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李惠军:教学研究之“战
胡杭军:历史教学激趣艺
王叶军:同课异构优化听
陈军:中国古代文化史练
高轶军:美国中学生历史
范红军:历史教材的已知
何军:人教版必修2第二
刘金军:人教版必修2第
刘金军:人教版必修2第
陈小军:“三教合一”新
最新热门    
 
王叶军:历史研究性学习资源建设

时间:2009-10-18 17:12:43  来源:王叶军
 

 

历史“研究性学习”资源开发与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王叶军

《浙江教学研究》2006年第2期
 

 


http://blog.cersp.com/userlog/10467/archives/2008/721025.shtml

 


【内容摘要】“研究性学习”与传统教学对资源的依赖程度不同。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可以实施两类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即分别以实践为主与课堂为主的资源建设模式。通过基于两类“研究性学习”资源的具体案例展示与介绍,认为“研究性学习”必须建立与传统教学不同的新的教育“资源观”,在目前的条件下,历史“研究性学习”的两类资源开发与建设是现实与传统妥协的产物。

【关键字】资源开发与建设,实践,思考。

 

研究性学习较传统课程更多地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自愿性和灵活性以外,还突破了传统课程教材和课堂的约束,把学习的目光投射到整个社会和自然,要求学生利用各种资源进行自学和探究,形成了一种基于广泛资源的学习模式。由此,研究性学习对教育资源的依赖程度,远比传统学科教学要高得多。

通常认为,凡一切可供教育与学习的对象、内容和能够提供教育与学习的设施、手段等均可称为教育资源,但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只有“经过选取、组织,使之有序化的,适合学习者发展自身的有用信息的集合”,才能真正称得上教育资源。对于“以学生为中心”组织的研究性学习,这种资源也可称为“学习资源”,指的是学生能与之发生有意义联系的信息。它的核心要求必须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行为,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可以基于两类学习资源的探究,分别为实践为主与课堂为主。本文试图结合自己指导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对此谈一些个人想法,以求教大家。

 

一、基于实践为主的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案例

 

2003年我在高一历史研究性学习课中,指导学生立足乡土文化,确定了《柯桥历史文化遗址的调查与研究》这一“研究性学习”课题。课题组一共八人,在长达三个月共计12课时的调查与研究中,经查找资料,实地踏看,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与评价等活动后,写出了三篇内容充实,见解深刻的调查报告,尤其让课题组成员感到兴奋的是经集体努力,绘制出了一张“柯桥历史文化遗址的分布示意图”,示意图虽然简陋,但却填补了柯桥历史文化遗址研究的空白。

活动结束阶段,课题组成员纷纷写下了他们开展调查与研究的心得与体会,如胡红雅同学写道:“当初报名参加研究性学习小组的时候,历史是比较‘冷门’的一门学科,大多数同学为了考试,而选择了数学、外语之类的学科,我不想整天与这些数字、字母打交道,所以选择了历史,虽然我对柯桥的历史一窍不通。但研究小组的几次外出使我印象颇深,尤其是有一次我们来到姚长子纪念碑前,当老师介绍姚长子英勇抗敌的事迹时,我的心情是沉重的。一个普通的人,甚至于死后人们都不知道他的名字的如此平凡的一个人,为什么敢干做出如此大义凛然的事呢?而我以前还对类似的英雄人物嗤之以鼻,现在想想,我真感到无地自容”。又如冯超写道:“第一次参加研究性学习,说实在的,我也不知道能干点啥。后来拿到这个课题后,我突然眼前一亮,柯桥历史文化遗址的调查,当然要留下我们进行调查的第一手资料,本人其他方面外行,但摄影还可以,并且家里也有一架相机,所以自告奋勇地承担起小组的摄影工作,我们的调查成果中的不少照片就由我拍摄,虽然不是每张都被选用,但李老师却对我的工作大加赞赏,这使我心里觉得暖烘烘的,同时也感到很有成就感”。

