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李惠军:教学研究之“战
胡杭军:历史教学激趣艺
王叶军:同课异构优化听
陈军:中国古代文化史练
高轶军:美国中学生历史
范红军:历史教材的已知
何军:人教版必修2第二
刘金军:人教版必修2第
刘金军:人教版必修2第
陈小军:“三教合一”新
最新热门    
 
王叶军:高一历史课程建设略谈

时间:2009-10-18 17:11:37  来源:王叶军
 

新课程、新教材、新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高一历史教学方略谈

 

王叶军

浙江绍兴县教师发展中心

 

今年是我省新课改的第三年,在步履维艰的课改中,为使我们的历史课改持续进行,我们在本学期初开展了一些教学研讨活动,取得了一些成果,并在俞伟梁等老师帮助下,形成此报告,希冀对我县高一历史老师起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研讨活动的基本经过


8月底,我们在教师发展中心统一领导下进行教材教法培训,邀请鲁迅中学黄顺源老师、越崎中学赵爱英和诸灵灵老师、杭州市教研室朱可老师进行专题讲座。此后,高一全体教师还参加了教材教法考试,取得了优异的成绩。9月11-12日,市优质课评比活动在稽山中学举行,华甫中学马妍老师代表我县参赛,各校高一教师观摩了必修一专题九第2课《新兴力量的崛起》的课堂教学,感受并进一步了解新课程历史课堂的特征。10月22日,我们与市属学校在绍兴市高级中学联合举办了主题为“历史材料的有效运用及问题设计的有效性”的高一历史教学研讨会,鲁迅中学柯桥校区贺蓬涛老师代表我县就《外交关系突破》进行执教,俞伟梁老师担纲主评。期间。笔者通过调研等活动和我县高一历史老师进行多次交流,对我县高一历史教学情况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二、相关共识与存在问题


1.要提高认识确立正确的课程观。本轮新课程改革不仅是教学内容的重整、教学方式、教学模式的外显变化,还涉及到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行为的调整、教学评价的改变以及教学机制的重组,是一项复杂的、意义重大的教育改革。因此,课程改革绝非等同于简单的教材改革。由于高中历史学科负担的任务更具有选拔的性质,所以除了体现在课程功能、课程结构等方面的较大变化外,还有历史学科固有的难题:公民教育的水平要求与升学要求、课程内容与学习方式的现代化、学科内容的基础性与专业性,学习容量与课时比率、必修与选修诸种关系的问题。因此,课程改革还必须充分顾及历史学科自身的特点。我们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在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之间、在公民教育价值与学科中心观之间、在学生实际与教材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我们认为:

①速度(学习时间)、收益(学习结果)、安全(学习体验)是构成课堂效益的三个基本要素,这三个基本要素有其内在的统一性,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鉴于体验的灵魂地位,我们要反对“什么都行”的教育观,而必须充分重视过程与方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②无论从人学角度、课程角度,还是教学角度,新课程最大的特点是要凸显教学的生成性。教师主要通过改革课堂呈现方式,特别是在“情境”、“协作”和“会话”三个层面营造平台,来实践其“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学生基础越是不好,学习积极性越是不高,越需要“布白”,越需要“等待”,越需要“互证”。

③历史学科,“它关乎人性的教育——自由精神;它关乎国民性的改造——理性批判;它关乎人类文明及民族的演进认识——反省意识;它关乎国民社会态度的养成——社会行动。”历史教学有效性的着力点为历史学本身。

④从历史学科能力,特别是其分析、解释、评价能力出发,认识社会、理解现实是新课程考试观的核心。我们国家正处于历史上发展变化最迅速、最深刻的时代,我们要依托历史学科能力,从政治、经济、文化诸角度,从科学与人文相统一的高度,把握时代发展的热点、本质,理解时代发展的思维方法,认识、认同、践行支配我们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⑤中学历史课程是现代公民教育课程。教学内容虽以专业的基础,却更强调素材的生活化和趣味性,教学方法了更具实践性,评价的目标上也更多元,更强调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养成。

⑥教学过程既不是单纯的教授过程,也不是单纯的学习过程,它是教师的教授活动与学生的学习活动的统一。“一切以教科书为中心,一道题目重复做,一张试卷做多遍”的初中应试教育模式已潜在地成为高中学生的思维模式,改变学生落后的学习观念与学习方式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


