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张桂芳:中学历史房山视
束鹏芳:历史教学的课堂
李丽芳:让学生徜佯在体
束鹏芳:叙事的喜悦是新
张桂芳:让“定海保卫战
张桂芳:中学历史学科课
张彦芳:岳麓版中的新观
陈彩芳:历史乡土资源的
张桂芳:历史课程观和历
张桂芳:什么是一堂好历
最新热门    
 
牛秋芳:浅谈历史教学中的因性施教问题

时间:2009-10-18 17:19:15  来源:牛秋芳
 

牛秋芳:浅谈历史教学中的因性施教问题

北京市华夏女子中学

在当前形势下,历史学的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受到了普遍的关注。中学历史学科更成为“两史一情”的主渠道,使得中学历史教师所承担的任务日显重要。因此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从社会出发,从实际出发,成为每一位中学历史教师刻不容缓的历史使命。就我校的自身特点出发,本着我校提出的:“全面发展,因性施教,优化个性。”这一教育理念,本人在女子中学历史学科的教学工作中对于“因性施教”问题,在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上作了一些初步探讨。

历史原因和现状

自史学女神克丽奥降生以来,客观历史舞台上和观念形态的史学著作中,领大轴、唱主角的都是男性中的英雄豪杰,即使是负面人物,也是些尼禄、桀纣之类的暴君枭雄。从希罗多德、修昔底德、色诺芬到彼特拉克、布鲁尼、蒙森、尼布尔,再到黑格尔、尼采、罗素、汤因比……男性英雄史观一直是史家和历史哲学家们进行写作时的有意、无意的指南。而构成人类社会基本成分的妇女,却构成史学领域的弱势群体,史学权益遭到长期剥夺,处于史学的边缘地带或干脆不入流状态。这种严重的“历史失忆症”是同以父权和夫权为中心的世袭不平等社会现实相适应的。而史学研究队伍的构成也能鲜明地反映出这种男性霸权的特征。19世纪中叶以前的史家,除了拜占庭公主康尼娜(写过一本回忆录体的史著)外,可以说是清一色的男性。正是这种男性为主导的社会记载了男性为主体的历史。

以我们目前所用的初中历史教科书为例:如果从女学生的角度出发“她们从历史中看到了一个以男子为本位、以男子为中心、以男子为标准的和既有的一切价值都是以男性的观点来衡量的世界。”在现有历史课本得人物中《中国古代史》(人教版1991)共出现历史人物323人,其中女性10人;《中国近现代史》(人教版1992),近代史部分,共出现历史人物48人,其中女性6人;现代史部分,共出现历史人物48人,其中女性4人。其中所有女性20人,反面人物4人就占了20%。可以说,如此的比例对于“因性施教”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和困难。因为课本集中体现社会认可的文化规范,学生会按课本中的性别角色塑造自我。这正如法国女作家波娃所指出的那样:女童正是通过对于社会规则和教育的认同而认识到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不自觉的去按照社会的解释来塑造自己的社会形象。这种带有性别偏见的课本非但不能反映社会变迁中的性别角色,为女生提供可供效仿的女性楷模,而且对少女的自我认识产生障碍,甚至会把她们带入一种误区之中。在这样的一种学习氛围中是无助于培养女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精神,发挥她们的主体作用。对于我校来讲,这种状况为“因性施教”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固然,书中女性形象不多有其客观原因:由于女性受到生理条件的制约和思维活动的限制,在社会生活和历史上的活动等方面与男性有一定差异。但是更主要的恐怕是人们在主观上对女性角色的忽视和定位。

这种忽视有两个方面,一是中国传统历史在记述中对于女性的忽视和偏见,直接影响了课本内容的选择。一是现代课本编写中对于有关女性历史材料的忽视,其实在众多的历史典籍中还是有许多可以挖掘的有关女性的材料。针对前一点我们要进行批判的辨别,在教学中向学生进行解释,引导学生们进行讨论。对于第二点我们就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材料的挖掘和整理,在最大的程度上丰富课本的内容。

