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新编:历史对联谜语类习
侯云燕:历史教学中的心
马善昀:历史点拨教学“
岷江:历史课堂教学的色
束鹏芳:历史教学的课堂
刘强:历史思维插上想象
田振国:历史教学要寻找
历史博客:历史新课导入
林金木:历史教与学的一
李铜玉:历史教学运用对
最新热门    
 
朱煜:历史教科书研究2—6

时间:2009-10-18 17:22:20  来源:朱煜
 

 

第三节  习题作业与中学历史教科书

 

一、中学历史教科书习题作业的演变

 

(一)   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习题作业回眸

 

习题是教科书的一种重要结构,其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训练学生思维和培养能力。

 

五四时期,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教科书出版界掀起改革浪潮。在改革潮流中,恽代英曾发表《编辑中学教科书的先决问题》一文,建议编写教科书“要附有费考虑的问题”。[1]20年代,随着教科书改革的不断深入,包括历史科在内部分学科的教科书编辑了习题。30年代历史教科书有习题的就比较多了,例如,蔡丏因编著的《初中新本国史》在习题的安排方面丰富多样,每一编后皆有习题,共分问答、填表、填图、整理、联络、填充、选择、解释、改正等多项。[2]当时,习题有的放在每章之后,有的放在每节之后,也有的放在全书最后;其名称,或称研究问题,或称提问要点,也有的称习题。

 

但是,直到80年代,历史教科书的习题在题型和功能方面仍然比较单一,始终属于复习型题目,没有出现启发性较强的习题。90年代,全世界掀起了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改革。在改革历史教科书的体例结构上,初中各套历史教科书都比较重视习题的设计。习题基本上按照教学目标的不同层次来设计,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巩固性的,以复习巩固知识为主。许多版本教材中的选择、填空、问答等题型都是属于这一类。它在90年代历史教材习题中占的比例相当大。另一类是认知性的,以发展思维为主。如,“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的“想一想”,以及改版后[3]增加的“活动建议”;高中教材的材料解析题和“阅读与思考”等。再如,“内地版”历史教材除了有属于巩固性的“练习”外,也有属于理解、领会、分析或运用层次的“思考”、“讨论”、“考察”、“制作”等习题作业。在各版本之中,认知性习题的编制以“上海版”教材最有特色。“上海版”教材有各色各样的选择题、判断题,有史料的解析、课文内容的整理,有指导学生查阅辞典、讲故事、开展历史问题的讨论,有历史因果关系的分析和历史人物的评价等等。题目新颖,思维性强,趣味性浓。回答这些问题,学生基本上不能直接从教材找到现成答案。因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水平。特别是部分题目的设计具有开放性,允许学生发挥或持不同看法,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提升。

 

虽然自1992年义务教育初中教材及1996年高中试验教材问世以来,历史教材不断修订,习题的编制已有较大的改进。但是,毋庸讳言,90年代的大部分历史教材(包括“人教版”)仍然存在巩固性习题偏多的问题。也就是说,习题基本上是为了使学生了解和记忆历史事实和历史结论而设计的。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历史学习容易产生以死记硬背代替积极思考的倾向。它虽然对训练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巩固历史知识有一定作用,但却不能给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创新思维提供空间。从研究层面上说,近十多年,虽然考试评价问题是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广大一线教师关注的热点问题。但是对于历史教材习题的研究还是比较薄弱。直至现在,对历史教材的习题仍有许多问题说不清楚,处于朦胧状态。如,未来的历史教材要不要巩固性的习题?如果还要保留一点,那么比例占多大适宜?等等。这些都缺少深入的实证研究。

 

(二)海外中学历史教科书习题作业鸟瞰

 

1、 前苏联(俄罗斯)历史教科书的习题

 

