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刘强:历史思维插上想象
薛伟强:历史英语知识运
李强:让历史回归本真
郭强:值得称道的教学细
黄伟强:高一必修2第七
薛伟强:质疑人教版历史
张壮强:关于高中“中法
薛伟强:高中历史教材有
黄伟强:西方民主思想和
肖汉强:高中学生历史学
最新热门    
 
郭强:值得称道的教学细节

时间:2009-10-18 17:14:53  来源:郭强
 

                   值得称道的教学细节 

——以第二期“广西21世纪园丁工程”(历史)学员的课堂教学为例 [1]

                      

   【摘要】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对第二期“广西21世纪园丁工程”学员的课堂教学的教学细节从六个方面进行分析:师生平等、教学互动、指导学习方法、贴近生活、培育精神、课堂评价,力图展示学员们在课堂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新理念、新方法。

   【关键词】 教学细节;平等互动;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堂评价;

   【作者】 郭强,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541004

      

课程改革最终要走进课堂,课堂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细节,可以集中展现教师的教改理念。通过对课堂教学细节的透视,我们可以从微观、从细处考察教师的教学行为,关注教师从中所体现出来的新课程理念。在课堂上,教师恰当地处理教学细节,无疑会成为课堂的“亮点”。

 

                   一 师生平等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师生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之一,而课堂教学能否成功首先取决与师生关系。新课程倡导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老师怎样对待学生,这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关键。

   细节一  平等——“我和大家一样都是学生”

   师(微笑着):我和大家一样都是学生,我是“园丁工程”的学生,而同学们是具有百年历史的桂林中学的学生。今天我非常幸运能和同学们一起学习。……

    师:这么多同学来听课,我心里发虚呀,能不能给我点掌声鼓励一下?

    生:(大笑,鼓掌欢迎)

    平等是师生之间开展有效对话的前提。一上课,老师就面带微笑,把自己定位于“学生”以学生的身份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亲切的语言,让学生感到老师和蔼可亲,学生感到师生之间没有了隔阂和身份的悬殊;把自己内心的紧张,真诚地真实地说出来,让学生感到老师的真诚;鼓掌欢笑,正说明了学生对老师的欢迎和认可。短短的几句话,冲淡了一上课时的紧张、拘束,拉近了师生的心理距离。

     细节二 尊重——“不知道我的回答能不能令你满意”

     师:……不知道我的回答能不能令你满意?

    尊重学生,就是尊重其人格,承认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人。老师和蔼地解答,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而更像一个学习的同伴;不再是知识的强加和灌输,而是亲切的询问,共同探讨;不再是冷漠,而是温情和尊重。在老师的亲切话语中,学生感受到的是鼓励和肯定,是老师对自己的尊重。

    细节三 和谐幽默——“我知道”

    师:孙中山和桂林有密切的关系,他的一个得力助手被称为“开国元勋”,桂林有条路以他命名,叫——

    生:(零星回答)蒋翊武,翊武路

    师;我住在王城,解放前叫“中山公园”,同学们知道不知道?

    生:不知道。

    师:我知道。(笑吟吟,语调上扬,脸慢慢仰起。)

    生:(大笑)

   幽默的语言是课堂上师生关系的催化剂,有利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面对学生答不上来的问题,老师以夸张的语调和神情,自答“我知道”,那种诙谐俏皮的神态和语气,顿时引起学生一阵欢笑,把刚才学生心中的紧张尴尬冲走了,课堂气氛马上轻松下来。

    学员们以自己的学识和人格,以自己的感召力和亲和力去贴近学生;以自己深厚的教学素养和精湛的教育技能,把平等的师生关系贯穿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师生之间开展有效的交往对话,积极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二 教学互动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让课堂成为师生互动的动态场景,让知识在对话交往中不断生成,实现知识与信息在师生、生生之间有效的交流互动。

    细节一 发挥师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师: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思考和质疑,要学会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大家还有哪些问题提出来,讨论一下。

    学生思考讨论

    生一:梁启超为什么原来支持后来又反对袁世凯呢?

    生二:为什么“二十一条”会灭亡中国?

