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新编:历史对联谜语类习
侯云燕:历史教学中的心
马善昀:历史点拨教学“
岷江:历史课堂教学的色
束鹏芳:历史教学的课堂
刘强:历史思维插上想象
田振国:历史教学要寻找
历史博客:历史新课导入
林金木:历史教与学的一
李铜玉:历史教学运用对
最新热门    
 
陈辉:历史课程教材教法新探 20

时间:2009-10-18 17:11:13  来源:陈辉
 

第六章           备课与历史教学

 

第一节            备课的意义及要求   

 

一、备课的含义

 

 备课,通常指教师课前的准备工作。可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广义而言,备课并非仅指一堂课教案的具体编写。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高水平,是他多年的教学经验、生活阅历、渊博知识、能力情感的凝练结果。因此教师平时对读写探求、艺术品味、情感交流的事事留心,都可以看作广义的备课。而上课前,综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要求、教学条件诸因素对一堂课进行具体的图谋画策、编写教案、准备教具等则属于狭义的备课。

 

二、备课的意义及要求

   

备课对于保证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就广义的备课而言,教师要注意平日知识的积累,善学会学,“处处留心皆学问”。知识面越广,一个人思维、想象等能力施展的范围也越广。才能将学生的精神空间从教材扩及外部丰富的世界,实现学科之间、书本知识和社会生活、感性世界和理性世界的交融,而不让思维的火花在拘束于教材、呆记于教材中熄灭。知识只有在与其它知识的联系比较中才具有深刻性、灵活性。另一方面,现代社会变化的节奏越来越快,方方面面的价值观念、教学内容研究、教学方法及手段的变革,可以说是日新月异。教师稍不留意就会被时代抛弃。现实社会中,有少数教师(包括一些自认为有长期教学经验的教师),由于长期固守、迷信传统的教学套路,沉醉于以往的成绩和家长的夸耀,不再学习,结果面临21世纪之交新课程改革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感到束手无策,就是最好的教训。

 

就狭义的备课而言,备课对任何教师来说都是必要的。对于年轻教师来说,由于知识储备、教学经验有限,没有课前对教学内容的钻研和对教学方法的仔细思考,往往很难保证教学效果和质量。不少年轻教师在教学语言上,往往要经过好几年的锻炼,才能从对教案书面语言的依赖走向自由组织、表达与发挥。否则难以保证教学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而且课堂教学不仅要考虑语言,还得同时兼顾教学内容和方法、学生的即时反应、板书、组织教学等诸问题。由于经验的局限,年轻教师往往顾此失彼。一位刚走上讲台不久的教师,因学校需要,在上课时为她拍一张真实的教学照片,她因心理另有所牵挂,一时心慌,结果将讲的内容全忘记了。自己写的教案就摆在桌上,可怎么也翻不到,弄得非常狼狈。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难以把注意力同时分配到两件不熟悉的事情上。因此对年轻教师来说,备课是教学的基本效果和质量的保证。不少中小学要求年轻教师不仅要备课,而且要备详案,并要事前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才能上讲台,这是不无道理的。而对于有较长教龄、业务能力较强的教师来说,要保持自己的教学水平于一定的水准也需要不断在备课上下工夫。因为教学艺术的探求是没有止境的。教学没有放之四海而准的方法,不同班、不同年级、不同时期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由于教学理念的变化,不同时期对讲授同一内容的课也有不同要求。因此决不能年年套用旧教案,教案需要常备常新。当我们请一些在教学艺术上保持青春不老的优秀教师,为大学生上一节中学示范课时,这对他们来说本是信手拈来、得心应手的事,但他们往往要花上一周甚至两周及以上更多的时间来精心构思。备一节课的时间甚至不少于年轻教师。当然对于有经验的教师来说,在备课上可以与年轻教师有不同要求。由于语言的临场组织发挥能力、教学应变能力等的大大增强,他们对一节课的精心构思不一定需要完全落实到文字上,也就是说不再需要详案。越是领略了教学艺术真谛的教师越能清楚地认识到,教学艺术虽然永远没有一百分,无法达到十全十美,但我们却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不断追求和逼近完美。

 