关于社会的定位问题,一方面男女固然在心理和思维上有一些差异,但是更重要的,恐怕是人们一相情愿的划分出了男女所谓的“优势领域”和“劣势领域”。整个社会接受这种差异并也要求女性也接受。“由于女性角色的模式化,大众文化在某种意义上限制了女生的视野及其志向的发展,在多方面亏缺了女生。学校有时也在无意之中跟随大众文化,在课堂上忽视女生的需求,不重视合作学习的价值,所使用的教课书中明显地缺少女性的楷模”(《美国中小学生教育的欠缺》)。

教学中的改进

 

1.  历史学科“因性施教”的理论基础:

正如前文说指出的,女性历史形象的欠缺并非真正历史材料的欠缺,而是人为的忽视。而从历史理论和历史研究发展的角度讲,提倡和推行历史学的“因性施教”还是有其理论和社会基础的。

其实,真正使包括妇女从史学舞台边缘走向中央的转变发生在20世纪60、70年代。当时,年鉴学派开创的新史学研究方向,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以及民权运动和女权意识的高扬,逐渐演变成史学实践活动的主导力量。这一趋向的理论基础是取代男性霸权的总体史观。在新史学的提倡者看来,史学是人类过去的事实,是对人类一切事实以及与人类的事实发生关系的自然界的研究。因此只有包括人类事实总和的历史才是完整的历史。忽略那些处在社会结构底层和史学边陲地带的人数最多的社会成员、包括占人口一半以上的妇女的历史显然是荒谬的。而随着社会政治、思想文化条件,以及历史工作者成分的改变(大批女史家进入史学领域),都为史学研究重心的转移奠定了客观基础。

2.历史学科“因性施教”的材料补充:

首先,对于历史教学中女性人物的缺少和事件的匮乏,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针对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历史学科的教学内容做了一些补充。试举几例:

朝代

人物

事件

目标

上古

女娲

女娲造人,女娲补天

女性的自主意识,母性情感教育

九天玄女

发明指南车,战鼓

女性的自主意识和自强意识

精卫

精卫填海

女性的自主意识和自强意识

西周

西王母

中国神话中群仙的首领,长生不老药的拥有者,帮助大禹治水

女性的自主意识和自强意识

春秋

许穆夫人

春秋时期远嫁许国的卫国穆夫人,为拯救祖国四处奔走所作《载驰》,《泉水》等诗见于《诗经》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是春秋战国时期可以与屈原并传的女诗人

爱国主义和文化教育,心理品格教育

聂荣

聂政的姐姐,暴政的勇敢反抗者

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

重耳的夫人

鼓励重耳追求理想,施展报复

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

孟母

孟母三迁

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

西汉

卓文君

勇敢追求自由的生活

女性的自主意识

东汉

张范之母

鼓励张范勇敢的和宦官做斗争,本人以死明志

思想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角色感

冯夫人

出使西域,团结各国

爱国主义教育

东晋

陶侃之母

教育孩子不可贪污公家财务,激励其上进

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

北魏

邓太后

北魏孝文帝变法的推动者

文化教育,社会角色教育

红拂

自由生活的追求者

女性的自主意识

长孙皇后

向李世民劝谏,警告外戚不可乱权

思想道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

薛涛

被称为扫眉才子

文化教育

北宋

岳母

岳母刺字

思想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梁红玉

金山战鼓,巾帼英雄

思想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孝庄皇太后

巩固清朝政权,维护中央稳定起到重要作用

思想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傅善祥

太平天国的女状元

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红灯照

义和团女性革命组织

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秋瑾

女革命家

思想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现代

蔡母

蔡和森的母亲,带领子女留洋,母女一同留学传为佳话

思想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向警予

女革命家

思想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张爱玲

近代女作家,对中国当代文学影响很深

文化教育

冰心

近代女作家,对中国当代文学影响很深

文化教育

邓颖超

女革命家,被尊称称为大姐

思想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赵一曼

抗日女英雄,被称为白山黑水一条枪

思想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刘胡兰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思想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这些事例的选择注重人文素质方面——培养女性意识,所谓女性意识是“对妇女思想道德、文化知识、心理品格、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的总见解。”(引自《妇女百科全书》)。对于所选择的人物,从神话人物到近代作家、革命家,基本概括了中国历朝历代,社会各个阶层的代表。既有代表性又有典型性。有意识的培养她们的自尊、自信、自强,使学生能够全方位的来认识自身,走出社会与传统的误区。同时这些事例如何补充也成了我在课堂教学中的研究重点。

