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孙显林:如何做好初高中
张汉林:多元智能理论与
陈丛林:激活历史课堂教
张汉林:再论“过程与方
与汉林继军李惠军聂幼犁
张书林:我们对未来高中
董丛林:对“从鸦片战争
张汉林:高一历史新教材
张炎林:《民族国家》教
张炎林:《三权分立》教
最新热门    
 
张汉林:评价近代历史事物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时间:2009-10-18 17:18:03  来源:张汉林
 

评价近代历史事物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张汉林

 

摘要:评价近代历史事物十分混乱,究其原因,在于没有一个大家认同的游戏规则。本文力图从评价近代历史事物时的立场、原则和方法三个方面进行阐释,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历史评价  近代历史事物

 

在多年的中学历史教学中,笔者深感评价近代历史事物是个十分棘手的问题。由于各种原因,有关近代历史事物的评价十分混乱,对正在形成人生观、世界观的中学生产生了不好的影响。笔者认为,为正确解决这个问题,除要有端正的学风外,还必须要在近代历史评价的立场、原则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地探讨,以达成共识。大家要遵守共同的游戏规则,否则你有你的逻辑,我有我的规则,根本无法谈到一起,又何谈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本文分别从上述三个方面加以论述,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       评价近代历史事物的立场

 

德国十九世纪最重要的历史学家兰克在《1494年至1514年的拉丁和条顿民族史》的序言中认为:“历史被指定来评判过去,指导我们的时代,以利于将来。可是本书并不希冀完成如此崇高的任务。它仅仅想要如实直书而已。”(《历史和历史学家》,第44页)兰克的史学因此被称作“客观主义史学”,它要求绝对中立、不带任何情感来研究历史。因此,有人认为,为客观研究、评价近代历史,应该倡导兰克所开创的客观主义精神,只叙述客观史实,不作任何评价,更不应该带着立场来评价历史。这种看法是值得商榷的。

 

笔者认为,如果说客观主义是要尽量恢复历史的真实面貌,这种看法是正确的;如果说历史叙述和研究中必须坚持纯粹的客观性、不能有任何主观性,这就值得讨论的了,因为纯粹的客观性在逻辑上是矛盾的,在实践中是空想的。从逻辑上看,这种看法混淆了历史真实和客观真实的关系。客观真实是指在历史上已客观发生的一切现象、事件和人物等事物,它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真实是人们对客观真实的一种认识和重现。显然,作为人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这种认识和重现不可避免带有认识者的主观性,它是认识者的主观性和客观真实相统一的产物。认为历史叙述和研究能达到纯粹的客观真实,这就割裂了两者辨证统一的关系。不仅如此,这种理论在实践中也是无法实现的。历史资料浩如烟海,任何研究者都不得不从中选择一定数量的史料,这种选择本身就蕴藏着一定的理论和观点,体现着选择者的主观性。所以,反对“历史决定论” 的卡尔·波普尔也不得不承认:“没有观点就没有历史;历史和自然科学一样必定是有选择的,否则历史就由一大堆不相干的乏味材料所塞满。”(《历史决定论的贫困》第119页)就是兰克本人也没有做到这一点(实际上决不可能做到),兰克政治思想保守,反对革命,他曾多次利用自己历史才能为德国政府服务,如为抵制法国七月革命的影响,他应邀出任德国《政治历史评论》主编。

 

既然历史叙述和研究中的主观性不可避免,那么,选择什么样的立场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为近代历史人物翻案成风,其中有些翻案令人瞠目结舌。如有人认为慈禧一生“很为难”、“不简单”,她为国为民,执政期间先后发生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新政三次改良运动,这些运动没有慈禧的支持是难以想象的;而且她当权期间中国先后面临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内忧外患,由于她的忍辱负重、坚持不懈才使中国得以维持统一近半个世纪。这种观点谬误之处甚多,其中之一便是站错了立场。如果站在慈禧的立场,那么她这一辈子的确“很为难”、“不简单”。但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上看,她的一生就是误国殃民的一生,如她仅仅因为个人的恩怨就意气用事,贸然向八国同时开战,视国运如儿戏,给国家和民族带来巨大的灾难。由此可见,选择正确的立场是客观公正评价历史事物的前提和关键。