第二节           备课的基本类型

 

一、学期备课

 

  教师具体的备课工作,可分为两类:学期备课和课时备课。

 

学期备课指学期开学前对本学期某门课程教学的通盘安排与计划。需要进行的准备工作有:钻研课程标准、通读教科书、制定学期教学进度计划等,前者是后者的前提。

 

新的课程标准只提出学生应学习的基本内容要点,对课时安排、教学进程、教学内容体系结构的组织、教学实践活动方式等给予了教师很大的自主决定权。教师备课思考的重点是,怎样综合利用诸种因素进行教学安排设计,以更有效地实现历史学科三方面的课程目标。而不论是学习知识、提高能力,还是掌握方法和一定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需要教师进行创造性的全面计划与统筹安排。学期备课侧重于考虑以下三方面问题:(一)学科内容教学进度计划,时间分配;(二)本学期方法技能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侧重点,以及相应的操作时间、体验活动方式及安排;(三)学生负担和学科间的协调。就第三点来说,有些教学活动,学生需要花较多时间准备,如研究性学习、较复杂的手工制作、全堂式讨论或辩论等。一学期内安排的次数不能太多,并必须考虑与其它学科类似专门学习活动相协调,防止冲突。否则学生负担过重,穷于应付,难以保证教学活动质量。

 

    在以上工作基础上就可制定出具体的学期教学计划,以保证日常教学得以有条不紊、有步骤地完成。新课程要求学科知识间一定程度的综合性,很多教师还得具体担负起班级、年级,甚至跨年级的除本学科外的其它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任务,或承担一定选修课。因此学期教学计划最好制定成表格形式,看起来更明嘹,也便于教研室及综合课题组指导教师之间互相传阅、了解。它的具体内容可包括:

周次

教学内容

课堂类型

   教学方法一截

其它科综合实践活动

所需教学资料

备注

 1

 

 

 

 

 

 

 2

 

 

 

 

 

 

 3

 

 

 

 

 

 

 4

 

 

 

 

 

 

 5

 

 

 

 

 

 

 6

 

 

 

 

 

 

 7

 

 

 

 

 

 

……

 

 

 

 

 

 

其中“课堂类型”一栏可分为:学习新课、复习课、考查课等;“教学方法”可分为:课堂讲授、表演、手工制作、讨论、辩论、观看录象电影、听报告、课件设计、调查、采访、收集资料、参观等,一节课教学任务往往需要采用多种方法才能完成。“其它学科综合实践活动”一栏可与课题组教师共同讨论制定专门教学计划,在这里之所以也把它写入教师自己所教主要学科的教学计划是便于教师在时间安排、教学方式、资源利用方面更好地与本学科协调。,并对自己本学期所要做的主要教学工作与进度通过一张表格一目了然。若教师担负了另一门选修课,这一栏的内容可酌情变动。

 

 

 

二、课时备课

 

 即指对每课时的课前准备工作。认真做好每课时的准备工作,是实现高质量教学的保证。

   在新课程的多种类型课中,不同课需要不同的准备工作。以下就学习新课中的主要两种教学形式:一般课堂教学课和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的准备作简要介绍。

 

1、  一般课堂教学的备课

这类课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主要以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进行教学。其备课一般程序包括:钻研课标、教材及相关其它资料,确定中心思想及主要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的、重点与难点分析、教学方法设计、多媒体课件制作及其它资料教具准备(具体内容将在下一节作详细阐述)。而每节课教案的具体内容应包括:教材题目、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重点难点、教具、课堂类型、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小结等。

 

2、  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的备课

对研究性学习活动课,教师主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本地教学条件、围绕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教师备课的一般程序为:第一步,精心设计研讨课题,建立问题库(或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或请专家作报告,培养学生专门兴趣并从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第二步,设计有关管理用表。如开题报告表、活动计划表、课题组活动情况一览表等。第三步,根据学生个人选择的题目作具体指导准备,包括查资料、了解相关问题的学术动态、研究的可行性、意义、研究的有效途径方法、重点难点分析等。以便在学生进行课题论证、设计研究方案、收集信息、调查访问实践时,能给学生建设性指导。第四步,设计并组织成果展示活动。可以是论文报告、答辩、表演、板报资料册交流评比等。第五步,制定评价标准,组织评价活动。第六步,总结,为来年活动改进作准备。

