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优秀历史试题设计四:中
优秀历史试题设计五:中
梦想中国:中国各省名称
樊汉彬:中学历史课堂教
张桂芳:中学历史房山视
黄晋瀛:中学历史教学中
张华中:中国古代史知识
周明学:中国近代现代史
施丝:中学历史教学之联
郭子其:中小学教师如何
最新热门    
 
朱煜:中学历史课程研究1—3

时间:2009-10-18 17:15:23  来源:朱煜
 

第二节  中学历史课程目标

 

一、世界各地中学历史课程目标

 

“为了一般或特殊的目的,人们制定出了各种各样的课程。”[1]对于课程目标,最早人们只是从教育宗旨或教育目的层面来认识和处理的,并没有将之单列出来。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学者研究的深入,我国教育界也开始在课程层面上研究目标问题。我国大陆、台湾和香港的许多学者,在他们的著作中讨论了“课程目标”,提出了各自对“课程目标”的理解,虽然对什么是课程目标,在阐释上存在不一致,但都认为它是课程设计的指导原则,是“学生学习所要达到的结果”。[2]课程目标的厘定,使课程不仅注意学科的逻辑体系,而且还关注教学活动,关注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的关系。

 

(一) 美国中学历史课程目标

 

1、 核心课程地位

 

历史课在美国被确定为核心课程。[3]各年级的历史课名目繁多,有社区史、州史、美国史、世界史等,可谓琳琅满目。大致而言,历史课的开设,依据学生成长过程而由近及远排列。由于重视历史课程,1994年,美国颁布了有史以来第一个《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它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美国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探讨美国经验(即美国史课程标准)”,一是“美国历史科世界史国家课程标准——探索通往现在之路(即世界史课程标准)”。两者虽然独自成书,但是有相同的指导原则、共同的架构,彼此关联且相辅相成。

 

2、 国家课程标准中的历史课程目标

 

“标准”揭示历史对于公民教养的重要性,主张通过历史课程培养学生“在多元化社会及相互依赖的世界里,成为有知识、有辨别力的公民,透过学习获得的知识与能力,能够有效参与民主政治与社会”。[4]“标准”将历史学科目标分为“历史思考”和“历史了解”两大类,重视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和思维能力。它提出发展五种历史思考能力:年代的思考、历史的了解、历史的分析与解释、历史的研究能力、历史的问题分析与决策。强调真正的历史教育要培养学生进行历史思考:提出问题以及支持他们的答案的证据,阅读文献、记录证据、参观古迹等。要求学生细心阅读历史叙述,加以分析,评估其证据、思考作者提及和省略的事件、比较不同的解释。“标准”让学生“从做中学”,透过对资料与文献的搜集、阅读或运用,图表的制作,角色的扮演等,强调对历史事件、人物的分析、比较、叙述、考察、解释、辨别、推理、证明、辩论、评价等,让学生置身于历史情境中,使历史学习过程充满动态,鼓励进行创造性学习。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民权运动的冲击,“多元文化”观念对历史课程目标产生重要影响。所谓“多元文化”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各个族群的历史、科学、语言、哲学、艺术等都包含在内。在此背景下,历史课出现为弱势族群重新定位,肯定其对美国繁荣投注了心血和汗水的倾向。在世界史课程中,要求在教学时,跨越以欧洲为中心的历史观,而能涵盖全球历史,注重包括中国在内的非西方文明,例如向学生介绍中国宋代的重要发明:纸币、火药、木版活字印刷术等,[5]不过,就现状而言,美国的历史课程和教科书“仍然无法中肯的论述弱势族群的经验”,“毕竟白种人在选择主题,阐述族群历史模式以及各族群的相互关系,仍据主导地位”。[6]

 

(二) 澳大利亚中学历史课程目标

 

澳大利亚是全世界民族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人口有相当比例来自外国的移民。因此,近几十年,澳洲也积极推动多元文化教育。反映在历史课程上,比如新南威尔斯州所制定的《历史课程大纲(七至十年级)》,在认同的课题上,就引导学生了解作为澳洲人的意义,了解影响澳洲人认同变迁的因素,今天澳洲人如何自我认识。在族群文化议题上,主要引导学生了解澳洲文化遗产的特色,澳洲文化是由不同族群文化所组成。在族群的关系上,则引导学生了解原住民和非原住民的互动方式,能够了解原住民历史上的重要议题和事件,以及了解原住民的历史观点。[7]

 

由此可知,澳洲的历史课程,重视的是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以及建立宽广胸怀的文化认同意识。就种族关系来说,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种族主义和对异族文化缺乏了解,是种族对立和冲突的根源,从而建立起接纳、尊重不同族群,欣赏不同文化差异的信念与态度。在认识不同族群文化上,让学生了解:澳洲文化的多样性,不同族群的文化特色及其在澳洲文化发展中的角色和贡献;原住民和移民的文化共同构成澳洲整体的文化。这显然也是在培养学生认识、欣赏不同族群文化的观念与态度。对于澳洲人民族意识的形成,主要是让学生去探究澳洲人的一些精神特质(如坚毅、勇敢、幽默),从自我认识中体会作为澳洲人的角色意义。[8]

