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复习试题 >> 正文
德国人为什么选择了阿道
刘向荣:如何开发作为课
周百鸣:以学生的发展为
高中历史新教材分析——
饶秋龙:自主学习:以人
湖心:以人文精神促进历
钱洪海:以人为本--教学
专题设计:以人为本与人
以“宋人为法乳”的顾太
浅谈破坏历史文化名城的
最新热门    
 
以人为本与人类的和谐发展试题

时间:2009-10-18 17:49:43  来源:佚名
 

热点专题 以人为本与人类的和谐发展知识点和试题设计

 

1.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本”思想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其思想对后世影响颇大。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孔子对于“仁”有很多解释,如“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他还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己。

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孟子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反对统治者“虐民”“暴民”,认为暴君桀、纣之所以亡国,就是由于失去了民心。他还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2.统治者的“民本”思想

唐太宗即位后,吸取隋亡的教训,经常与大臣议论历代兴亡,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励精图治。唐太宗说;“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贞观政要》他在位时,政治较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百姓生活有所改善,史称“贞观之治”。

 

3.经济发展与人类生存环境

①战国时期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的思想

秦朝时人们对人与自然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重视。1975年12月,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云梦县发掘了12座战国至秦代的古墓。在第11号墓中出土了大量秦代竹简,其中一些竹简上刻着内容具体的《田律》。大意为:从春季2月开始,不准进山砍伐林木;不准堵塞林间小道;不到夏季不准人山采樵,烧草木炭;不准捕捉幼鸟或捣鸟卵;不准毒杀鱼龟;不准设置诱捕鸟兽的网罩和陷阱。以上禁令,到7月才能够解除。

③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原战乱,中原农耕规模缩小,畜牧业因少数民族的内迁有所扩展,两汉时期过度开垦导致的环境破坏状况有所缓解。

唐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圩田更加普遍;出现了放火烧山、向山要田和围湖造田等现象。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对自然生态平衡产生了很大影响。

⑤明清时期随着人口的激增,与水争地的现象更为普遍,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显露并进一步激化。

⑥近代以来科技革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尤为严重。教材上有关科技革命、经济发展、环境问题的图文材料就说明了这一问题,如“印度博帕尔惨案”。通过这些图片强调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强化科学精神;二是强化科学价值观,当今社会应重视科技革命对人类生活特别是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要确立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

4.新中国民主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政治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参政议政、当家作主的权利,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发展等;经济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的需要,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向小康社会迈进;文化上也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的需要。

5.人文主义思潮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主流社会思潮的核心。它的核心思想是:反对中世纪神学抬高神、贬低人的观点,强调人的可贵;反对神学的禁欲主义和来世观念,提倡人们对现世生活的追求;反对宗教束缚和封建等级观念,追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反对中世纪的蒙昧主义,推祟人的经验和理性;提倡人类认识自然,征服自然,以造福人生。人文主义重视人的价值,祟尚人性,要求把人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对当时的科学、哲学、文学、艺术、教育,甚至生活方式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中世纪神学世界观的思想武器。但是也应该看到,对人文主义的过分推崇,造成了文艺复兴运动晚期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

 

 

 

附练习:

“以人为本,勤政为民”是我党工作的重要基点,也是中国自古以来重要的治国指导思想。

1.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中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接受并传承的道德规范是()       A.“以人治国”的思想       B.“礼”的思想

       C.“有教无类”的思想       D.“为政以德”的思想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首先实行“放宽政策”,“休养生息”方针的地区有()

       ①吉林       ②安徽       ③山东       ④四川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灾的国家,频繁的灾荒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3、·频繁的灾荒往往会引起社会的动荡,甚至引发政治危机、农民起义、王朝更替。下列农民战争与灾荒无直接联系的是()

    A·隋末农民起义   B·明末农民起义   C·太平天国运动   D·义和团运动   

4、·秦汉以来的历代封建王朝,不仅有一套防灾减灾的决策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而且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下列属于历代王朝的防灾减灾措施的有()

    ①都江堰的修建  ②统一车轨,修建驰道  ③引进烟草  ④修建洛口仓、含嘉仓

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①③    D·①③④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康熙四十八年,  康熙说:“本朝自统一以来,于今六十七八年矣。百姓倶安享太平,生育日以繁庶。户口虽增,而土田并无所增。分一人之产,供数家之用,其谋生焉能给足?”