 

教师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课备课与一般课时备课具有不同特点。其一是备课的延时性。研究性学习活动课是一个较长的过程,有时需要几课时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完成,而非确定有限的40分钟一节课时间。教师备课的完整方案包括从一开始的选题及课题论证课一直到后来的成果演示、评定课。这里的课时备课实际上包括多课时的准备工作。其二是准备工作的不确定性。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的选题、研究过程具有很多难以事前决定、操控的因素,随时可能遇到新的问题。因此教师指导的准备工作往往需要随学生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其三是准备工作的复杂性。在研究性学习活动课中,一个教师往往要指导多个课题组的研究(尽管其它教师可分担一些课题指导),学生研究过程要涉及校内外多个单位、相关人物,研究途径包括调查、采访、查资料等多种方式,成果展示的多样化也意味着教学评价的多样化等等。对教师来说要真正给予学生建设性的指导实属不易,涉及到多方面专门的准备工作。

 

教学工作事关学生成长、国家人才培养,来不得半点马虎。教师必须为教学过程每一步作精心设计准备,才能确保全过程的科学性和更高的教育效益。

 

 

第三节             般课时备课的具体操作

 

一、钻研课标与教材

  

 这时的钻研与学期备课不同,关注的重点在于某一课,如这一课的内容要点,这一课教学怎样具体实施等。社会历史事件的发展受着社会内部诸种结构因素的制约。因而使每个事件、人物具有其特殊性和时代历史的局限性。要把握住这种特殊性就必须揭示出历史诸因素的内在横纵联系。因此课时备课着眼点是某一课,并非意味着只能局限于此课。

 

备课的第一步是确定本课题在整个教材中所处的地位。需要我们在事前以该课为中心透视前后历史的发展变化、横纵影响后再聚焦于此课。如《新航路的开辟》一课,教师仅仅弄清开辟的条件、时间、人物、路线和过程是远远不够的。它既与过去的历史相联系,如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兴起、《马可波罗游记》影响、罗盘针在航海上的使用等有关,也对以后的历史造成很大的影响:贸易中心的转移对英国的兴起、价格革命对资产阶级地位的提高、新大陆的发现对欧洲的殖民扩张等。为把握某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教师必须在学期备课通读教材的基础上,再次阅读与本课题有关的前后教材内容,以及课标有关要求。讲“新思潮的萌发”需要与前后中国社会思想文化领域的有关问题相联系。先要弄明白近代涌动的四大思想潮流:“师夷之技以制夷”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反君主专制;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全面学习西方文化。其中反君主专制的思想在明末清初已出现。只有把线索理清楚,才能讲清新思潮新在哪里,哪些方面到了哪一步,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讲中国近现代史的每一件大事,都应与该时期的历史发展线索特征相联系。在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某战争某条约起了什么作用,在近代化过程中,中国怎样由无奈被动转向主动。孤立的知识是没有用的,知识只有在联系中才能体现它的实质意义、它的深刻性,才是有用的。课时备课中,深入挖掘教材的内在联系,正确理解局部知识与整体知识的关系,这是备课动笔前应做的首要工作。这不仅有利于我们把握知识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意义,也有利于学生头脑中知识结构的建立。如当教师在某段历史之初揭示出其线索:世界近代社会特征体现为——经济上的资本主义、政治上的民主主义、文化上的科学发达。而在讲以后的具体事件中将它与某方面具体特征联系起来,这样该段历史的特征线索就起到了“先行组织者的作用,通过它将整阶段历史的各具体知识统领起来了。

 

   第二步,确定中心思想和教学主要内容。当确定了课题在历史长河中的特殊性和地位后,我们就不难确定其中心思想。如《三国鼎立》一课,由于东汉后期政治的黑暗腐败,以及地方庄园经济的发展,地方豪杰的兴起,形成了中国由统一暂时走向分裂的必然趋势,三国成为这一时期的新开端。而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赤壁之战使三位豪杰得以三分天下。这种局部的统一是各方政治、经济力量相对均衡的结果,使得百姓不再遭受汉末军阀混战之害。