这一课题成果后被评为绍兴市中学生历史研究性学习成果一等奖。2004年被评为浙江省中学生历史研究性学习优秀成果二等奖。

绍兴被称为“名士之乡”,历史名人众多,仅现行初高中历史教材中绍兴籍名人经粗略统计就有18位之多,至于有历史文化影响的到过绍兴的那就更多了。为此,2004年我指导学生成立了《绍兴历史文化名人系列研究》的课题,试图通过对绍兴历史文化名人的系列研究,来了解绍兴历史上文化名人的生平、活动、思想与贡献,增强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这一课题的第一阶段成果《徐渭研究》,被评为绍兴县中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一等奖,并被编入绍兴县教研室编印的《思考、探究、创新》一书中。

 

 

二、基于课堂为主的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案例

 

我在具体的历史教学中发现,中学生接触历史,深入系统地学习历史主要是通过历史教材,但目前历史教材却存在着一个弊端,即对历史人物的介绍过于简单,有的历史人物甚至仅存其名,使学习者只知其名而不知其事;另外按教材编写的特点,是以事件先后出现的顺序来记载,使历史人物的完整活动被人为地割裂于不同的历史事件中,给学习者产生历史人物的活动是不连贯的感觉,增加了学习历史的不便。

 

为此,2004年我指导学生确立了《历史教材中人物的调查与研究》课题,以高一历史教材《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中所涉及到的主要历史人物为研究对象,经课题组认真查找、梳理,最后确立重要历史人物共计210名。课题组分工合作,24位成员分成6个小组,按历史人物在教材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在教师协调下给每一小组分配研究对象与数量。通过查找资料,整理与归类,课题组把各自研究的历史人物的生平、主要活动与贡献、历史地位等重要资料输入电脑,打印后装订成册,编印出了一本题为《教材中的历史人物介绍》的小册子。除此之外,课题组成员还分别按兴趣选取了一位或两位重要历史人物进行深入研究,对一些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大家还进行了组内辨论。例如对蒋介石,针对其不同历史时期的活动究竟怎样评价,大家各抒已见,争论得很为热闹。

这一“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开展,不但对学生学习历史起了一定的帮助作用,而且学生也从这些杰出历史人物身上学到了许多,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与教育。历史人物的嘉言懿行,高尚品德,培养了学生们的情操,提高了他们的精神境界,同时大家也通过学习、了解历史上反面人物的劣德和劣迹,探究其形成根源,给自身提供了借鉴。由于我们扎实开展活动,《历史教材中人物的调查与研究》课题成果被评为2004年绍兴市中学生历史研究性学习成果二等奖。

2005年是抗日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我指导学生确立了《勿忘历史,珍爱和平》的研究性学习课题。针对日本右翼势力篡改历史教科书的时事热点,课题组通过阅读文献资料,上网查询等方式,充分了解日本历史新教科书中被篡改的历史事件的真相,课题组成员制作教学课件,在课堂内向全班同学展示,以唤起大家“勿忘历史”的责任感。大家还在教师指导下排演了一出名为《南京审判》的历史剧,在全校性的艺术活动中演出,受到全校师生的高度评价。课题组成员还通过自己的调查与思考,写出了一些较有深度的历史小论文,如高二(4)班的董燕菲同学撰写的《抗战,熟悉的陌生人》一文,在“浙江省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中学生论文评比”活动中被评为三等奖。

 

三、历史“研究性学习”资源开发与建设的两点思考

 

 

1、“研究性学习”必须建立新的“资源观”