海外历史教科书的习题也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前苏联上世纪50年代之前的历史教科书没有习题作业,只有课文和注解。50年代后,前苏联历史教科书的编者通过分析教科书的结构,认为教科书没有习题作业是一大缺陷,因此对教科书的体例结构进行改革,增加了习题。随后60年代的历史教科书虽然有习题,但是经过研究发现,92.5%的习题属于让学生复习知识的习题,只有7.5%的习题能够发展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也就是说,60年代的历史教科书习题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作用不大。此后,经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到80、90年代,苏、俄历史教科书习题的面貌有很大改观。七、八、九年级苏联史的习题,属于再现知识类的分别占49.6%、52.3%和56.3%,属于培养技能能力和知识运用的分别占49.9%、47.7%和43.1%。[4]认知性的习题在80年代以后苏、俄历史教科书中所占比重与巩固性(检查性)习题几乎平分秋色,并不断增加。

 

苏、俄历史教学法专家扎波罗热茨根据学生的思维活动情况,将历史教科书习题分为六类:1、要求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历史材料的习题;2、要求对历史客体(文物、事件、社会现象、过程、思想等)进行对照和比较,继而进行概括的习题;3、要求推理和作结论的习题;4、要求证明结论正确的习题;5、把历史事件和过程纳入一定时期的习题;6、把事件和过程纳入空间的习题和使用历史地图的习题。[5]当然,也有不同的其他划分标准。但总的来说,苏、俄学者都认为习题可以分为巩固性(检查性)习题和认知性习题两大类。所谓检查性习题,主要检查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的程度,让学生重复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技能。所谓认知性习题,则着重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苏、俄历史教科书的习题,既有课堂完成的,也有布置的家庭作业。如果属于课堂做的,一般还注明适用于课堂教学的哪个环节,如“在叙述发掘资料之前提出”、“概括新材料时完成”、“巩固学习材料时完成”、“在教师讲解过程中,但还没有做出结论时提出”、“检查知识时完成”、“在进行复习时完成”等。习题中,有的注明“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有的则明确要求“在独立研究课文的过程中完成”。对于比较复杂的认知性习题,教科书还标上“*”号。总之,给人的印象是,习题的内容细致、具体,设计的也比较活泼,同时教科书还有完成习题的指导意见,这些都可资借鉴。

 

 

 

附录   苏、俄历史教科书的习题举例[6]

 

七年级习题

 

(1)检查性习题

 

习题1:观察教科书地图指出,16世纪俄国领土在哪些方面扩张了?说出16世纪并入俄国的领土名称。

 

习题2:17世纪岗哨塔楼的形式是怎样的?根据你们尚不知道的某个历史建筑的圆锥形屋顶的建筑风格,判断该建筑大概属于什么时代?为什么你们这样认为?

 

(2)认知性习题

 

习题1:根据法兰克人法典片段和《俄罗斯法典》片段进行分析和比较,做出下面的结论:①所援引的两部法典条文有什么共同点?②区别在什么地方?③这证明了什么?

 

习题2:利用教科书材料、《少年百科全书》和文艺书籍,如托尔斯泰的《彼得一世》小说片段等,写一篇关于彼得一世的报告。按照评论历史人物报告的如下须知,检查自己报告准备的情况:①是否指出彼得一世生活和活动的主要日期和事实。②是否以正确的观点评价他的活动。③除了教科书外,报告人是否利用了补充资料并加以具体引证。

 

八年级习题

 

(1)检查性习题

 

习题1:编制农奴制瓦解前提的复述提纲。

 

习题2:普列汉诺夫的观点和革命民粹派与自由主义民粹派观点间区别在哪里?

 

(2)认知性习题

 

习题1:1826年之前英国政府禁止出口机器,而后又废除这项禁令。从1826年到1850年,英国机器出口增加了6倍多。为什么英国政府允许出口机器,你们是怎样想的?国家大量增加机器出口证明什么?

 

习题2:按照教科书和教师介绍的参考书籍,写一篇关于拿破仑的简要报告。

 

习题3:赫尔岑关于1825年12月14日起义曾写道:“在元老院广场上十二月党人没有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但是现在已经知道,在元老院广场上被杀死的起义者竟有900多普通的人民群众。你们怎样解释赫尔岑的话?

