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1992年以来“红卫兵”研
1905年前后的科举废止、
“双百”方针1957年被中
九·一八事变后南京国民
建国初期的政府与私营工
钱穆与科学史学之离合关
试论19世纪中期清朝军队
1962:中国对外政策“左
1949年以来中国乡村政权
试论1949—1951年中国的
最新热门    
 
1905:终结的一年

时间:2009-7-24 13:58:13  来源:不详
社会」;我则想将其称之为「选举社会」,这是一种试图在回顾中描述一个向流动的等级社会演变的基本趋势的尝试。科举的废除最终斩断了这一流动。与君主「共治天下」的士人阶层自此迅速边缘化并趋消亡。说后来的知识份子「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确有几分道理。

三 传统等级社会的终结

  然而,还不仅此,在我看来,1905年的废除科举不仅意味著选举社会的终结,它同时还在某种意义上意味著一个有著更为久远得多的历史的社会形态──传统等级社会的终结。我们前面提及选举社会中后来达到了相当高的垂直流动性和政治机会平等,然而,面向几乎所有人的政治机会的平等并不意味著所有人实际政治地位和权利的平等。统治阶层的社会成分可以是不断来自平民,然而并不就由此达到一个平等社会。统治阶层社会成分的平民化与社会结构的平等化是两件不同的事情。我们且不说这种流动性强化了等级制,但它至少使这种等级制更趋稳定。科举的废除可以说最终结束了这一延续了几千年、几可说是与有文字记载的中国政治文明史并存的传统等级社会。

  也许正是这一点,使随后的二十世纪的巨变的重要性超过春秋战国时期的那一次巨变,因为春秋战国只是意味著为从封闭的等级社会向流动的等级社会过渡提供条件,而废除科举则在某种意义上开启了向一个平等社会的努力过程。昔日走向上层的「功名道断」,士人及其子弟在一种全新的意识形态激励下,开始成为动员大众的主体。过去深信「劳心者治人」的昔日进士举人很快就喊出「劳工万岁」。新学堂的大学生们下到矿井向工人们宣讲「工人为天」。我只想简略地指出:中国在二十世纪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过渡时代,我们或许可以称之为一个「动员时代」。开始是知识份子及政党试图启蒙和教育民众,使之成为历史的主角。但最后还是领袖在主导,是暴力解决问题。无论如何,在经过从1919到1989、或者说从「五四」到「六四」的一系列激荡的政治运动和军事斗争之后,现在的中国社会相对转入平静和沉寂,虽然一种隐蔽的社会等级层序又在形成,但它无论如何不像传统社会那样是法律明文规定和广泛为人认可的了。

  不仅中国如此,正如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ville)所指出的,近代以来,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趋势:这就是由不平等向平等的发展。平等、或渴求平等是现代社会的基本标志。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也许可以说,近代以前各文明的几乎所有类型的传统社会都是等级社会──亦即公认的、法律明文地区分出权力和义务、利益和负担的不同层级的社会,而近代以来,各文明和各民族都在走向或试图走向一个至少是法律权利上平等的社会。借用十九世纪法国学者勒鲁(Pierre Leroux)的一句话,他说:「我们如今处于两个世界之间,处于一个正在终止的奴隶制的不平等世界和另一个正在诞生的平等世界之间。」9

四 未终结的「唯政治」

  许多过去长期存在的东西都不再存在了,如1905年以后不久,君主制度也没有了。但还有一种东西在中国一直没有终结,到今天也没有终结,我们也许可以将其称之为一种「唯政治」的现象:即政治始终居首要地位、起关键作用、政治第一、政治一直作为决定性的因素以及活跃在人们观念和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官本位」。中华文明很早就是以政治为动力和取向的。即使是在西周时期发达的封建世袭社会,也要比西方的封建贵族社会更重视官职。在中国历史中,政治总是起决定的作用。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社会中,有一种政治权力、经济财富与社会名望这三种主要价值资源联为一体的情况,而政治权力又是其中最为关键、表现最突出的,所以「仕」成为主要的出路,对「仕」的强调几可以说是中国有文明史以来的五千年一贯制。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中国社会经过春秋战国由一种「血而优则仕」转变成一种「学而优则仕」。但无论是「血而优则仕」还是「学而优则仕」,都还是「仕」第一。在三种主要社会资源「权」、「钱」、「名」中,政治权力相对于经济财富和社会地位和名声来说最为重要。有了政治权力,有了官职,就几乎笃定要获得其他的社会资源。而有了其他的资源,却不一定能获得政治权力,甚至仍要受到政治权力的挤压。各种资源和价值主要来源和集中体现是政治的权力,各种人才、各种凌云之志、腾达之愿都常常只能首先并主要从政治上求出头;一切其他途径都只是政治势力的旁支而已。就像现代社会相当「突出经济」一样,在中国社会的漫长历史中,也一直有一种「突出政治」的色彩。所以,要宏观和连贯地观察中国社会历史的基本动因和走势,与其从经济观察,不如从政治观察。

  当然,虽说中国古代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