 

 

 

(三) 英国中学历史课程目标

 

长期以来,英国的历史课是一门独立的、必修的国家课程。为了加强国家对课程的管理,20世纪90年代,英国连续出台了三个《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1991、1995、1999年)。

 

1、 1991年国家历史课程标准中的目标

 

1991年的“课程标准”,主要有两项内容:一是列出了课程内容,一是规定了成就目标。在其列出的课程内容方面,一方面建立了以英国史为核心的架构;另一方面也增加了颇具新历史科色彩的“补充单元”,要求选教。其中包括“主题发展史”(例如“食物与农业”、“房屋与工作场所”等)、欧洲以外的“外国史”(如“玛雅”、“非洲贝宁王国”、“中国”、“伊斯兰文明”等)以及“主题深入性探讨”(如“意大利文艺复兴”、“英国与美国的革命”等)。此外,妇女史和英国黑人历史的研究成果,也被纳入了课程之中。[9]在成就目标上,共列出三个目标:目标一为“历史的知识与理解”(包括“变迁和延续”、“原因和后果”、“知道并理解一些重要的过去情境”),目标二为“历史的解释”,目标三为“史料的运用”。

 

2 1995国家历史课程标准中的目标

 

1995年的“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方面虽然作了调整,但是成就目标的要求有所提高。它规定了五方面的递进目标:编年记事、对历史知识一定深度与广度的理解、历史诠释、历史调查、组织和沟通的能力。对于这些成就目标,课程标准还针对不同学段细化制定出8级水平要求,表述简洁明了,构成严密的课程目标体系。

 

3、 1999年国家历史课程标准中的目标

 

1999年的“课程标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充实和完善。其课程目标中,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密切结合。在知识学习上,要求第三学习阶段(11-14岁),学生必须学习三门英国史、一门欧洲史和两门世界史,理解并掌握其知识、技能。在情意目标上,强化道德教育以及通过历史学习发展学生关于历史上政治方面的知识和理解,包括议会制度和其他形式的政治制度的重要特征,选举权的发展,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影响等;确认不同的社会是如何在过去的时期中被组织起来的,重视不同的政治结构(如民主政体、独裁制);帮助学生欣赏以往社会的成就等。可见,能力培养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尤其是与民主教育紧密联系起来。在能力培养上,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以及语言能力(如通过口头和书面表达交流学习历史的体会)的培养。此外,还要求促进学生与他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重要能力的发展。[10]

 

(四) 日本中学历史课程目标

 

1、 日本初中历史课程目标

 

日本文部省1998年颁布了初中《学习指导要领》,并于2002年实施。根据该要领,日本初中开设社会课,由历史、地理、公民三部分组成,但分别自成系统。历史课程的目标有四项:1、提高对历史事实的关心,使学生理解在世界历史背景中日本历史大的演变过程及各时代的特色,并在宽广的视野基础上,使学生思考日本文化和传统的特色,加深对日本历史的热爱,培养作为国民所应有的自觉。2、使学生理解在促进国家及社会、文化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方面有贡献的历史人物,以及现存的文化遗产、与此相关的时代与地域,培养尊重历史和传统的态度。3、使学生理解现代国际关系及文化交流的梗概,加深认识日本与其他国家在历史与文化方面的相互联系,使他们关心其他民族的文化与生活,培养国际合作精神。4、通过对身边地域历史及具体的史实学习,提高对历史的兴趣和关心,以及实际利用各种资料,多方面、多角度地考察历史,培养公正判断、恰当表现的能力和态度。[11]

 

2、 日本高中历史课程目标

 

1999年,日本文部省颁布了高中《学习指导要领》,并于2003年实施。该要领规定日本高中开设世界史(A、B)和日本史(A、B)课程。它们同属地理历史科。世界史A或世界史B,学生必修其中之一。日本史A、日本史B、地理A、地理B四门中,任选一门。四门历史课程所要达到的总体目标是:1、培养公正地做出判断的能力和态度,对日本本土和历史的理解和热爱,国际合作及国际协调的精神,作为日本人自主的生存在国际社会中的素质和能力。2、重视学习方法和调查方法的学习,以及体验性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等学生主动的学习。[12]其中“世界史A”提出要用历史的观点探究现代各种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世界史B”让学生从宽广的视野考察现代世界的特点和文化多样性与复合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考能力;“日本史A”要求尽可能联系日本近代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周边的国际环境和地理条件来学习;“日本史B”则是基于日本的发展和世界史的视野所进行的综合学习。[13]归纳起来,日本历史课程目标有几个显著的特点:第一,着眼于课程内容的整体性(如世界史的内容);第二,重视思考能力和方法论的培养;第三,强调基础的历史知识学习。

