」、「以史证子」。但自东北沦陷以后,则开始希望通过历史的叙述,来重振民族的信心。换言之,虽然钱穆以「考史」出名,但他进入史学界以后,则由于时局的关系,逐渐改变了治学的方向,改以「着史」为主了。钱穆的「着史」,包括了教学与著述两个方面。两者并不矛盾,而是相互补充。他的大部分著作,都是在讲稿的基础上写成的,如著名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和《国史大纲》。钱穆的第二次入京,是他讲授历史的开始。而这个时候,正好是1931年,即「九一八事变」的那一年。他所担任的课程是「中国上古史」和「先秦史」。但东北沦陷以后,由于民族主义的高扬,各校都遵教育部之命开设「中国通史」。傅斯年等人都支持这一课程,但在课程设置的方面,却有不同的意见。从傅斯年提倡「专题研究」的立场出发,这一「中通史」的讲述,应派几位专家分别担任,因此最初北大曾准备由十五位专家承担这一课程。后来由于实行起来困难,才由钱穆建议,由他和陈寅恪两人主讲。最后,钱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