2.要强化目标意识实施课时中心


课程标准和教学指导意见是我们的最低纲领,运用多元的教学手段落实其中的“了解”、“简述”、“概述”、“分析”、“认识”等行为动词是我们高一教学的第一目标。近年全国卷和新课程高考题则是我们的最高纲领,是我们正确把握教学的边界的依据。据此,我们就可以选定突破口,确定课时中心。

我省一些学校大胆采取案例解读式,比如在必修一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教学中,即着重以《辛亥革命》展开,而把《太平天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或作为引入、或作为过渡、或作为延伸,但主要由学生自学完成,《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和实践》均依此方法进行,而《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古代希腊罗马》、《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等则采取按课教学。

作为课时内整合,在本次市县联办活动中,贺蓬涛老师即以中美关系的突破为切入口,做好外交关系突破这块内容的教学。他首先通过历史故事纠错的形式达到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的知识目标,并让枯燥的历史变得有血有肉,加深学生对史实的记忆印象,同时在举手之间让学生形成要对史料的甄别意识,通过甄别来尊重历史,追求真实。接着又通过多元材料的解读,在师生互动中,达到理解中美关系改善原因的教学目标,进而打开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把学生的思路上升到价值观层面的思考。

另外,分块展开式教学也为大家所认同。如在《美苏争锋》教学中可由“记忆——美苏‘冷战’下的世界;责任——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未来——如何面对国家间的分歧与矛盾”三幕构成,做深做好基于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矛盾和分歧是否定会导致对抗和“冷战”这篇文章,进而促使学生形成“面对国家之间的分歧,只有以信任、理解、对话的态度去处理,才能避免国家冲突,维护世界和平,创造‘和谐世界’”的主流价值观。如《新兴力量的崛起》可由“合作共赢:相逢一笑泯恩仇、第三世界同心力”和“改革自强:扶桑花开二度春、东方巨龙又腾飞”两个板块构成,或由“大国星空——美苏争锋下的世界;璀璨新星——二战后的新兴力量;星海拾遗——新星崛起启示录”三幕构成,使新兴力量的崛起与民主和谐世界的形成浑然一体。如《十月革命》,可以“时间开始了”的疑问切入,通过学生速读列出大事年表,以史料切入就其原因进行分析,就其过程进行研究性学习,就其地位进行点题,把十月革命史放到世界民主化历史中去考察。另外,《新文化运动》一课教学运用“集结号起聚群英——解读《新青年》的作者群、再造青年铸国魂-——解读“新青年”精神、呐喊之后解彷徨--解读《新青年》的影响”三篇章展开,在《人类文明的引擎》一课教学中,采取“穿越时空看引擎、对话巨人谈引擎、畅所欲言议引擎”三段式,《中国古代的商业经济》中实施“阅读构史-读图导史、材料证史、情境辩史、活动探史”都是行之有效有新课程历史教学课时中心模式。


3.要着力培养学生历史学科能力。


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根本上取决于历史学知识,学科能力依然是高考的核心能力要求,“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仍是基本的历史学科能力要求,分析、解释与评价能力更是其核心。因此,我们要从追求“适合孩子的教育”的高度根本上树立起新课程教学观,基于学情和学力的培养,摒弃知识立意,尝试能力立意,尝试以“建构式教学”引导学生从“事实性知识”为主的学习向以“方法性知识”为主的学习转移。

①我们要尽可能地创设情景,情景要以文字材料为主,但要向图表、表格等多元化发展,可采用“在宏观解读经典材料的过程中把握其主体信息--在回到“历史现场”中深化对经典材料的理解--在变换视角中拓展对经典材料的认识”这样的三步曲,使新情境、新材料得到有效应用。

②重视历史的时序性和阶段性特征,加强历史概念和重要历史事件的教学。时间是历史的基本特征,在模块化教学下更须重视。像“民主”、“共和”这样的历史概念或美国宪法、改革开放这样重要历史事件有提纲挈领作用,一开始就要将它们讲清楚,讲透彻,有利于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这一点在目前高考卷中体现得一年比一年明显,以2007年全国卷I美国对外政策题和2008年全国卷I中西选官制度比较题为典型,