 

 

 

(五) 我国台湾地区中学历史课程目标

 

这里通过介绍正在推行的“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的“社会学习领域”以及高中必修课《本国史课程标准》,来大致了解台湾中学的历史课程目标。

 

2003年,台湾教育当局正式印发了《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当中的“社会学习领域”共有九大学习主题,其中第二大主题“人与时间”属于历史内容。按照家庭史→学校史→社区史→台湾史→中国史→世界史的顺序依次展开教学内容。其具体目标:1、了解住家及学校附近环境的变迁;2、描述家庭定居与变迁的经过;3、了解居住城镇的人文环境与经济活动的历史变迁;4、认识居住城镇的古迹或考古发掘,并欣赏地方民俗之美;5、认识今昔台湾的重要人物与事件;6、探讨台湾文化的渊源,并欣赏其内涵;7、了解今昔中国、亚洲和世界的主要文化特色;8、认识台湾历史的发展过程;9、认识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及其与台湾关系的流变;10、认识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11、了解今昔中国与亚洲、世界的互动关系;12、比较人们因时代、处境、角色的不同,所做的历史解释的多元性;13、了解并描述历史演变的多重因果关系。[14]

 

初中新课程“社会学习领域”所揭示的总的课程目标是“十项基本能力的培养”,如“充实社会科学之基本知识”、“培养民主素质、法治观念以及负责的态度”、“发展批判思考、价值判断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涉及认知、情意、技能三个层面。

 

1995年,台湾颁布了《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本国史)》。它要求达到的目标:1、启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俾能主动学习历史,吸取历史经验,增进人文素质;2、引导学生了解历史知识的特质,使其认清历史变迁对时代的重要性,以强化其思考与分析能力;3、引导学生思索人我、群我的关系,以培养学生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认同与责任心;4、培养学生具有开阔胸襟及世界观,使能以更宽广的角度思索中国历史文化在世界历史文化中之地位。[15]

 

台湾90年代以来的历史课程目标,总的来说,“既有文化寻根的一面,又有台湾当局寻求台独的政治趋向”。[16]此外比较重视公民教育和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至于公民教育和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孰轻孰重?历史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公民教育?还是历史思维能力的养成?学术界的意见并不一致。台湾有学者认为,历史教育的内容虽然对公民教育深具意义,但绝不表示历史教育本身应该以培养爱乡爱国的情操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若是将公民教育的特定意图强加历史教育之中,使历史教育变成好象是达成特定意图的一个手段或工具,则历史教育本身培养基本历史理解和思维能力的功能,必然会遭到极大的扭曲,并且连带使它对公民教育所具有的丰富意义,完全无从落实。因此,历史教育所应追求的主要目标,无论就它本身的知识特性,或是它内在丰富的人文意义,以及对公民教育的意义而言,无疑在于培养学生具备一位良好公民应有的历史思维能力。[17]



[1] [美]艾伦·C.奥恩斯坦、费朗西斯·P.汉金斯:《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85页。

[2] 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4页。

[3] 克林顿总统时期,国会通过《美国国家教育目标(2000)》,历史被定为核心课程。

[4] 刘德美:《美国历史科世界史国家课程标准〈探索通往现在之路〉评介》,(台)《历史教育》创刊号,1997年6月出版。

[5] 郑冠荣等:《各国历史教育施行状况浅析》,(台)《历史教育》创刊号,1997年6月出版。

[6] 张四德:《种族意识、史学研究与历史教科书的编撰》,载《方法论:历史意识与历史教科书的分析编写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出版,1998年,第361页。

[7] 新南威尔斯州的历史课程大纲,引自黄绣媛:《美、澳多元文化教育在历史课程中实践的比较:种族、文化、认同相关课题的探讨》,(台)《历史教育》第8期,2001年12月出版。

[8] 参见黄绣媛:《澳洲中学历史课程中的多元文化教育》,(台)《历史教育》第2期,1997年12月出版。

[9] 陈冠华:《英国中学历史教育改革》,(台)龙腾文化,2001年版,   第89-90页。

[10] 李稚勇:《英国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论析》,《历史教学》,2003年第1期。

[11] 《中学校学习指导要领·社会》(平成十年),引自赵亚夫:《日本学校社会科教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03页。

[12] 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89页。

[13] 赵亚夫:《日本学校社会科教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1页。

[14] 《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社会学习领域》,引自(台)《历史教育》第9、10期合刊,2003年12月出版。

[15] 王仲孚:《历史教育论集》,(台)大同资讯图书出版社,2001年版,第72-73页。

[16] 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01页。

[17] 许松源:《历史教育目标三问》,(台)《清华历史教学》第14期,2003年9月出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