有鉴于《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所提出的教育目标和教学要点,和这些材料的教育功能我想可以把这些材料大概分成几类:

首先, “女娲补天”与中华民族的诞生、“九天玄女”与黄帝蚩尤之战、“西王母”与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她们虽然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但是她们却是中华民族古典时代的核心内容组成成分,表达了中华民族浪漫,坚强和智慧。

其次,“孟母三迁”、“重耳夫人”、“聂荣”、“陶侃之母”、“长孙皇后”、“邓颖超”等内容,她们身为母亲、妻子、姐妹在肩负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的同时起到了表率作用,体现了女子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同时,她们本身的事件和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紧密相连,成为重要历史事件的见证人。

第三,象“邓太后”、“孝庄皇太后”等人既是历史的见证人,同时也是历史事件的有益补充,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的相关内容。例如“许穆夫人”、“卓文君”、“红拂”、“薛涛”等人则可以在文化史的课上加以讲解和补充。

当然在民间还流传一些关于女性历史人物的传说,故事,由于其真实性的问题,不能当做信史加以补充,不过可以当一些轶事来整理活跃课堂气氛。

3.历史学科“因性施教”教育方法的探讨。

当然,如果我们光从历史的材料的补充上进行改革显然是不够的,关键是要突破一些误区,突破一些偏见。可如果在教学这样一个重要的环节上,依沿袭传统的教学观、教学法,提高女性创造力就是一句空话。比如,普遍认为女生智力不如男生,对女学生教学方法采取恩惠与馈赠式的,把知识掰开揉碎喂给女生,以为如此方能消化,不敢让她们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地去探求知识。

而实际上,教学过程就是通过学习知识、技能去开发女生的潜能,我在教学中就有意识的增强女生问题意识,把这点当成教学重点,为女生创造一个以问题为纽带,推动女生不断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学习、去探求真理的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并不把现成结论教给女生,经常组织和鼓励大家去讨论,去争辩,在一个思考的气氛中逐渐完善女生的思考,结论,得出答案。

那么,历史教学中如何体现出“因性施教”的特点呢?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激发兴趣,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历史课传统的教学方法强调老师知识的传授,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而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内部动力。孔子亦曾言到:“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特别强调“引其趣”。我在教学中尽量结合女孩子的特点来培养她们的兴趣。初中女生的特点就是情感细腻,敏感,语言表达能力好,形象思维能力强。于是我就在教学中强调“感受,设想”,经常提出“你会怎么办?”和“为什么要这样?”让学生们去扮演历史中的人物,体会人物的心理和处境,引发她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加深对历史的理解。例如,在讲述戊戌变法一课时,我帮助学生查找资料,让她们来分角色饰演光绪帝康有为等,学生们通过自己的理解,再现了历史的一幕。既加深她们对当时历史情境的了解和对变法必然性的认识,又通过模拟和扮演,既满足她们的表现欲,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很多,除了模拟扮演外,我还创设一些情境问题、制造悬念。例如:一节历史课(《秦汉和匈奴的和战》)我们讨论过“王昭君是否应该出塞”,“你要是她是否会出塞”一部分同学认为不应该,认为这是对女性的不尊重,另一部分同学认为应该,认为这样即加强民族的融合有没有战争的杀戮,经过讨论,加深了学生对两汉民族关系特点的认识及民族融合的必然。一般在讨论时老师不参与意见,同学之间的辩论,引发了她们的表现欲,学习的兴趣。在讨论中完成学习。而这时候,学习真正成为了一种自觉。在设计问题时,我注意到,问题一定要能激发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之能有跃跃欲试的心态,其内容必须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它最好是逆向思维的或发散思维的问题。问题一提出,学生能思考多种答案,从而在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由被动听课变成主动求索,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则起主导作用。

 

