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设计
高中必修古代经济专题设
高中必修古代商业专题设
高中必修古代经济政策专
高中必修古代经济专题单
高中生历史课外阅读调查
对高一历史教学要解决好
高中历史教学改革与素质
吕准能:构建高中历史教
关于高中历史教学中课堂
最新热门    
 
江苏高中历史必修教材教学22

时间:2009-10-18 17:20:31  来源:江苏
 

五、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包括“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以及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在内的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2.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3.知道科技进步对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所能产生的影响,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中国自主创新的科技要领先世界的价值观念。

4.体会科技工作者的爱国热情和艰苦创业、自主创新的精神。

1.可以指导学生自主地动手操作,用表格、示意图等方式来呈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也可以指导他们用编辑小报和设计展板等方式来呈现科技成就及其科学家。

2.注意引导学生去畅谈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为此,可以适度补充产生世界影响的科技成就(例如神舟六号的飞天),也要提示学生观察和关注“科技进步与身边的生活”。

3.联系专题二的古代科技,与新中国科技做一比较,既明确古今科技的若干差异,又增强民族自豪意识。

4.联系本单元我国教育发展的历史,进一步领会“科教兴国”这一战略。

5。可以举办“现代中国科技成就与世界科技前沿”的主题小报制作活动,引领学生关注科技发展动态。

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1.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2.讨论并概述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认识“双百”方针的价值。

3.感受文艺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艺术价值。养育人文精神。

1.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双百”方针,注意价值导向,这是教学活动的基础。

2.引导学生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来说明“双百”方针的贯彻或破坏对文化事业尤其是文艺事业的影响,通过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来帮助学生概括出相应的经验和教训。

3.文艺领域的历史教学要注重叙事性和情境性,作品、作家的回忆录都是必要的教学资源。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1.了解新中国头十七年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等史实。

2.了解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颁布《义务教育法》和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等重要史实。

2.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认识到“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

3.树立“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成就人生”的信念,树立勤奋学习、成人成才、报效祖国的理想。

1.侧重于掌握新中国头十七和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教育发展的史实,同时也要能够举出一些生动的史实来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我国教育发展造成的巨大伤害。

2.组织相对开放的问题探究,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努力将史实运用、历史比较、现实感悟、交流对话等目标贯穿在问题的探究过程中。

3.可以引导学生从家庭三代人所受教育的口述历史的视角,大体勾勒我国教育发展的历程,并围绕党的教育方针、“三个面向”和新课程改革,让学生谈谈各自的体会。

 

史论共享:

 

1.新中国科技进步的作用:

 

新中国的科技事业在困难的条件下艰难起步,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科技人员通过不懈努力,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中国的科技进步对于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2.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双百”方针主要指在文艺问题上“百花齐放”、在科学问题上“百家争鸣” 。它提倡在文艺科研领域可以有思考与辩论、创作和批评的独立与自由,但要在宪法范围之内。要坚持贯彻“双百”方针,处理好科学与文艺工作和政治的关系,和人民生活的关系,及继承传统与不断革新的关系,在三个关系中,和人民生活的关系是最基本的。

 

3.发展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重大进展和曾经经历的逆转曲折都证明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改革开放时期,发展教育是应对国际竞争的挑战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