 

 

 

2、 香港地区历史教科书的习题

 

香港各版本历史教科书一般都有习题。在香港考试局公布的高中会考文件中,“中国历史”属于会考(即毕业考试)课程,因此,历史教科书的编辑非常重视习题的设计,在教科书之外,出版社还编辑专门的“作业”与教科书配合使用。例如,新世纪初,香港文达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互动中国历史》教科书的习题是这样编排的:

 

每课的习题主要由“课余思考”、“练习”和“会考问题”等组成。“课余思考”是每课课文之后设计的一些分析、比较或评论类型的短问,并提供思考指导,目的是引导学生进行较深层次的思考;“练习”参考了最新的会考形式,设计若干题目,巩固所学内容,又能熟悉考试模式;“会考问题”则罗列了近年来的会考试题,[7]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考试的趋势。会考题比较简单,这里仅将该书的课余思考题和练习题略举数条介绍如下。

 

课余思考题——

 

习题1:商代的文化是进步,还是落后?试抒发你的意见。

 

习题2:《新唐书》盛赞唐太宗的政绩是“自古功德兼隆,自三代以来未之有也”。你认为是过分赞誉吗?试抒发你的意见。

 

练习——

 

习题1:细阅下列资料,然后回答问题。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臣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1)文中的“臣”指谁?(2)上述建议成为汉武帝哪项政策的理论根据?(3)试述汉武帝这项政策的内容。(4)假如你是汉代的读书人,你会支持汉武帝上述的政策吗?试抒发你的意见。

 

习题2:细阅下表,然后回答问题。

 

运河称

开凿年份

起讫点

广通渠

584年

大兴城至潼关

X

605年

洛阳至盱眙

邗沟

605年

山阳至扬子

永济渠

608年

引沁水入海河至涿郡

Y

610年

京口至余杭

(1)试指出X及Y之名称。(2)试简述隋代仓窖及长城之兴修情况。(3)从经济、交通及文化三方面,分述隋代建设对后世的影响。(4)有史家认为隋代开凿运河导致速亡。你同意吗?试抒发你的意见。

 

由上可见,“文达版”历史教科书的“课余思考题”基本上都是认知性习题,该书习题作业的主体——“练习”,则是巩固性习题和认知性习题兼而有之。习题编制,注重设置情境;设问有坡度,逐步深入;注意给学生创造自由发挥的空间。这是“文达版”历史教科书习题的主要特点。

 

 

 

3、 台湾地区历史教科书的习题

 

90年代中期以后,台湾实行教材多元化的政策,现在台湾各版本初、高中历史教科书(包括社会教科书),一般都有习题作业,只是习题的种类、栏目名称等有所不同。这里对“统编本”国中(初中)历史教科书、“康轩版”国中(初中)社会教科书、“龙腾版”和“建宏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的习题略作介绍和分析。

 

(1)“统编本”国中(初中)历史教科书,由台湾官方的教科书编审和出版部门“国立编译馆”编辑出版。虽然现在台湾的教科书编审制度有所改革,综合课程改革也使历史教科书从初中课堂退出,但是“国立编译馆”近年编辑的一套初中历史教科书,其习题(问题与讨论)有许多优良的创意,仍然值得我们总结、借鉴。

 

首先,习题编制注重设问的开放性,内容体现浓郁的中外文明与传统。例如,“讨论周公的为人和他对周朝的贡献。”“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达到了控制思想的目的,但作法不同,历史影响也不一样。想想看:它们有什么不同?”“观察本地的宗教与民俗,想想我们的日常生活是否受佛教道教的影响?”“就罗马式和哥特式建筑的特征,书画简图。”“分组表演唐吉珂德或莎士比亚的戏剧”“从亚瑟王与圆桌武士、罗兰之歌等作品中,说明中世纪欧洲骑士的生活与精神。”等等。

 

其次,不少习题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如,“就你所知,今日有哪些流行的事物可以代表说明法国是领导世界时尚的?”“20世纪末,威胁人类健康的癌症和爱滋病,我们应该如何去防治?”等。

 

