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杜苇:众多价值取向中的
杜苇:与刘向荣老师谈爱
沈为慧:一节传统课 —
杜苇:在教学中如何贯彻
傅元根:一节美丽的历史
刘向荣:一节“探究式教
施丝:一堂别开生面的历
杜苇:我的罗马法教学叙
杜苇:“走向共和”叙事
杜苇:代议制民主政体教
最新热门    
 
杜苇:一个历史老师眼中的客家围屋

时间:2009-10-18 17:16:32  来源:杜苇
 

     

         

——一个历史老师眼中的客家围屋

          夏辉辉            

         长期以来,我对客家土楼有着神秘的向往。在我那模糊的印象中,土楼,或者说围屋,是经过了长途迁徙的客家人留在大地、留给历史的脚印,亦是他们的追寻生命的巢穴。

在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中,有一支重要的民系不可忽视,那就是客家人。东晋末年五胡乱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唐中叶安史之乱、唐末黄巢起义和五代纷争、两宋之际金兵南侵、宋元之际蒙古铁骑横行,一次次的战乱、一次次的灾荒、一次次的背井离乡、一次次的流离颠沛,使原居于中原的汉人辗转迁徙到赣闽粤山区,与当地的土著交流融合,渐渐形成了一个汉民族的特殊民系,粤东、闽西、赣南一带是客家基本住地,而他们曾经的居所引起了后人无数的惊奇。2006年的五一长假,我们组织了一次自驾游,目标是粤东赣南的客家围屋,顺便泡泡温泉,洗洗身子,洗洗肺,洗洗胃,还要洗洗脑子。   

 

经过几个小时不算太长的跋涉,已是入夜,我们来到了粤东北河源市和平县热水镇,一听这个名儿,就可以知道这是一个温泉镇了。泡罢一夜的温泉,清晨我们被鸟儿唤醒了,满山雾蔼,河水轻淌,这田园诗般的岭南小山庄令人喜爱,也让人心酸。我看过许多欧洲田园诗般的风景画,西方的田园美景如宫廷贵妇,而我们的田园风光则是一个穷苦人家的小村姑,宁静中也闹着些无奈;西方的田园美景被人们呵护得水灵灵的,而我们的这点田园风光则被时代遗忘在角落——好在有了这些遗忘吧,要不,我们要在城市的石头森林里而遗失自我了。

 

吃罢早饭,我们来到了热水镇的兴隆民俗文化村,这儿保留着典型的粤东客家围龙屋。客家民居有很多种,江西龙南的围屋、广东梅州的围龙屋、福建永定的土楼是其典型代表,有方有圆,有单层有多层,它们传承了汉魏晋北朝中原坞堡的建筑风格,都是些规模宏大、具有坚固、周密防御设施和功能的城堡式建筑,实行聚族而居。客家土楼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栏杆式”、云南的“一颗印”一起被中外建筑学界誉为中国五大特色的民居建筑物。

 

缓缓迈入兴隆镇围龙屋,我避开热闹的人群,在这个三进的圆形城堡里,以期找到传说中王阳明的脉气。漫步在这看起来似方、走起来圆的围式建筑里,有一种安全感,这是一个温暖的巢穴,此刻我似乎能体会到背井离乡、散落在蛮夷之地的客家人那寻求保护的强烈愿望。这个圆型建筑结构的核心是祖堂,客家人远离故土而没有数典忘祖,传承了中原文化,每一个围屋中间都有公用的祠堂,用来祭祀或举行重大庆典。在这儿我亦似乎看不到其他传统建筑中的浓厚等级色彩,每间房都是那样的单小,围着祖堂一间接一间,是不是客家人在追求生存的过程中也追求了平等?