二、培养创新动机,引导学生大胆质疑。

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动力,人的一切行动总是从一定的动机出发并指向一定的目的,在进行创造思维时,学生如果没有内在需要的驱动,是难以实现创造过程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唤醒学生的创造动机,使之积极主动投入创新思维中去。“疑”,在心理学中称之为“怀疑感”,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如何引导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质疑呢?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疑点,巧妙运用设疑技巧,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发现疑点,激发其思维兴趣,培养其质疑习惯。比如:旧的传统观点把女性视为“卑下”、“祸水”,在以往的史书上,当遇到一些帝王劣迹斑斑的时候,往往推出几个女性当做他们造孽的根源,现行历史课本写道夏桀、商纣、周幽王、唐玄宗等人的时候,也找出宫女,后妃,褒姒,杨贵妃为他们分担一些责任。那么,这时候,老师就可以导入疑问,(这种说法对吗?这些女人真的是红颜祸水吗?假如没有这些女子,这些封建王朝还会灭亡吗?)学生们纷纷表示了种种“不满”于是我就进一步引导她们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带领大家找到各种材料来反对这一观点。当我讲到南陈的灭亡时提到历代史学家对于陈主后宫的批评,就引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于是就有学生引用陈花蕊夫人的诗加以反对:“二十万人齐解甲,竟无一个是男儿。”对士兵的投降提出了批评。后来在我讲到东北沦陷和南京大屠杀时学生们在悲愤之余反复引用我给出的历史片段的比较,和这首诗。对于这个“男性的历史,男性的社会”表达出了一种批判的态度。可以说这是性别教育的成功。总之,要使学生了解到历史中对于某些问题的评价并非无疑,而是处处有疑,若不质疑,一是说明并未学好教材,二是说明没有认识到历史中存在的性别差异。其次,教师应明确告诉学生质疑的方法。学习历史现象时要搞清楚“是什么?”,探究“为什么?”懂得“说明什么?”在学习历史思维方法的同时确立女性身份和地位的思考。

三、通过历史发展的比较,引导学生认识历史的真实

学会思考的前提是学会比较,教师要通过教学过程对妇女在历史中的贡献做出比较,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比如:在讲“原始社会的经济”时,老师可以通过材料对社会的分工作出比较,在原始社会的早期,以女性为主的采集工作较之以男性为主的狩猎要稳定。那么得出结论,社会就是在女性的支持下缓慢积累社会生产生活经验才得以发展的。再比如,我们还可以通过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活动”的分析,从细节上比较,对其中女性领导人,女性骨干成员的地位、作用,进行细节处理,从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中国女性对于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不朽功勋。她们对于革命的贡献和牺牲不亚于南征北战的将军,元帅。这种方法的运用可以抵消教材中对于女性地位的忽视。

 

四、通过历史事实的重点渲染,点燃学生的希望之火

就历史学科来讲,女生们普遍对于历史事件感到枯燥和没兴趣,原因在于中学历史教材中少些鲜活的个例,女孩子对细节的感知和渴望得不到满足。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对中外文化以及历史名人进行重点讲述,如讲“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教师可这样介绍秋瑾:中华民族的女性是富有牺牲精神的,比如,秋瑾,她就曾写下“生不是男儿身,心却比男儿烈”、“宁拼十万头颅血,需把乾坤倒转回”,的豪迈诗句,人称“鉴湖女侠”使学生从文学审美到心灵都受到震撼,进而产生自豪感,认识到女子对于历史的贡献和推动。“谁说女子不如男”,从而点燃学生的希望之火。

五、一些有意的补充

在进行课堂补充,课堂讨论的同时,我也积极在课上和课下与学生的交流中,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为她们补充历史事件的细节,满足她们的好奇。比如:古代女子服饰,从古代女子的发式,服装,谈到今天的各种潮流,时髦,即补充了历史知识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在谈到“古代女子教育”的时候,我引发学生的思考,谈谈她们对现在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想法。从自己说起,引起她们历史的兴奋点,让她们意识到历史就在自己身边。同学们渐渐感到,历史并不遥远,历史并不陌生。成功的抓住了女中学生的兴奋点。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预测,21世纪将是真正开放的平等的世纪,未来需要的人才是有独立自主意识的人才。作为一名女子中学的历史教育工作者,应该把培养女学生的自我意识,树立女性的自身形象,开拓和发展因性施教作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女性人才,以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当然,我的这些尝试还远远不够,在实践中还是有一些问题存在,不过我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对性别教育的重视,今后我们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