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李惠军:史苑步芳闲思(
李惠军:教学研究之“战
胡杭军:历史教学激趣艺
王叶军:同课异构优化听
与汉林继军李惠军聂幼犁
陈军:中国古代文化史练
高轶军:美国中学生历史
范红军:历史教材的已知
何军:人教版必修2第二
刘金军:人教版必修2第
最新热门    
 
李惠军:史苑步芳闲思(1)

时间:2009-11-6 10:42:29  来源:李惠军

 


史苑步芳闲思〈1〉

李惠军 


 

     
历史真谛的揣摸

历史的涓涓细流时而忧郁、时而轻快、时而崎驱、时而径直地从它的源头缓缓而至。在饱经了岁月的洗礼、在屡历过风霜的侵袭之后,带着烟尘、含着沉思、怀着憧憬向人们无声讲述着旧日的兴衰与荣辱。我傍依在河边,默默注视着这无尽的流水。流水的柔波飘走了春花秋叶、夏雨冬雪。


流水是无言的永恒。


惆怅如流水,我惶惑地问心灵:“从这条不平凡的河水中,我们能得到什么?能得到人类所梦寐的幸福吗?”

 

心灵笑而不语。

“或者,能得到人类所期待的正义,让自我和他人的道德都变得高尚纯净?”


心灵依然笑而不语。


“或者,能让我们从在这个河湾测知出下一个河湾,这样我们就不会沿河水而上时翻船?”


心灵还是笑而不语。


我有点不知所措了。“那么......”,我嗫嚅道:“是不是可以用这条河中之水涤去身上的污垢,或者让原本就洁净的肌肤更见光泽?”


心灵的笑容渐渐消失了,凝重的面色上似乎染上了几丝悲凉:


“你为什么不能想得再多一点、再深一点呢?你为什么不能从根本上去思想呢?”


............


我说我无法想得再多、再深、再根本了。


“人类是从历史之河中顺流而下的。你应该从这条河中感受到什么?又可能领悟到什么?”心灵用苍哑的嗓音说。“这条河是人类的生命之源、生命之旅啊!当你泛舟其上时,它荡起的浪花可以洗去你身上的污垢,此时的每一滴水珠也自然有它的过去,但更重要的是‘过去’的意义不仅在过去,历史之河存在的本身是使人类之舟一直走下去成为可能。倘使这条河流源头枯竭,人类之舟必定会深陷于泥淖中。”


“但是,许多智者都对我说过,在这条河上游淌,可以看到并获取别人溺亡的教训;可以遥探河道的航向;可以因此而使自己变得聪慧;可以在旅途中拥有充满诗意的美感;可以在欣赏中让好奇心得到满足。”


“这些话都是不错的,然而——”


顺着心灵的目光,我的注意力被吸引到河边一片无限的树林。心灵继续说:“你在这条河中旅行,正像行走在这片林海中。每一株树木,每一棵花草,甚至每一片落叶,都有可能让你产生好奇的念头,都有可能使你获得实际而又不乏智慧的灵感......你的念头切莫如此狭隘,辜负了森林的巨大恩赐。在森林中,你不可能总是驻足一隅自我隔绝,也不可能不为它的神秘而震撼、而困惑、而苦想。一种难以言状的力量会迫使你想到你身临其境的时空价值感和天人亲和感。只有这样,你才不会近利于今日,急功于来日,你才能得到彻悟而不仅仅是片刻的灵光。”


我想,心灵说的是对的。


............


“历史是生活的老师”——这是人们对历史学的恭维。


但,即使是老师,也有优劣之分,高低之别。一个出色和高明的老师,从不为问题提供现行的、实在的或明确的答案。他应是一个伟大的提问者,更是一个伟大的启发者,同时还是一个伟大的求问者——这意味着生活也是理解历史的老师。


............


什么是历史?生活中一切值得和需要记忆的东西便构成了历史。在揉搓之后,在过滤之后,在搅拌之后,——浮动。于是,历史成为人类生命中含有杂质的最精美的部分。


历史的生命力总是潜在的或暗伏的,而这种生命力的迸发却总是突然的和顺理成章的。


看重历史者,未必能得到历史的赐福;蔑视历史者,则肯定受到历史的嘲弄。


历史,卷入了人生的每一个方面;或者反过来说,人生的每一个方面永远都在浮动中成为历史:从形而上的思辩,到一般意义的价值标准,到归属于操作层面的具体行为,到感情上的起伏......每当想到了这一层,有谁还能忽视历史呢?


无限的知识蕴藏在历史过程的手里,历史学家的职责功绩在于开掘出它们。让它们像煤碳一样熊熊燃烧。毫无疑问,迄今为止人们只用了历史知识和历史智慧潜力中的很小一部分。提给历史学家和大众的问题是,能为呼唤出这些潜力做些什么?


.............


历史感是怎么回事?有人反感拒斥谴责历史感,认为它要对某个民族的落伍负责。但是,这种逻辑未免过于天真简单了些。


历史感的仪表是回顾后倾的,历史感的本质是深蕴执着的,却又是流动变化的。古典的历史感几乎全部表现为对历史的借鉴意识。以古论今者有之,,以古鉴今者有之,以古喻今者有之,以古启今者有之,以古讽今者有之。历史知识成为获取现实之果的大网。往昔的成败是今日成败的直接参照。这种类型和做法,曾经出现在西方史学的古典时代,尤其成为中国古代史学传统中被加重、加粗过的脉络。司马迁、班固、刘知几、司马光、王夫之、顾炎武、章学诚等人自不待言,二、三流史家也都是这个意识的坚定呼吁者和实践者。宋代的曾巩申言:“夫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清朝的戴名世也疾呼:“夫史者,所以纪政治典章因革损益之故,与夫事之成败得失,人之邪正,用以彰善瘅恶,而为法戒于万世。是故圣人之经纶天下,而不患其成弊者,惟有史以维之也”。


一旦打开中国传统史学的流声机,人们随时都可以反复聆听到这类劝


人们同样能遗憾地看到,对历史知识功能的极限膨胀,反倒阻塞了历史智慧的流淌。千古兴亡,百年悲欢,留给后人的远不仅是某种直接的借鉴,把历史感完全等同于借鉴,无异于说饮食仅仅是为了果腹。简单的依赖于历史知识,最终只能导致心智的弱化。在历史的峰峦上登高远眺所拥有的历史感,不是一种单纯的关照,而是交织着痛苦和苍凉的思想历程。近代俄国文学家赫尔岑说得好:“历史的思维是人的世世代代相传的活动,生气勃勃的真正的科学,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全世界的思维活动。”富有价值的历史感必然是深沉的,深沉的历史感是一种深刻的感知和厚重的理念,它绝非一个民族前行的重负。这种历史感与传统史学所倡导的历史借鉴自然有着联系,但从本质上看,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更为明显。前者的内在要求是,为了深入认识今天,必须认真地直面于过去,对人类以往的足迹进行整体扫描和探测;而后者只是让人们把思考焦聚简单地对准既往的得失,只是把历史的事件与现实生活的一些外部现象加以比较——末流者合乎逻辑地走向比附一途,说到底,它的全部能力是用已经确定了的历史结果解释指导尚不确定的现实与未来活动。前者的目标似乎后者那样神奇广泛和直接明晰,但却远比它深刻。


生活在当代的人们,需要摈弃的是简单化的借鉴意识,而不是深沉的历史感。


只有通过观察历史,我们才能使自己纳入人类延续的永恒长河;


只有通过观察历史,我们才能使自己短暂的一生变得无限;


历史感永远是存在感的重要形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