康熙五十三年,针对有些大臣建议垦荒,康熙反问道“条奏官每以垦田积谷为言,伊等俱不识时务,今人民藩庶,食众田寡,山地尽行耕种,此外更有何应垦之田,为积谷之计耶?”

                                                       ————《清圣祖实录》

材料二: 乾隆三十七年,直隶永定河边蓄水防洪用的淀泊,“水退一尺,则占耕地一尺”,“每遇潮涨,水无所容,甚至漫溢为患”。乾隆四十六年,黄河“河滩地亩,尽皆耕种麦苗,并多居民村落……筑围打坝,填塞日多”。这时,南北各地湖泊大多也出现类似情况。

                                                                ———《清高宗实录》

请回答:

(1)     材料一中康熙帝的两段言论反映了什么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清朝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2)     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     从以上材料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6、明清时期,尤其是清朝前期,我国人口迅速增长。试分析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4分)。为解决人口问题带来的粮食问题,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4分)?分析这些措施产生的影响(4分)。

 

 

 

 

 

 

 

 

 

7、我国是个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粮以土为本”。农业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乙昨深山里,终朝看火耕。”(摘自刘禹锡《竹枝词》)“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摘自温庭筠《烧歌》)

(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1分)你如何看待它?(4分)

 

 

 

材料二:“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当这首旋律优美的歌曲响起时,50多年前359旅在南泥湾开荒生产的火热场面仿佛又展现在人们眼前。50年后,南泥湾的群众依然用着当年当战士们用的那种镢头,但他们不再用它开荒,而是用它在山上种树植绿。

              ——摘自2000年9月2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50年前开荒50年后种树》

(2)材料二中“50年前开荒”是指什么?(1分)其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当时有何历史意义?(2分)

 

 

8、明清时期,尤其是清朝前期,我国人口迅速增长。试分析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4分)。为解决人口问题带来的粮食问题,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4分)?分析这些措施产生的影响(4分)。

 

 

 

 

 

 

 

热点专题 以人为本与人类的和谐持续发展

参考答案:1——4 D、B、D、B

5、答案:

⑴人口增长大大超过了耕地的增长,造成“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紧张的现象,康熙时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已相当尖锐。清调整政策将督垦荒地的成绩作为对官吏奖惩的标准。清初期的100多年,耕地面积增加了40%以上。

⑵反映了乾隆时普遍出现了“与水争地”的现象。根本原因是人口大量增加,不少人无地可种,于是出现盲目开荒,围湖或围河造田,从而破坏了生态平衡。

⑶人口的过度增长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制定节制人口的政策;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尊重客观自然规律,注意到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协调

 

6、、原因:①明清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发繁荣;(2分)②清朝前期实行“摊丁入亩”的改革,废除人头税,使隐瞒人口的现象大为减少。(2分)

措施及影响:①鼓励垦荒;(2分)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1分),但也破坏了生态环境。(1分)

②引进和推广外国的高产农作物。(2分)使贫瘠土地得到利用,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可养活众多人口;(1分)同时可腾出更多土地种植经济作物,促进了农业生产商品化。(1分)

7、(1)(5分)反映了唐朝时放火烧山、开垦山地,向山要田的现象。这一现象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开发,耕地面积的增加,但它也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

(2)(5分)“50年前开荒”是指中共领导根据地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1分)因为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后,抗日根据地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2分)意义是根据地渡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2分)

8、原因:①明清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发繁荣;(2分)②清朝前期实行“摊丁入亩”的改革,废除人头税,使隐瞒人口的现象大为减少。(2分)

措施及影响:①鼓励垦荒;(2分)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1分),但也破坏了生态环境。(1分)

②引进和推广外国的高产农作物。(2分)使贫瘠土地得到利用,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可养活众多人口;(1分)同时可腾出更多土地种植经济作物,促进了农业生产商品化。(1分)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