 

   确定了中心思想后,我们就不难确定一节课应讲授的主要内容,并围绕中心思想选择教学内容素材。每段历史、每个课题往往都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三国鼎立》这一课题,仅中学生所知道的有关人物、事件就不胜枚举,我们应精选哪些内容来体现这段历史的特殊性,并揭示其中心思想?中学历史教学要受到时间、师生能力特点以及教学目标等的制约,教师可参考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以及其它资料,围绕课题中心思想并结合以上诸方面因素来选择教学内容。

 

新课程所提倡的课程的开发、课程的建构、课程的生成,教师对课程的创造性就体现在这里。即教科书教学内容可作为我们教学的主要基本依据,但不再具有以往传统教学中的绝对决定作用。因此围绕同一中心思想,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可以有很大的不同。如考虑到初中生的特点,“三国鼎立”可以两次大战(官渡、赤壁)为主要内容,从而引申出各色主要人物,并提炼其中心思想。而高中生可更多从东汉末政治、经济、军事等因素更加深入揭示出三国鼎立前后历史主要时间的内在本质,从而提炼出中心思想。有时候不论是初中还是高中,如果教师认为学生对本段历史的主要内容比较熟悉(如对三国的很多主要事件和人物),或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或其他相关资料就能较好把握本段历史的本质、特点,教师在备课中便可确定第二主题,甚至把较多的时间花在第二主题上。引导学生从某一特殊的视角去考察某段历史,使学生受到特殊的价值教育,掌握考察、研究历史的新的视角和方法。如引导学生研究诸葛亮的少数民族政策;探讨曹操、诸葛亮的成败得失等等。又如美国中学教师从不同角度讲授美国内战史:可把美国内战同战前国内经济冲突联系起来讲授;可以从战争导致妇女在美国社会中的角色变化这个角度来讲授;可以把时下一些人对国家领袖的不满与攻击同内战时期林肯和戴维斯的遭遇结合起来讲解;可以通过学习内战史,使学生比较内战时美国黑人为争取自由所采取的攻击性立场以及他们在两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这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只要我们保证了历史课程标准基本知识点的学习,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开发上可有更多的自由和创造。

 

二、历史课时教学目标的制定

教学目的又称教学目标,是指通过教学所在达到的结果。确定了教学目的,教学才有明确的方向。课时教学目的要服从学科总的教学目标,学科目标又要服从于我国的教育方针。在教学为了学生“全面发展”的方针指导下,历史学科课程目标包括让学生增长知识与能力,参与并掌握教学过程与方法,形成一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时教学目的也应包含这三方面的内容。

新课程将教学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明确作为教学目标,这是因为,能力只有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掌握学习方法,并亲自进行各种行为操作(包括大脑内部与外部)的实践活动中才能真正得到提高;要将一种观念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必须首先有学生对这种观念情感态度的转变。而通过各种活动过程的参与,亲身的体验、感悟是形成一定情感态度的最佳途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这三方面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教师制定课时教学目的时,必须将三方面作为整体考虑。

历史课程标准对每节课只规定了最基本的一点知识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与价值教育方面只粗略地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这就为教师针对学生进行特色性的培养留下了广阔空间。教师在制定课时教学目的时,在保证完成课标的基本要求前提下,完全可根据自己的特长,不同班级学生的特点与需要,灵活性地制定出每节课的教学目的,甚至同一节课教材的不同教学目的,师生共同创造性地体现生成性的课程观。

 

 

具体说来,教学目的三方面内容是:

1、    教材包括了哪些历史基础知识?如若学生感兴趣可以向学生介绍或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向全班介绍哪些与本课教材相关的历史知识或其它知识?哪些是应该掌握的,本节课掌握到什么程度?

2、  要求学生参与、体验并掌握包含其中的哪些知识形成或研究的方法?

3、    本课程有利于形成学生哪些方面的价值观?学生通过参与教学过程应得到哪些方面的情感态度体验?

