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李惠军:教学研究之“战
胡杭军:历史教学激趣艺
王叶军:同课异构优化听
陈军:中国古代文化史练
高轶军:美国中学生历史
范红军:历史教材的已知
何军:人教版必修2第二
刘金军:人教版必修2第
刘金军:人教版必修2第
陈小军:“三教合一”新
最新热门    
 
王叶军:质疑中国近代史的近代化范式教学

时间:2009-10-18 17:18:42  来源:王叶军
 

 

关键词:近代化(modernization)    范式(paradigm)


       中国近代史教学,可以有多种范式,自建国以来到八十年代以前,在国内的中国近代史教学中,占据统治地位的教学范式可以说是农民革命与反帝反封建这两种范式的结合,中国近代史基本上被处理为中国在帝国主义列强的压迫下,革命人民通过反帝反封建斗争而走向新中国的历史。这种以革命史代替历史为指导的分析模式不利于今天这个现代化急剧深入和充分发展的时代价值取向的形成,会使本来丰富多彩的历史概念化、脸谱化、线条化了,从而使历史学科的功能很难发挥的同时使历史学科走向了边缘化。


     今天,对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中学历史教学探索着更具有现实意义的角度,即近代化(modernization)范式。它的依据就是,中国的近代史,就是一部传统中国正是在回应以先进工业文明为基础的西方挑战过程中,在回应“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数千年未有之强敌”的挑战过程中,通过自我更新与适应而走向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和社会结构转型的历史。
但我们在教学中采取这种范式是不是存在着另一种缺陷呢,它的哪些观点需要修正?能不能解决中国近代史的主题?能不能最大程度体现历史的学科功能?在具体的中学历史教学中会出现哪些偏差?这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近代化基本理论概述 


      英文中的modernization译成日文是近代化,译成中文是现代化,均是指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一般是指工业革命以来社会结构分化、都市化、工业化、世俗化的过程。从这个概念表达的时间断限来看,一直延续到今天。不过我们可以把中国近代史(当然对于近代史的分期、起讫、概念不是题中之义)的现代化过程称为近代化,把中国现代史时期的现代化过程称为现代化,本文就采用了这种说法。


      这个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核心是指生产力的提升,是工业化的过程,它包括机器化、市场化、都市化、专业化、可持续发展等等。同时这个转变又是人类急剧变化过程的总称,总的说来有政治上的民主化、法治化,经济上的机器化、市场化,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作为一种中学历史教学范式,就是围绕人类这些变迁展开历史教学的一整套模式 。60年代,我们对此采取了批判与拒绝的态度,进入历史新时期以来,随着国家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的确立,中学历史教学也开始了现代化范式教学的探索。

      二、存在的问题 
     

      1、近代化的开端在哪里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在哪里,要解释好这个问题就要明确中国近代化的特点:中国近代化不是原发型的而是后发的,或者说是感应式的,它不是一个自然演变的过程,而是通过有意识地学习西方发达国家,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的过程。可见中国近代化与中国近代史是两个概念, 而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而非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后,封建王朝与人民群众要么固步自封、歌舞升平,要么企望回到刀耕火种、结绳记事的年代,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了,但是他们的主张并没有推动大规模的实践,反而,清政府还把《海国图志》列为禁书。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应该定位在洋务运动,因为它是在回应“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数千年未有之强敌”,在经济、军事、教育诸多环节上作出了反应。 
     

      2、近代化就是资本主义化吗 
      所谓资本主义化是指既存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或资产阶级体系下发展资本主义,最高目标为资本主义的过程。严格意义上进是以资产阶级为主导并独立自主进行的, 纵贯中国近代史的近代化过程,它不是资本主义化的过程。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但是当时的主导是一些地方的督抚,最高当局实为顽固派控制,这个王朝没有资产阶级的气息;企业掌握在官僚手中,对民间企业百办限制、阻挠。20世纪初的“新政”是第一次被政府主导的近代化进程,但实际上是帝国主义允许下的封建王朝体制内的改革。 所以从主导者来看,他们要么是封建统治者,要么是官僚资产阶级,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和以蒋介石为首的四大家族是一脉相承的。它们不是为了发展中国资本主义而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或是封建的,或是买办的,但不是资本主义的。

      在中国资本主义产生过程中,买办资本起了重要的作用,再加上我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投资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市场空间小、工业体系不完整、工业布局不合理等缺点,既使到了1949年,我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也只是星星点点地分布在若干城市,工业产值只占百分之几,中国仍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反映到政治上,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决定着中国资产阶级运动的基本品质,依靠皇帝进行改良失败后,不能提出彻底反帝反封建纲领的辛亥革命也失败了。所民族资产阶级占主导的地方基本上失败了,近代化运动只是在帝国主义允许的范围内才能行得通。

      如果说,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中国尚有资本主义化趋势的话,那么历史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后,中国的资本主义是弱化了。

      这个时期的历史主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走了一条革命化的道路。还是在革命党的情况下,当然没有条件实施工业化的计划,为近代化开辟道路与近代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而且中国共产党开辟的现代化道路是一条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它根本上不同于现代化最大目标的实现就是避免社会主义革命到来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

      这一时期国民党也没有担负起近代化的责任,一方面,他把主要的力量用在了巩固自己的法西斯专制统治上了,另一方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摧残了中国近代化的许多基础条件与时间。而且在抗日战争中,代表中国社会进步方向的政治力量逐渐发展壮大,代表中国落后方向的政治力量不断削弱,为中国历史发生重大转折埋下了伏笔。