 

 

 

 

离开和平县,我们驱车来到了赣州龙南县参观燕翼围,龙南县是客家围屋最集中的地方。经过狭窄零散民居,高大的燕翼围进入我们的眼帘——古老的燕翼,俗称高守围,是赣南最高的围屋,即便今天,见过无数高楼的我们,站在燕翼围的墙脚下,仍能感觉来自它的森严与冷峻,你必须小心地走近它才能消除某种恐惧感——它象一个古老的巨人,无言地伫立在这穷乡僻壤、耸立在众多杂乱低矮的民居中。 

 

跨过狭窄的门槛,走进阴冷、潮湿、破旧的燕翼围,看着这历时29年建成的方形围式建筑,不难想象出当时的风光与豪华——这有着四层楼高共136间房的围屋曾是五六百人的安全避难的巢穴,它继承了中原土夯建筑文化,与江南杆栏式建筑相结合,适应了南方潮湿多蚊虫的特点,形成了多层围式建筑。如果内部粮食蓄备充足,可以三年不出围!可以抵挡一切来自外部的匪盗进攻,以至于日本人的飞机也只能炸毁其一个小小的角落!而从我们当下来看,这个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老屋,做为民居,它已过于拥挤、采光性差、排水不便、不易防火,已被时代抛弃。但作为一段历史,我们在寻找什么?如果说客家人在这儿找到了祖先的足迹,找到了心中的巢穴,那么,我们这些“外人”在寻找什么?

 

我想起了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的一段话:“文化,艺术,它使孤立的个人,打开深锁自己的门,走出去,找到同类。它使零散的、疏离的各个小团体找到了连结,转型成为精神相通、忧戚与共的社群……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而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穿起来成为社会。而公民社会,因为不依赖皇权或神权来坚固它的底座,文化便成为它最重要的黏合剂。”[1] 我突然醍醐贯顶般地明白了——为什么散落到世界各地的客家人要回到他们的祖居地举行盛大的省亲大会,为什么人们要来客家围屋、参观中国的故宫、游览孔庙、参拜岳王庙?这些来来往往看似没有联系的游客们,在这些文化的遗址中找到了精神相通、忧戚与共的精神家园!是的,围屋是客家人迁徙的见证,中华民族祖先不屈不挠寻找生存空间的见证,在这个狭窄的巢穴里,有着客家人聚族而居、耕读传家的伦理追求与现实追求,有着客家人为争夺生存空间不屈不挠的斗争意识。是啊,一百个人就有一百座围屋、土楼,有人从围屋感受到了客家人的封闭与内向,有人从围屋看到了“客归故里尤是客,家居四海斯为家”的无奈与洒脱;有人从深山里高大的围屋感受到了客家人百折不挠的坚毅和刚直,有人感受到了客家人尊老、节俭、聚族而居、和睦一心、怀恋家园的绵缠……二十一世纪人们,生活在一个流动的世界里,背井离乡是众多人的选择,而我们都从客家人这古老的围屋里为自己说不出的痛苦、忧愁、欢乐与理想找到了名字与定义!客家人在迁徙中以围屋的形式保持了宗族共同聚居的特性,使其不致被淹没、同化于江南各族之中,保持了其固有的社会、文化、习俗、语言特征,持久地、较完整地保持其从中原带来的中古时代的传统,成为在南方腹地独具特色的汉族民系。那么,今天,日益走出国门的中国人,如何在世界民族之林里保持我们的传统文化?让华夏文明在浩浩荡荡的世界文化潮流中成为一支永不调谢的奇葩?或许,每一位在文化圣地顶礼膜拜的炎黄子孙都在有意、无意地思考着这个问题…… 

 

    离开令人思绪万千的燕翼围,我们转而到了关西新围。关西新围所在地是一个巨大村围,村围以祖围为中心,新围在四周拱卫,整个村落非常大。而关西新围与其说是一个围屋,宁勿说是一个富贵人家的府第,是当地名坤徐名钧所建,类似中原四合院一般的府第式建筑,虽有着围屋“防匪防盗”的特点,但其内的等级性非常深严、布局严谨。屋子里充满了其主人徐老四的传奇故事,从那精心雕镌的雕花窗上,从那些褪了颜色的彩绘上,我们感受着那时的豪华与富贵,呼吸那时混合着金银与权势的气息,亦感受着近二百年变迁的痕迹,在雨中漫步着,体味着这传奇般的围屋。 

 

带着充实,我们离开了这些类似于“社会化石”的客家围屋。渐行渐远中,我想,先人们把历史都寄存在生活里了,我们在正视自己、看未来的时候,也看到了与自己相随的背景——围屋,以及类似于围屋的这些物质的语言,就象背景上镶嵌的宝石,它在暗中向我们投来一束束光,使我们看清了四周,也看清了未来的路。  

 

(本文经任主编修改后发表于《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年第8期)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