 

评价近代历史事物应坚持的正确的立场是爱国与进步。这是由近代中国历史的独立和近代化两大主题决定的。两大主题互相联系,又彼此独立。独立是指中国摆脱西方列强的压迫与统治,争取主权完整与领土完整,达到中华民族独立。近代化包括生产力、制度和人的近代化。独立的主题要求近代的一切人物,不管哪个阶级和阶层,无论革命者还是改良派,都应爱国,其言行都要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否则就应对其予以否定评价。需要注意的是,判断一个人是否爱国,不是看其动机,而是看其言行是否对中华民族有利。近代化的主题要求近代每个历史人物、每个历史时间,都应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举洋务运动为例,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化的起点。从这个角度来讲,洋务运动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再如义和团运动,它没能正确区分西方侵略和西方文明的关系,盲目排外,实质上是排斥近代化,对此应予以否定的评价。

 

 

 

 

二、       评价近代历史的原则

 

1、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

 

唯物史观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等重要的规律,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指导我们研究历史的利器。有人盛赞洋务运动三十年是“自强、进取、抗争”的三十年,这种评价失之偏颇。仅从“进取”而言,洋务运动尽管是中国近代化的起点,但它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和封建生产关系,根据唯物史观的相关规律,我们知道,封建制度是阻挠近代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这就决定洋务运动的近代化程度非常有限,不能够毫无根据地夸大,否则便难以理解洋务运动的最终结局。

 

2、  以客观史实为根据

 

历史是一门具体科学,而不是纯粹的理论科学或其他。历史科学与其他科学相区别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历史研究以客观史实而不是以假设或虚构为基础。如果缺乏客观史实,那么它将成为文学(尽管生动无比)或政治说教(尽管不无道理),而不再是史学。以客观史实为根据的要求有三。其一,要反对以论带史。这种“我注六经”的方式容易导致从理论走向理论,最终变成以论“代”史。形象生动的历史将变得味同嚼蜡。历史研究也将停滞不前。其二,要反对假设。假设的东西不是客观史实,不能用来评判历史。如在太平天国运动的教学中,有学生认为太平天国和清政府都是封建政权,因此不能说太平天国是反封建的农民战争。问其原因,答曰太平天国已出现封建化的趋势,如果未失败,一定会像中国古代史上取胜的农民战争一样,堕落为封建政权。这种评价建立在假设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荒谬的。其三,史实一定要准确、真实,不得虚构。这实际上是一个学风问题,关系到论者个人及历史学科的声誉问题,不可不慎。

 

3、  坚持历史评价而非道德评价

 

这条原则涉及到的主要是人物的评价。对历史人物,应根据他们对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在客观上所起作用来进行评价,不能用道德来衡量一个历史人物。著名美籍华人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认为评价历史应坚持“长程的合理性”标准,道德义愤和意识形态只会扭曲史实而无助于其评价。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首揭民主和科学的大旗,是新文化运动的总司令,但陈独秀脾气暴躁、生活作风不好,历史并未因此而否认其功绩,相反是对他在新文化运动期间的表现予以高度评价。再如历史对蒋介石暗杀廖仲恺的行为予以谴责,不是因为他背信弃义,暗杀自己从前的同志,而是因为他由此破坏国共两党合作并最终破坏国民大革命。

需要说明的是,评价历史人物不能用道德评价的方法,并不等于历史评判的内容中不包括道德这一块。历史研究的范围无所不包,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宗教等等,当然也包括道德。如封建伦理道德在近代阻碍社会进步,历史不仅要研究,而且应予以否定的评价。史家与读者对历史事物都应有且都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如正义与非正义、进步与落后、爱国与卖国等等。这种价值判断与道德评价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不得混为一谈。

 

4、  效果第一,动机第二

 

