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没有相关教案试题
最新热门    
 
陶希圣及其中国史观

时间:2009-7-24 13:58:05  来源:不详
含着无上的悲苦。”

    最后,史料主义问题。这项批评,集中在《食货》时期,除托派外,干部派的声音大大增强。他们一致认为,陶希圣转向了史料主义,是一股逆流。例如邓拓说,陶希圣高喊史料主义,是矫枉过正,“是历史的失迷者的病狂姿态,是受了历史酒精中毒的初期症候。”[85]王宜昌则骂陶希圣是蚂蚁(材料主义),而空谈理论是蜘蛛,正确的态度应该是蜜蜂[86]。甚至与陶希圣关系较好的吕振羽,也对陶希圣提出批评[87]。

    但是,这些批评者并不否认论战中确有以论带史的偏颇,因而重视史料、扭转偏颇是必要的。他们所要批评的,是陶希圣走向了另一极端,即成为了史料主义者。对此,吕振羽有最为清晰的表述。他说,一些人在资料上不肯下功夫,而是“在方法论的应用和史料的搜集上,大抵都表现一种毫无素养的鲁莽灭裂的态度”,“只是搬运其陷于错误的一般社会学理论,来代替具体的历史研究”,或者搬用马恩等大师的“文句”,“完全不曾接触到历史的具体事实与其活现的面目”,“因而他们所写出的,并不是作为世界史之一部分的中国的历史,而完全是一种死的一般社会学的抽象的公式。”可是,陶希圣等虽然注重资料,但由于“那作为其出发点的认识论的先天的缺陷,所以并没有担负考证、选择、收集和应用史料之任务的能力。因之他们所搜集的史料,便不免是片面的,不可完全信赖的。”[88]吕振羽的批评相当公允,所以,陶希圣依旧尊他是“穷搜苦读、方法与技术兼有修养的人”,吕对《食货》也给予相当的支持[89]。

    但是,说陶希圣是史料主义者,他不会接受。因为,他觉得这种指责完全似是而非。首先,正如吕振羽之所说,社会史论战确实存在用理论代替史实的问题,这就不能怪陶希圣以提倡史料来矫枉。其次,按陶希圣本人的讲法,他提倡史料,乃是给唯物史观奠定史料的支持。其次,他认为自己实在不能划归史料学派,而是史论结合。然而,体会陶希圣的真实意图,他办《食货》,从史观上说,就是要悬置唯物史观,以便慢慢地从这个史观淡出。

    30年代中期,大革命失败后的混乱局势大体稳定下来,国民党的统治也基本确立,对唯物史观的压制开始走向制度化。陶希圣看到了这种行情的变化,最好的办法,就是躲入史料,既符合自己的治学品味,也没有背叛先前的治学路数,还可以找到冠冕堂皇的理由,却又避免了政治上不合时宜的危险。这,应该是他创办《食货》的基本心态。

    《新生命》杂志所刊登的陶希圣在复旦大学文学科所作的《社会科学讲座》,可以看作是他这种变化的根苗。他说,“历史的唯物论”并不是马克思创立的,马克思不过是“综合”了黑格尔的辩证法、维科及其他唯物的历史观、法国的唯物论而已。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研究,“以资本主义典型国英国为对象”,所以并不具有普遍性。至于马克思的“古代社会论”,则“天然是不正确的”,因为马克思当时的原始社会研究很幼稚,只有摩尔根《古代社会》算得是有系统的民族学著作。“马克思当时的中国,对于欧洲人还是一个谜”,“在马克思本人的著作,如《资本论》,还算慎重,处处把亚细亚社会撇开,不列入欧洲古代社会、封建社会及市民社会的任何范畴,今日的所谓马克思主义者,这一点学者的态度都保持不住”[90]。语气里带着几分轻蔑和不屑,并且站在批判的立场,这与他在其他场合(譬如《读书杂志》)的态度明显地矛盾,只能看作是他见风转舵的开始。

    采用“食货”这个名称本身就有躲入书斋的意思。陶希圣说,这个半月刊“并不像过去所谓中国社会史论战那样的激昂,那样的趋时”[91],不再“激昂”和“趋时”,就是转向的意思。而且,该刊“第一个热烈的发起人是顾颉刚先生”;“食货”名称便是顾颉刚提出的。顾认为社会的基础和历史的动力是经济,故还曾提名“史心”[92]。可是,作为“古史辨”派的领袖,顾颉刚正是悬置唯物史观的。

    当然,陶希圣没有忘记为转向找出一些理由,而且,他也确实没有滑向纯粹的史料学派。他说:“中国社会史的理论争斗,总算热闹过了。但是如不经一番史料的搜求,特殊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局部历史的大修改、大改造,那进一步的理论争斗,断断是不能出现的。”这个理由最狡猾,也最难批驳。但是,我们又不能说他是在用正当的理由讲假话。因为,早在几年前,他就对“把方法当结论”、“外国社会史拿来代替中国社会史”的现象作过批评,说“公式主义者”“大有反对材料而重视公式的毛病”[93]。在《中国社会与中国革命》的《绪论》中,他提出“观察中国社会应取三个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