研究性学习与传统教学在“资源观”上的主要区别在于组织教育资源的目的,即是为了支持“学”,而不是为了支持“教”。传统教学也有教育资源,这种资源主要指的是“大一统”的教材和课本;“应试教育”也补充了大批教育资源,那些大量充斥市场、加重学生负担的“教参”、“教辅”和练习册,都属于教育资源的范畴。这种资源由于其内容结构单一,大都围绕学科教学目标,或者更确切地说围绕着“考试目标”,以扩充所“教”内容的深度和难度,通过对有限资源的反复训练,实现强化记忆的目的。很明显,这种教育资源不可能给学生留下主动探究学习的空间,传统的“资源观”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但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传统,即使最“原始”的社会,也必然扎根在深厚的传统基础上,没有传统的社会是难以想象的,这诚如希尔斯所说的:“无历史的文化和无历史的制度是不存在的,任何一个世纪都不可能创造出完全属于它的‘新社会’”。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有没有传统,而在于人们对传统的态度。“传统是不可或缺的;同时它们也很少是完美的。传统的存在本身就决定了人们要改变它们。”传统并非一无是处,最古老的玩意在新环境里也能焕发出生机。传统教学的教育资源,即支持“教”的教育资源也能成为支持“学”的教育资源,例如教材与课本,只要应用得法也能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的激情。

所以,“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必须要建立不同与传统的新的教育“资源观”,这是形势发展的必然。

 

 

 

2、历史“研究性学习”资源开发两种模式是现实与传统的妥协

以本地的乡土文化为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参与社会调查、社会考察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在社会活动过程中让学生获得体验、经验等内隐知识,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才干,也让学生提高使命感与责任感,是开展真正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基于实践为主的历史“研究性学习”没有强调学习的内容,仅仅注重一种过程。但现在的“应试”却恰恰十分重视学习的内容。由于目前众所周知的原因,如果教育者不顾当前的教育实际,也即不与“应试”结合起来,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或受欢迎程度肯定要大打折扣。

况且,作为一门课程,“研究性学习”目前主要在研究(探究)型课程中开展。2001年浙江省关于《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的实施意见中,无论是普通高中还是试验学校都把其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必修课一类,也即它仅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加以实施。

但作为一种学习的方式,这样的规定显然限制了研究性学习的作用与功能的发挥,事实上,一些专家已经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如上海的於以传先生认为在基础型课程中也应推及这种新的学习方式,他说如果其不推及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最基本要求的基础型课程的话,“就无法体现这种学习方式对学生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优势,更谈不上达到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促进其素养发展的目的”。华东师范大学的聂幼犁教授甚至直接说,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在‘应试教育’的情况下,准确地说是在‘知识’记忆要求过高的情况下,人们想试又不敢贸然从事的教学方式。”现在之所以开展起来,仅仅是“素质教育的提出,以及由此而来的课程、教材、考试评价的同步改革(才)为此开辟了空间”。

为此,我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在进行实践为主的“研究性学习”资源开发的同时还进行了课堂为主的“研究性学习”资源开发与建设的探索,这其实就是现实与传统妥协的结果。前者主要从学生身边或生活中的历史问题入手,后者主要从学生课堂学习的内容来进行。前者相对开放,主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获得一种探究的体验,了解自己身边的历史,从而增强一种责任感或自豪感,着眼于更长远的目标;后者相对封闭,主要为达成课堂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学习效率。当然,严格意义上说,这两类没有根本的区别,实践型为主的历史研究性学习其学习的内容也许与课堂知识并无必然的联系,甚至是课外的知识,但其研究过程可能更有利于为形成历史意识与历史方法提供素材与契机。历史意识与方法的习得,反过来还会促进课内知识的学习,进一步深化或激活这些知识。现在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分类,完全因形势所然。

 

 

参考文献:

[1]叶平,《研究性学习的资源建设》[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9)

[2]“绍兴市教研室”编,《研究性学习资料》(内部版)[J]

[3]严庆,《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J],《全球教育展望》2001,(2)

[4]希尔斯,《论传统》[M]

[5]於以传,《关于历史学科基础型课程中研究性学习的若干思考》[J],《历史教学》2003(3)期

[6]聂幼犁,《中学历史课程研究性学习理论与目标纲要》[J],《历史教学》2003(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