历史是复杂和矛盾的。在历史文明的进程中,主观上的善良愿望未必都能得到善的效果,恶的动机又常常成全了善的效果,以至以往文明处处交织着这种善与恶的二律背反。这就给历史评价引发了新的课题。笔者认为,在评价历史时,应将效果与动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不可偏废,同时应将对效果的评价放在首位,因为对历史起作用较大的是结果而不是动机,同时动机对效果的实现又有一定的关系,所以也要兼顾动机。如清末“新政”,清政府的目的是讨好帝国主义、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不料在客观上却刺激了革命形势的高涨,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所以,对“新政”的评价主要是积极的,但由于清政府并不是真心想实行资本主义,在实行过程中常常走过场,而且借机搜刮百姓,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起到了消极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应该将此效果限制在一定的范围。比如有学生认为,对清政府的反动、腐朽和愚蠢应予以积极评价,因为清政府越反动、腐朽和愚蠢,革命的力量就越大,革命就能更早地成功。这种评价咋看有理,实则荒谬。因为结果应限制在清政府反动、腐朽、愚蠢所引起的“直接结果”的范围内,“间接结果”是由革命派实现的,是革命派的历史功劳,不要张冠李戴。以上文为例,直接结果是“客观上刺激了革命形势的高涨,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 ”、 “搜刮百姓,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间接结果是清政府走向孤立,最终被革命派和人民群众推翻,绝对不能把推翻清政府的功劳记在清政府的头上。如果这种观点成立的话,那么历史就无所谓原则与是非,显得极为荒谬。林华国教授指出:众所周知,历史发展的辨证规律之一是,任何反动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都必然要造成自己的对立面,自己的掘墓人 …… 如果因为某个某个事物所造成的对立面起到了巨大作用就认为这个事物本身起到了巨大的进步作用,历史就会成为一笔糊涂帐,任何反动事物就可以说成是进步的了。(转引自《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1年第10期,第29页)

 

三、评价近代历史的方法

 

1、历史主义的方法

 

历史主义是评价历史也是评价近代历史的一个重要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认为,不仅要从历史实际出发,而且要从历史上的社会存在出发,在各种社会矛盾的相互联系和发展中研究具体的历史现象。

 

历史主义要求在分析评价历史事物时,不能孤立、片面的看问题,而应把问题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予以考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其实质。列宁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列宁还说:“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如在评价洋务运动时,我们只有联系其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才能更好地评价它。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刚刚产生,力量微弱,无产阶级还未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地主阶级顽固派救国无能、误国有余,中国近代化缺乏先进的阶级和思想来领导,只能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发动一场洋务运动。因此,不能苛求洋务派忽发觉悟,自主废除封建制度,带领中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不仅如此,由于“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还应该主要予以积极的评价。

 

历史主义还要求用发展的眼光而不是静止的眼光看问题。历史其实是一个过程的集合体。人类历史是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没有任何东西是静止不变的。这个方法在评价近代历史时尤为重要,因为近代历史变化剧烈,常常是今天还为进步的东西,明日已然落后。维新派在戊戌变法期间,代表着进步的趋势,但几年以后,革命思想成为主流,维新派堕落成为保皇派,从而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蒋介石早年参加辛亥革命和国民大革命,为国家作了不少贡献,但后来却发动反革命政变,成为革命的对象。因此,对康有为、蒋介石等人应分阶段进行评价。

 

5、  阶级分析方法

 

一般而言,历史人物生活在阶级社会,客观上都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因此,只有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才能更深刻地揭示其活动的本质。正如恩格斯所言:“主要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他们的动机不是从琐碎的个人欲望中,而是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潮流中得来的。”运用阶级分析方法,首先,在分析历史人物的历史活动时,应给历史人物以阶级定位,注意确定阶级属性的标准不是观其出身而是观其言行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如康有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自幼饱读四书五经,一生从未当过资本家,但其思想主张和行为却符合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利益,因此他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人物。其次,对一定历史人物或社会集团,应该用其阶级属性来解释其言行。如太平天国之所以失败,从主观原因来讲,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另外,在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时,注意不要简单化、一刀切,如认为只要是地主阶级就一定反动、腐朽,只要是农民阶级就当然肯定。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立场、原则和方法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体,不可厚此薄彼,更不能将其生硬地割裂开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