③要加强文明史观的落实。高中新课程改革是顺应我国近三十年来社会变迁而实施的重大教育举措,反映在历史学科中,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革命史观均有所体现,但文明史观更具包容性。我们不但要让学生了解各种史观的基本观点,更要从文明史观的角度梳理主干知识,从文明发展的角度去认识历史,尤其是用文明史观重新认识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要加强文明史观的落实必须结合现实,结合史学最新研究成果考查学生认识社会理解现实成为当今文综(历史)高考命题大方向,这要求我们教师切实改变不把历史与现实深度联系的坏习惯,“问题--阅读—教学”应当成为我们的生存方式。

④要在要过程与方法中构建主流价值观,力求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民族精神、世界意识、科学精神、人本主义为主要内容的主流价值观应当过程与方法中得到培育。选择性学习是符合人类天性和社会发展的学习方式,也是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反映在教学程序展开上,立意要高,尽量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加以突破和统领。如讲罗马法、代议制的时候,就是吃准“政治智慧”这一关键点,以“政治是一种妥协、政治是一种思想、政治是一种过程”对教材进行整合,这不但有利于盘活课堂,而且根本符合高考的导向。

⑤要克服通俗化倾向,引导学生养成运用历史语言回答问题的习惯。史料是历史存在的证据,历史学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建立在史料的鉴别与分析理解的基础上的,没有史料意识,缺乏史料理解能力,所有的学习方法与策略都会成为空谈。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要用历史的语言解释历史,用历史的思维分析历史,用历史的眼光评价历史。

⑥结合不同的学生群体、教学时间等因素,运用不同的方法循序渐进地进行。概括能力的培养对象主要是女生,史学研究成果的渗透则适宜在后阶段开展,审题与表达能力的培养则主要通过反馈式评价或案例式分析的方式进行。当前学生许多观念知识还停留在初中时代、斗争哲学的层面上,我们不能过于迷信渗透式教学,还有必要采取面对面交流或课时中心式教学进行解决。

 

 


4.要优化评价手段加强学科建设


课后辅导、作业批改、考试检测、听课评课各个环节都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有效性。“精选”、“精编”、“精讲”、“精练”是布置作业的原则,“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有评必补”是批改的条件,我们历史学科特别要克服随意性并且要有一定量的面批。要把考试检测作为推动阶段性教学的重要举措,要做实做好质量分析报告,成为改进教学行为的有效依据。要尝试运用观察点的方式推行听课评课活动,使听评课活动成为运用微格研究推动教师教学行为改进和学生有效学习的倒逼手段。要致力于加强学科建设:

①学科组是一个学科带头人引领下的学术性组织、专业化团队,学科建设中要充分发挥课程知识新、高考研究深、教学实践积极的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切实改变目前部分学校部分学科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局面。

②要发挥好备课组的功能。要正确区分教育的共性与个性,把教学资源库建设、测量评价的研究、课堂的微格研究、学情案例分析作为集体备课活动的重要内容,可以采用“分工—合作”、“主导—参与”、“参与—互动”等不同模式的,类似项目攻关的行动加以展开。学校规模小、学科人数小的,可以学科组为单位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③要正确认识到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历史学知识及相关人文知识。“问题—阅读—教学”是我们的生存方式。特别是深受应试教育影响,在知识结构、生活体验、持续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上存在较大的欠缺的青年教师群体,教学的技术性问题,特别是教学内容的阐释、教学行为的规范、驾驭课堂的能力仍是第一位的,大量做题、与学生同步测试仍是一个必要的选项。

④要积极领会新课程、新教材,吃透课标和教学指导意见。许多教师囿于原有知识结构所形成的路径依赖,囿于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新学术成果的理解尚未适应新教材的需要,出现了对课程标准、教学指导意见和新教材把握的严重偏差,要摒弃不变应万变的落后意识,通过通读课程标准、教学指导意见和高中教材,特别是要通读不纳入高考的IB模块教科书,以利于对必修和IA教材的更好理解。

⑤要进一步研究高考,树立新课程考试观,尝试各种课型的教学。要树立考查认识社会、理解现实的能力为核心内容的新考试观,提倡从中学课程的实际定位出发,进行能力立意的课堂。特别是对情境化教学、跨学科综合、作业讲评等具有实验性质的课堂要进行课例分析和逐步推广,进而形成自己的历史教学特色。

⑥要运用好期刊、网络资源,积极参与历史讨论。《历史教学(中学版)》、《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学历史教学》三本杂志应当成为我们的案头必备,中国历史课程网、省教研网学科博客要引起充分关注,并且希望有更多的历史老师加入到其中的争论,实现在交流中成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