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的喜悦是新教科书的生命
江苏省丹徒县教研室 束鹏芳
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历史实验教材,自2001年秋开始在全国38个区(县、市)的课改实验区试用了一个学期,其中包括华东师大、北师大和人教社分别编写的实验教材。本文将对华东师大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以下简称实验教材)的历史叙述的特点做一分析。
一、叙述简约和精炼
全书以课为基本单位,每一课突出反映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若干课组成一个学习主题(即一个单元)。它在“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的分立和民族融合”、“古代科技与文化”这五个单元里,用15节横向专题课、6节纵向专题课和3节探究活动课,建构了脉络清晰、主题鲜明、重点突出的知识构架。它以大一统国家的发展历程为主线,既相对突出经济文化史和社会生活史,又和政治史相辅相成,绵延相融。改变了传统的历史教科书往往是大学教材的压缩版、偏重政治史又力求面面俱到的状况。
实验教材的每个单元都以那个时代独有的文物图片作背景,用简约的标题和导言概述这一学习主题的精髓。例如第四单元,它以略有破损的丹阳境内南朝石刻“天禄”为背景,写下了如下一段导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由大一统走向分裂,又由分裂重新走向大一统的重要时期。民族大融合以及经济的恢复发展,特别是南方经济地位的上升,为中国历史注入了新鲜血液,促使隋唐社会气象焕然一新。它沿着本书的主线,画龙点睛地重新诠释了这一变乱时期的历史进步。与第一单元中华文明多元来源说遥相呼应,内在地融人了史学界近20年来的“综多为一”、“多元一体”的新史识。简约的表述充满了内在的张力。
叙述的简约和精炼,不仅表现在整体的构架上,还表现在具体内容的取舍上。它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对传统的历史教科书中存在的“繁、难、多、旧”的历史知识做了大胆删减,然后从历史长河中,撷取能够反映历史发展线索和对历史发展产生关键性影响的重大事件、人物和现象来整合教材。整本教材约64000字,列入考查范围的正文(宋体字排印,大字)仅为33000,副文(楷体字排印,小字)就有31000字左右,充满讲故事的色彩。每课约为1000字,正文一般在200字左右。《青铜铸鼎》一课的副文多达870字。像东汉至隋的370年里众多民族政权更迭的复杂政局,就只用悦目的圆形勾画了一下“政权分合示意图”,很契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需求。
因为每课只有寥寥几段大字介绍,又多是主干知识,抛却了“大而全”的追求,因而教材的整体构架显得简而精炼,并为历史的叙事提供了宏大的叙述框架。又因为每课有许多图片和小字,寓教于史,寓教于乐,师生创造性地运用教科书、完成教与学的互动,也就获得了广阔的延展与想象的空间。
二、叙述的感性与生动
历史是由时、地、人三要素构成的人生戏剧,感性和生动是历史的魅力所在,“太史公曰”式的演绎是感受历史智慧的经典叙述。华东师大版实验教材在组织历史学习的文本时,力图使历史叙述成为一种再现,让历史变得可以体验和回味。
1.黑白图片的韵律。实验教材共精选照片、图像以及示意图204幅,地图13幅,各类表格10幅,增加了历史的直观性和历史审美情趣。照片、图像和地图都力求原汁原味,多数选自古典名作或精美的实物摄影。更重要的是有些图片都附以必要的文字说明,以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文字与图像共同参与历史的叙述,使历史教学能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感。例如“古代烽火台遗址”的照片与周幽王宠爱褒姒的描述、“背水一战的古战场遗址”与韩信指挥汉军背水列阵的故事、“洛阳白马寺外景图”与白马驮经的解说,都在设法让人回到当时的历史情景中,去感受历史气氛。特别是快要从纸张中满溢而出的文物照片更让人获得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像偃师出土的墓室壁画《君车出行图》、甘肃出土的居延汉简、敦煌259、289窟的彩塑佛像都非常大气地满纸呈现了,让人在体味历史的同时,获得了古典的历史美感。由图片来叙述历史、描绘历史场景,既使全书具有了艺术欣赏价值和反复体味思考的情趣,又为当代人重构过去提供了路径。
2.文史不分的意境。实验教材力图找回《史记》传统,既求以事说史,以史说理,又求“无韵之离骚”。它没有那么多的概念与结论,宋体字部分只是悠缓地叙述历史的起伏,在关键之处稍作结论性的提示,接近于朴实的白描;楷体字部分则努力裁剪一则则历史故事,凝固一段段历史画面,传达历史上的人与社会的活动状态与生活方式,在白描之外又多了几笔厚重的油彩。例如第10课“汉初的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在四段宋体字陈述中,要而不烦地讲了楚汉相争的事件、布衣将相的局面和帝王“思安百姓”的措施。楷体字则生动地描述了鸿门宴、四面楚歌、刘邦敬儒、文帝罢修露台的故事。图片“汉墓出土的陶制牛车”、“汉纺车图”以及“风筝图及其韩信发明风筝的传说“更是剪辑了汉初社会生活史的情景,汉初的历史就这样饶有兴趣地立体地呈现出来了,司马迁式的散文风格隐约可见。