      由此从中国近代化主导阶级、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与资产阶级的地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近代化三个角度来看中国的近代化不是资本主义化。

 

 

      3、近代化范式能解决中国近代史的主体内容教学吗
有人认为用近代化范式进行中国近代史教学,不仅容纳了百年反帝反封建史,而且涵盖了像戊戌变法这样的改良运动和其它众多的社会变迁,这就比较接近历史的真实,比革命范式能解决的问题广泛得多。


      这个观点的问题根源在于历史观的偏差导致了对中国近代史主题认识的错误。唯物史观是我们研究历史教学根本观点,考察历史,不仅要注意它的表现,更要注意它的实质,不但要掌握尽可能全面的材料,努力做到恢复历史的面目,也要注意探求历史过程的本质,考察阶级社会的历史还要注意运用阶级分析法。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勾画出了近代中国历史过程的客观内容“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他还在《新民主主义论里》补充道:“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反对中国独立,反对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就是中国的近代史”。毛泽东这两段话实际上概括出近代中国社会那些最基本的、主要的、本质的特点与过程是民族独立与近代化。民族独立与近代化就是百年中国的基本问题,民族不独立,要求在外国侵略压迫下解放出来;社会生产落后,要求工业化。没有民族独立,不能实现近代化,没有近代化,不能实现真正的民族独立。这两个问题实质上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问题,息息相关又严格区分。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历史证明,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压迫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阻碍,不解决这个问题,近代化不可能成功。所以说,在中国近代,民族独立是第一位的,近代化是第二位。所以现代化史观并不是对历史认识的正确概括,在这种现代化史观基础上形成的现代化教学范式客观上导致人们只看到现代化的过程而忽视民族独立这一面。现代化范式与革命范式,在教学中不能相互取代,而是相互配合,才能解决历史的主体内容。

 
      4、它在教学实践上可能会出现哪些具体的偏差 
      ①告别革命论的提出,美化改良丑化革命

       在近代化范式的教学中,必然带来否定近代以来的革命斗争,指责革命是“激进主义”,主张要“告别革命”的观点,与此相应的是大幅度拔高改良,特别是诸如“洋务运动”、“新政”和袁世凯的北洋政权、蒋记国民政府的近代化努力。实际上中国近代化走的是一个通过革命化为近代化开辟道路的过程。革命是有其正当性的,近代以来中国的革命,是被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反动统治者逼迫出来的,是客观情势使然,而且近现代历史上各种以改良方式解决中国问题的尝试,均以失败告终。中国近代的革命不仅要破坏阻碍社会发展的各种障碍,而且同时是一个新制度的创建过程,不只起到破坏性作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正是革命为近代化开辟了道路。辛亥革命后出现的帝制复辟、军阀混战,不是革命带来的,而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造成的,它恰恰是革命不彻底的表现。

 

 


      ②混乱启蒙与救亡的关系 
      现代化史观认为启蒙更重要,所以戊戌变法太激进,辛亥革命太盲动,“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情绪主义”的产物,是全盘反传统,造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断层。“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中断了自由主义传统,最终使救亡压倒了启蒙。启蒙与救亡,倒底哪一个更重要,革命史观认为是后者,现代化史观认为是前者,如果我们搞清了革命史观与现代化史观不是一对相互取代的关系,那么我们就清楚这是一个伪问题。

 
      ③对于反侵略斗争的非议 
      从现代化范式来看,就不能对于马克思提出的殖民主义双重使命的科学论断进行完整、准确地理解。他们往往引证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中关于英国在印度造成的社会革命“充当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的观点为由,提出由于资本主义文明是先进的、现代化的,资本主义列强侵略落后的封建中国时,中国只能敞开大门让其侵略,绝不能反抗,多出几个民族英雄只能延缓接受资本主义文明的时间罢了的逻辑,从而去解释西方列强对我国侵略的正当性,去赞美殖民侵略。所有的不平等条约都是明智之举,所有的反侵略举动都是盲动。然而历史事实表明,不进行反帝斗争,不改变半殖民地的地位,中国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从理论上讲,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造成了全球广大地域内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被奴役,虽然他们不能再回到刀耕火种的年代,但是也不能因此剥夺他们追求民族独立的权利,这是一种进步的历史趋势。而现代化范式教学是解决不了这个困境的。 


      ④对历史人物评价的混乱 
      近代化范式教学还必然导致贬低和否定革命的人物,美化封建统治者和反动派,甚至试图为大汉奸翻案的现象。历史人物有着其复杂性,如果不能抓住主流,极易造成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这将导致对历史的歪曲,是很难做到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洋务运动时的曾国藩和李鸿章,新政时的西太后,以及后来的袁世凯、蒋介石和山西的阎锡山以及胡适等都成为被高度美化的历史人物,相反孙中山、陈独秀则遭到许多非难,甚至出现百日维新的失败不在于改良派的不彻底而在于太激进的观点,洪秀全和义和团则更是遭到全盘的否定。对历史人物评价的混乱是建筑在以上革命与改良,救亡与启蒙,侵略与反侵略三对关系在近代化范式下不能正确处理有关。

行文至此,一言概之,用革命史代替中国近代史是不正确的,同样用近代化史代替中国近代史也是不正确的。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