    生三:为什么二次革命失败了,而护国运动胜利了?……

    师:(解答略),课文可以自己看,但重要的是提出问题、思考问题,……

    教学互动,就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能动性:教师的主动性在于启发和引导,学生的主动性在于积极思考和质疑,主动的学习。学生能不能产生疑问,能不能在课堂上“动”起来,关键在于教师的激发和引导。在细节中,教师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学生积极思考质疑,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这样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激发出来了,学生“动”了起来。

     细节二 互教互学 形成学习共同体

     生:在新文化运动中,北洋军阀政府为什么不阻止危及他们统治的言论呢?……

     师:……袁世凯以后,中国进入北洋军阀混战时期,但是各个派系谁也没有绝对权威控制中央政府,他们关注的焦点是军事,是如何控制政权,……使得思想文化的发展出现了一个高峰期,……

    在师生的交往对话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听、抄、记,而是主动向老师发问质疑;学生的质疑特别是超出教材的问题,对老师来说是一种促动和挑战。课堂上师生互动没有规定性和确定性,这不仅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充分预设,更重要的是促使教师不断学习专业知识、专业理论,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进一步钻研教育理论,不断提高教育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已不再是单纯的“教”,在“教”的同时“被教”,学生“被教”的同时也在“教”。这样在师生的交往互动中,教学不再是教与学的简单叠加,“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为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2]  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细节三 倾听与接纳

    师:你在“抵制日货 反日入常”网上签名了吗?说说你的理由。

    生:签了。如果日本入常,对中国对世界和平很不利,不仅是对中国也是对世界和平的挑战,会伤害中国及亚洲受过日本侵略国家的人民的感情。

    生:没签。我反对日本入常,但不抵制日货。人家的东西好为什么不用?国产货品质好一定会有人买。现在是市场经济,不能用这种方式来竞争。

    由于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就同一个问题,学生会产生不同的观点和态度,在师生的交往对话中,并不意味着消除这种差异,求得共同的一致意见,而是要理解和珍视这种差异。在细节中,师生敞开心扉,用心去倾听和接纳这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和态度,并给予热烈的掌声和充分的肯定。在倾听与接纳中,开拓了师生的思维;在倾听与接纳中,师生分享着彼此的思考、经验,共同获得发展和提高。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3] ----这要求教师不断钻研,提升教育技能和教育水平,达到“善教”;[4] 同时,要求学生发挥主体性,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全身心地参与课堂,达到“善学”。教师的“善教”和学生的“善学”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互动。

               

 

    

                 三 指导学习方法

       “历史教学的关键并不仅仅让学生记住多少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学会认识历史的方法,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从而为学生人格、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学习潜力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5]新课程在课程目标中特别增加了“过程与方法”,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注重历史学习方法的教学,这是以往大纲中所没有的,这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细节一 多角度分析问题

       生:袁世凯复辟为什么会失败呢?

    师:我们考虑问题要抓角度,看中心词或关键词。这个问题的中心词是袁世凯,首先可以从袁世凯这个角度来分析为什么会失败。谁能说一下?

    生:略回答 ……

    师:光从袁世凯这个角度行不行?还可以从哪些角度分析?

    生:还可以从孙中山国民党人来分析,……

    师:很好,还有别的角度吗?

    生:……

    师:还可以从帝国主义角度来分析……还可以从袁世凯内部来分析……

    师:当然还有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生: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

    师: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袁世凯、袁世凯内部、帝国主义、孙中山等国民党人等角度分析。同学们以后分析问题要抓角度,这是学习历史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

       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新课程目标中所提到的一个重要学习方法。在细节中,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不仅帮助学生学会了一种学习历史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打开了思维,“横看成岭侧成峰”,学生逐渐会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思考问题,学生的思维会更加广阔、深刻。

       细节二 寻找规律

       师:我们先从美国开始,透过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总结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请同学们阅读美国部分,找出美国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学生阅读课文,讨论回答略。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屏幕上打出:“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一个前提政治制度保障  若干条件  资源 市场(国内国际)劳动力 技术 资金”。我们找到的这个规律,就是一把钥匙,用它去打开德国、英国、法国经济发展的大门。

    学生阅读课文讨论回答略

    师:近年来,为保持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请结合本课所学,说说你的理解,也可提出建议。

       解决某一类问题总有一些规律可循,找到这些规律,就为解决这类问题提供了一把钥匙。细节中,教师以美国为样本,通过剖析美国经济发展的因素,和学生一起总结归纳出影响经济发展的一般性因素,然后利用它去分析德国、英国、法国的经济,接着让学生运用这个规律分析我国的经济。在运用中,学生会明白这种一般性规律,不仅适用于历史,也适用于现在;不仅适用于资本主义国家,也适用于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引导学生发现历史规律,就为学生找到了一把打开历史大门的钥匙。

       细节三 探究历史

       师:同学们考虑一下,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如果不让位与袁世凯,那又会怎样呢?