可以说,华东师大版的实验教材凭借其卓越的叙述方式,基本达到了图说历史、淡墨浓彩描历史的程度。教材实际上成了叙事的文本,它在书场“说史”,一如北宋东京的“瓦肆”,它是可以再现的,是可以体验的,是能够让人回味的,是新课程理念的生动诠释。 三、叙述的智慧与放飞
教材的基本特性是为教与学编制必要的活动程序。实验教材在呈现历史叙事的文本时,还创设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路径,编制了学生叙事的程序,从而引导学生去探究历史、感悟历史、放飞历史。
它一改传统的历史教科书叙述历史+课后习题的面孔,排除了诸如选择、填空、问答之类的命令式的陈述方式,这类学习命令缺乏知识的生成价值。实验教材将历史的叙述和学生叙述历史的活动穿插起来,形成学生参与历史叙述的格局,并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了鲜明的叙事性和开放性。例如第10课“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它在叙述“楚汉战争”后,插入了思考题:项羽乌江自刎前,悲叹道:此乃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你认为项羽说得对吗?请说出你的理由。这样的教材编写,融历史自身的叙述和学习者的历史言说于一体,提供了学生重构历史的有效空间,放飞了学生的历史思维,从而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和探究能力的同时,养育了学习者的历史智慧和叙事水平。
经初步统计,实验教材陈述了17种学习活动方式,其实就是旨趣不一、方式各异的叙事行为。我们把它分为三类:
1.叙述历史:以实践能力为宗旨。实验教材设计了制作图表、参观、访谈、演讲等多种实践活动方式,极大地拓展、延伸了学生实践活动的空间。例如:《夏商周时代的社会》一课,在提供了“家庭亲属世系示意图”后,要求学生仿制一份“亲属世系表”,其意图在于促使学生从事调查访谈活动,在加深理解西周宗法制的同时,感受中国家族传统的民俗特点,从而叙述一种绵延不绝的历史沧桑。实验教材还单独设立了探究活动课,我看“商鞅变法”是以学术活动的方式引领发散思维与探究争鸣;我走“丝绸之路”,是以专题图片展的方式引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重构再现历史的能力;我说“民族交往”则以故事演讲赛的形式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再现历史:以感受体验为目标。实验教材编制了欣赏与想象、朗读与理解、调查身边的历史、上网感受历史等等学习活动,旨在使感性的历史走近生活,走近学生的主体感受。例如,依据汉画像砖想象汉人的日常生活;参观你家乡附近的佛寺,调查僧人为什么重视扫地等等,就明显地指向了历史的生活性。“你看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它可能代表哪一种动物?产生何种联想和感觉?”就特别注重学生的主体感受。进入www.bmy.com.cn感受秦俑的磅礴气势就让历史“复活”了,诵读并理解孟子“富贵不能淫……”等名句,叩问当今社会如何提倡这种浩然之气?则直指个体感悟的同时,指向了当下的历史叙述。历史其实就在身边,历史是可以体验和再现的。正如实验教材叙述了许多“身边的历史”一样。
3.放飞历史:以生存智慧为意趣。实验教材编制了以情景为依托的思考、讨论、评价等等活动方式,将理性的思考置于一定的历史情景之中,并将生存智慧作为理性思考的核心部分来处理。学生的理性叙述就能在饶有情趣的氛围中进行,也能由此获得一份来自历史的智慧,这是历史的运用功能之所在。冠以思考名称的:曹操年轻时,名士桥玄称他是“安天下之奇才”,而另一名士许劭却称他是“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曹操听了居然十分高兴。他为什么高兴?冠以讨论名称的大禹治水为什么改用“疏”的方法?用现实生活中的一两个具体事例,说明“堵”和“疏”的不同功能。冠以理解名称的:从“塞翁失马”的成语故事中,你能理解老子祸福相倚这句话的含义吗?能否结合现实生活再举例说明呢?——很显然,教材编制这样的叙事程序,是让学生在情景叙述中抽取生存的历史智慧。生存的智慧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观的运用。实验教材在设计学生叙述历史的路径时,努力引领一种来自历史的生命价值观。例如:“司马迁有句名言:‘人固有一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对照他和屈原的经历与成就,可以领略到哪些人生道理?”这类立足运用、注重立意、追求思考过程、放飞学生思维的编程方式,是在引领全新的学习方式,是在诠释新的课程理念。
不管教材为学生活动设计了哪一种方式,也不管材料是用哪一种旨趣引领学生的历史叙事,贴近现实、感受生活、引领探究和放飞是其共同的目标追求,充满其间的是“你”会如何的探询语气,主体性教育昭然可揭,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获得了来自教科书的路径支持。
不难看出,实验教材的叙述具有简约性与延展性辩证统一、感性体验与理性智慧同构共生的特点,它为初中历史教学的历史叙事,为展开教学活动的当下叙事,提供了文本和路径。
历史教学是一种叙事活动。叙事的喜悦是生命的黄金,在一个数字技术、条例式表白不断切割着生活和生命的宏大叙事欲求的背景下,叙事的喜悦弥足珍贵。实验教材的特性呼唤素质教育的叙事理想,昭示了新人文主义的世纪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