   制定教学目的,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教学目的要具体,防止抽象空洞,否则教学中很难落实。要尽量避免这样的表述。如“通过学习秦末农民战争,使学生认识到: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这样的话,平时讲劳动人民在生产发展中的作用和贡献,讲文化的发展、科技发明创造等等都适用。又如在能力目标方面切忌动辄就是“通过……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提高辨证唯物主义的思维能力。”这样的几乎适用于每一节课的大话、套话。教学目的太抽象空洞,就难以达到,也就不能起到对课堂教学的指导作用。而且历史发展动力问题以及很多价值真理问题本身具有很大的相对性,是值得师生共同讨论的,应防止把它们作为确定无疑的绝对真理对学生进行诱导或灌输。因此并非任何命题都适宜写入教学目的。

   课堂教学目的要尽可能具有可操作性。制定时要一步步使其具体化,与本节课具体任务与操作联系起来。如“提高学生对历史的语言表述能力。”这是历史教师培养学生的总体能力目标之一。而语言表达包括口头与写作表达,那么这节课主要进行哪方面的培养?若教师认为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待提高,而口头表达包括复述、讲述、描述、概述、演说、辩论等等种类,以及流畅性、生动性、逻辑性、准确性等特征。那么我们在平日教学中通过哪些教学活动来有计划地全面改善学生此方面能力?而这节课主要针对哪个具体方面?虽然这些方面的培养不是机械地割裂开的,但不同教学活动在改善学生某种能力品质和人文素质上毕竟有不同优势,我们在教学活动设计时便可针对性地有所侧重。如通过听录音及摹仿邱吉尔演讲增强学生对演讲的“感受”;通过让学生针对日本政府对“南京大屠杀”的隐讳甚至否认态度,进行当堂作文论说,提高学生的实际“演说”能力。又如让学生掌握一定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也是历史教师培养学生的总体目标之一。那么这节课具体应掌握哪些基础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记忆、理解、推断、分析、运用、综合、评价等)可参考课程标准要求以及布鲁姆认知目标对各种认知技能掌握的操作标准,就可以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目的来。在价值教育方面,也可参照课程标准和布鲁姆等的情感目标对其中价值、情感、态度的形成和体验的程度有所设计并具体化。教学目的具有可操作性,教师才能和学生一步步去实现它,并用以评价与检验课堂教学效果与质量。

   第二、教学目的应难度适中。课堂教学目的的制定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即我们通常说的量力性原则,不能订得过高或过低。贯彻量力性原则并非意味着教学被动适应学生的发展。应着眼于学生最近发展区,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

   第三,课堂教学目的的制定要与学期、学年学生发展计划联系起来,成为学生序列发展步骤的明确环节。课堂教学目的虽有一定的灵活性,可根据教师对学生行为的新的思考而调节,但要避免随机性与盲目性。有的教师不太重视课堂教学目的的制定,有时仅为了教案形式上的完整而随便写几条上去。这样的教学目的对教学起不到任何指导作用。教学必须对学生的发展负责。学生的发展一般遵循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入里的过程。教师要清楚对本学期或本年度一些关键历史概念的学习,可以通过哪些侧面加深其理解。如对民主、平等等重要概念的理解,可以通过揭示封建专制的危害反面角度;也可以通过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文化历史角度;多国资产阶级革命、黑人解放和妇女解放运动等政治角度;《汉谟拉比法典》、《拿破仑法典》、《权利法案》、《人权宣言》、《独立宣言》比较法律史角度等,那么本年度对这些不同侧面的教学是怎样序列安排的,本节课应完成其中什么任务?使学生对民主、平等概念得到逐步加深的认识。学生的能力提高也有一个逐步发展过程。如口头表达能力从一开始的结结巴巴、只言片语到事前有所准备而流利(表达时大脑集中于组织语言而难以同步思考后面的内容,因此需事前有所准备),再到临场思考流利表达(思维在语言之前自由驰骋)。学生对事物、观念的情感认同也同样遵循由浅入深的规律。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学期、学年某些方面的发展应有所规划,并通过每节课得以落实。

   教学目的具有一定局限性,它主要针对班级学生的一般水平而言。而班级学生之间的发展有很大的差异。对这一点教师要有充分的认识,并尽可能对每个学生的发展有所思考。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