    生:如果不让位,帝国主义还会找另一个刽子手侵略统治中国。

    师:不错,帝国主义侵略依旧,很有可能。还有吗?

生:帝国主义会打击南京临时政府,中国革命力量会再次被打跨,外国帝国主义会更加侵略中国。

    师:对,会支持袁世凯打击南京临时政府,孙中山不让位就打他。如果不让位,中国社会会不会发生质(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会不会早富强五十年或更多?

    生:不会的。

    师:说说看。

    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不可能承担起中国革命的任务,所以中国社会不会发生质的变化。

    师:…… 如果让位与袁世凯中国发展进程也许会更快,也说不定。同学们课下可以再思考探讨这个问题。

       细节中,教师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的问题,极大刺激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问题和历史事实的巨大反差,却推动着学生去思考探求。问题结束的时候,教师有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考点,“如果让位袁世凯,中国发展的进程也许会更快”,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把探究学习引向课外,不仅促使学生深入探究,更重要的是学生体会到中国发展道路的曲折,思考我们国家的过去、今天和将来。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习方法的渗透指导。促使它内化为学生的一种学习习惯。

 

 

                    四 贴近生活 

“引导学生从书本世界走向生活世界,促使两个世界的交汇,这样做不仅有利于促进理解(意义建构)、形成解决问题的心向和能力,而且还可以激发联想,生成创意。”[6] 在学员培训中,唐凌教授和陈雄章教授特别强调加强历史和现实的联系,倡导“让历史走进生活,在生活中体验历史”的历史教育新理念。学员们深挖教材,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一 利用多媒体技术再现历史

       历史一去不复返,谁也无法重现其本来面目,而多媒体技术为我们提供了这种可能。学员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教学课件,剪辑电影,编辑图片、文字,再现历史。如讲述武昌起义时,播放了武昌起义的电影剪辑;讲袁世凯独裁统治时,播放了从二次革命到护国战争的记录片剪辑,还配有大量的图片和文字,再现了当时复杂多变的历史,强烈的视听效果,使历史可视、可听、可感,为学生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帮助。

       二 历史课堂是生活的一部分

       细节一 师: 同盟会成立后,在国内外相继建立了许多分会、支部,我们桂林也建有支部……                                                         

       细节二 师:现在的王城解放前叫“中山公园”,里面有孙中山纪念碑,上书“中山不死主义长新 总理遗嘱”, “这里曾是1921年孙中山北伐时驻节之处。”      

       细节三 师:1、桂林对维护民主共和斗争做出了什么贡献?2、今天桂林仍存在哪些反映当时革命的文物?3、我们如何利用这段光荣的历史建设桂林、繁荣桂林?

       桂林不仅是山水甲天下的旅游名城,而且它还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历史的文化名城。学员们充分利用桂林丰富的历史课程资源优势,通过精心筛选,用于课堂。把历史课堂和桂林的革命历史联系起来,和学生的生活环境联系在一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课堂走进了学生的生活,让他们感受到历史并不遥远,就在他们身边;同时,让他们更加了解桂林、热爱桂林,在心中播种下建设桂林、繁荣桂林的种子。

       三 深挖教材 联系现实

       生:我们语文课本里也有孔子《论语》的节选,我们学习古文不也是复古吗?

    师:出示课件(一): 康有为著……推崇孔子,把孔子说成是改革的祖师爷,孔子说要改革,而陈独秀等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孔教,如何认识这一历史现象?

    课件(二):我们来纪念孔子是学术界的一大盛事,孔子是人类文化和文明史上罕见的伟人和巨人。┄┄——《人民日报》1999年

    课件(三)南方网讯报道:成都市青少年宫国学班近百名四五岁的娃娃能一字不差的背出《论语》《孟子》《大学》《三字经》等文章……北大武大等国内高校也相继开办了国学班(2004年北京综合讯)为纪念孔子2555年诞辰,孔子故里山东曲阜的孔庙,昨天上午举行祭孔大典。

    康有为为什么要尊孔?为什么袁世凯要尊孔?为什么陈独秀他们要反孔?他们是不是真正的尊孔或反孔?……这里我们祭孔办国学班实际上涉及到如何对待孔子以及中国传统文化问题。单纯的学西方行不行?是不是我们就不需要传统了呢?同学们可以把思维放宽,继续进行思考,结论不一定。

       教师没有给学生答案,而是展示给学生大量的材料,提出一系列问题,将康有为尊孔变法,袁世凯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和现代进行的祭孔活动与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联系在起来,把历史拉到学生的眼前,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历史和现实的强烈反差,促使学生去思考历史和现实的矛盾。这时,历史学习不再枯燥乏味,而是一种乐在其中的思想探究。由历史联系现实,或者追溯历史去探求今天的一些现实问题的历史缘源,让学生能站在历史的高度去思考现实问题,无疑为学生走进历史、认识历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

       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课程资源,“我们要立足教材,从教材出发引导学生关注课外学习资源,让教材成为链接课内外、沟通校内外的桥梁……”[7] 一旦教师将教材与这些课程资源联结起来,使课堂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可以大大缩短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去思考历史、思考生活。     

五 培育精神

       “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8] 历史教育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方面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教师要深挖教材中蕴含的巨大的精神财富,促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升华。

       细节一 培育精神

       师:出示课件:

    北大校徽的解读

    (一)鲁迅设计。北大的俩个字的篆文上下排列,“北” 是背对背的两个侧立人像,而“人”是个正面站立的人像,……这两侧一正的人像所象征的不仅是大师学者,更是千千万万的北大学子在民族危机时发出的呐喊,……

    (二)篆体“北大”两个字形成了两个侧立人像和一个正立人像,它虽然手足朝下,但整体却负势竞上,这告诉我们学问为人当沉稳扎实,眼光品格当朝气勃发,根须须深扎大地,枝叶要直插云天。压得起担子,肩得起责任,要放得开手脚,闯得出天地。……

    桂林中学校训:

    专心志  忧天下                                                  

    ·专心志  学者贵以专心。……

    ·忧天下  天下者,国家、民族、百姓,心忧天下,……

       历史课堂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学习历史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更应该“成为学生道德提升和人格发展的过程”。[9] 教师通过对北大校徽的阐释和解读,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了北大和这些文化巨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老师又展示了本校——桂林中学的校训,把北大和桂林中学就联结了起来,让学生对个人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及二者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这种教育恐怕要比高喊几个空洞的口号,或者生硬的说教,更能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

       细节二 进取创新

       师:在革命紧急关头,群龙无首的紧急情况下,熊秉坤等革命党人能首先发难,我们应该学习他们什么精神?

    生:主动精神。

    师: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革命主动精神,否则革命力量会受到更大损失。还有吗?

    (学生思考讨论)

    师:出示课件  江泽民在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大会的讲话“……孙中山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发扬中华民族革命先驱与时俱进的精神。站在时代前沿,努力开拓,创出发展的新局面。”

    师:结合阅读江泽民总书记的讲话,大家还想到什么?

    生:要开拓创新。

    生:要顺应历史潮流,与时俱进。

    师:总结略……

    正是这些革命党人,在最危机的关头,挺身而出,扭转了时局,促成了武昌起义的胜利。正是这些革命先驱的革命勇气和革命主动精神,开创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局面,而这种积极主动、勇于开拓的精神,也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提倡和弘扬的。读史可以使人明智,从历史中汲取人生的营养,人会不断聪明起来,历史对精神的这种引领作用,在今天越发重要。

       “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10] 历史教师要深挖课程资源中富含精神教育的部分,来丰富教学,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11] 使学生获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成为提升情感态度,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从而全面实现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

 

 

                    

          六 课堂评价 

       新课程强调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即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不断提高,在更高水平上获得发展。“促进发展的评价不仅需要终结性的结果评价,更需要形成性的过程评价,应该通过关注‘过程’而促进‘结果’的提高,评价的重心在‘过程’”。[12]  绝大部分课堂学生评价是针对学习过程的评价,通过提供给学生必要的及时的反馈,来指导学生不断改进课堂学习。

       细节一 指导、修正学生学习 

       师:大家阅读“各国经济发展状况”部分,找出经济发展状况包括哪些因素?

    (学生阅读课文思考讨论)

    生:包括市场、资金和地位等因素。

    师:同学们看准这个词“发展状况”(缓慢、重音强调),再考虑一下。

    生:发展速度、工业产量世界排名、产业结构等因素。

    师:同学们一定要看准“发展状况”这个词,才不会出偏差。看问题一定要抓住关键词。

       历史教学评价具有反馈调控功能。教师的评价首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学生的反馈,来调节教学,使教学过程能够始终有效进行。在细节中,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马上意识到,学生看问题没抓住关键,就重点强调“发展状况”这个关键词,让学生重新阅读课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没有斥责批评,只是用缓慢的语气重音强调,让学生意识到学习出现了偏差,通过教师的及时调控纠正,学生马上修正了偏差,使教学过程得以有效进行。

       细节二 实施鼓励性评价 

       下面是一组教师的课堂学生评价

       ——说的很好,把课本的相关的内容串起来。还有更好的吗?

    ——回答的非常好,很有创新。

    ——照你这样的思维发展下去,北大的大门是向你敞开的。

 ——同学们的思维真是五光十色,你们的回答超出了我的意料之外。桂中同学,好棒!(赞赏微笑,伸出大拇指)……

       教师们采用鼓励性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促进功能,既重视历史知识的掌握,又重视学习过程与方法的创新,既重视学生的现在,又关注学生将来的发展,既重视学生个体,又关注全班乃至全校同学,既有言语赞赏,又有微笑、手指等肢体语言的鼓励。多维的鼓励性评价,“激发了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成为一种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强有力的手段,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催化剂’。”[13]      

在课堂学生评价中,教师以无可替代的第一见证人的地位,直接获取学生的学习信息。针对此教师要提供及时有效的反馈。这就意味着“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评价内容、评价方法、所选用的评价技术及评价时间的决定……等”。[14]  这就需要教师在反复实践中不断丰富课堂学生评价的内容和方式、方法,不断磨练自己的评价能力和水平,以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让课堂评价成为学生学习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教学要有新意,课堂需要创新。课堂 “亮点” 的的形成,很多情况下在于教师有创意地处理教学细节。见微知著,聚焦课堂教学细节,我们可以看到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风格等,教师对教学细节的敏感地捕捉和娴熟地、恰当地处理,更能彰显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技能。历史教师要实现专业发展,其根基就在课堂,离开了课堂教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对课堂,特别是对教学细节地打磨和雕琢,就成为实现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路径之一。

(本文是在唐凌教授的指导下完成的,陈雄章教授对文章的修改提出了指导意见。本文曾在“园丁工程”学员中交流。)

 

参考文献:

[1]、本文中的教学细节引自第二期“广西21世纪园丁工程”学员教师的课堂教学录象,他们是:梁凯、吕溅玉、郑为东、林发枝、包家永、许秋凤、李杰、谢斌、刘世伟、李其斌、苏正明、巫文生、王双桥、韦蔚、唐应创、蒋贵元、许立华、梁宁、毛书华、韦建、章茜、温建忠、庞广惠、陈爱娟、黄萌郭、梁培疆、陶标、黄永军、莫民强、廖寿传、卢璐、梁桂清、覃铭枢等

[2]、[3]、[9]、[10]、[11]、 朱募菊主编:《走进新课程  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 月第1版, 第116页 、第111页、第119页、第119页

[4]、华长慧: 《教育创新的基础  师生互为主体》, 《中国教育报》2002年12月31页

[5]、朱汉国 王斯德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2版,第23页

[6]、 周小山主编: 《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第91页

[7]、 宋秋前: 《新课程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教育研究》2005年第6期

[8]、 [10]、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第305页

[12]  周卫勇主编:  《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谈新课程的评价改革》,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第10页

[13]、 张天宝著:《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第253 页 

[14]、 王凯: 《校本学生评价透析——学生评价分层及角色认同》, 《全球教育展望》2003 年11期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