再者,有的习题设计的形式新颖活泼,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试做一则口述历史,内容可包含下列二者之一:1、访问年长的一辈,谈谈早期的婚姻习俗,男性、女性的职业分工或时代变迁的感受。2、访问年长的一辈,谈谈他们早年受教育的过程,私塾或学校教育的内容与经验,并与现状作些比较。”又如,有一道题是这样设计的:“昨天的新闻就是今天的历史,今天的新闻可能就是明天的历史。试选出最近的一件新闻的发展,作成三张卡片(形式如下),表现一个“历史事件”的发展经过。”

 

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编号:_________________

资料来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版时间:_______________

出版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要内容:(可分人、物、时、地、事依次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还有的习题,利用历史歌曲、诗歌名句、历史照片、甚至漫画、口号、海报等设问,充满情趣。

 

(2)“康轩版”国中(初中)社会教科书,由康轩文教公司出版。其习题栏目叫“学习延长线”。它是一种教学或作业的形式。每节1—2个,思考性强,重视学习经验的过程,让学生从活动中学习收集与选择资料、批判分析与思辨。它通常先给出一段或几段材料,包括短文、统计表、图片等,然后提出几个问题或学习要求。如,要求学生“查一查居住或邻近的县市,是否还有古代城楼或城墙遗址?”并提示学生“可以从各县市文化局、图书馆或古迹相关网站找到资料。(如古迹资讯网:http://webca.moi.gov.tw)”。又如,教科书告诉学生,20世纪60、70年代,台湾的经济开始起飞,外销、内销产品琳琅满目,家电产品如声宝、国际、三洋、歌林和大同非常热销。同时书中还配了当时的家电广告照片。要求学生“询问家中祖母或长辈,当年出嫁有什么最时髦的嫁妆?并和妈妈的嫁妆作比较,有什么不同?”[8]可见这些教学活动比较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探索。

 

 

 

(3)龙腾文化公司出版的高中历史教科书,每课作业一般是先摘一大段资料或者写一段引言,然后提出一、两个问题;也有少数不先引资料,径直设问的。无论哪种情况,作业基本上都被设计成认知性的,注重历史思维和方法的训练。

 

习题1:冯道是五代时的著名宰相,尽管朝代更迭,依然身居高位,但他也时常劝皇帝缓刑爱民。后晋时,契丹攻入汴京,耶律德光问他:“天下百姓,如何可救?”他回答:“此时百姓,佛也救不得,唯皇帝救得。”士人百姓就没有遭屠戮。冯道对自己的一生感到自豪,写了一篇“长乐老自叙”。以下是三段资料,请阅读。

《旧五代史》:冯道的作为,很有古人的风范,冯道的度量,更是像大臣的样子。然而他在四个不同朝代做官,还担任六个不同皇帝的宰相,怎样可以说是“忠”呢?       

 

《新五代史》:我读冯道写的长乐老自叙,见到洋洋得意地自述一生经历,真可以说是不知廉耻的人啊!那时候天下国家的情形就可想而知了。                            

《廿二史札记》:冯道的作为,实在是想救济苦难的人民,他做事公正,不是只表面上宽厚而已。他在几个朝代做官,就忠于一朝来说固然是污点,但在那个时代,很多人都这样,并不奇怪。

 

请比较这三种对冯道的评论,指出它们主要的不同之处。再者,你最赞成哪种说法?请写出你的理由。                         

           

习题2:张朋圆著《梁启超与清季革命》:梁启超的一生是多方面,影响也是多方面的。但简单归纳起来,可以说他是个新闻记者,是个教育家,是个思想家,是个文学家,是个史学家,是个艺术鉴赏家。

至于他在思想界的影响,任公的著述,估计不下千数百万言,对近六十年来的中国,无论政治、经济、财政、社会、学术,其深远处,无出其右者。如舍了任公不谈,都将残缺不整。他的一生真是多彩多姿的。              

这段资料中,为什么说梁启超是新闻记者?你可不可以找一、两篇梁启超写的文章来看,他为什么被称为文学家?他为什么又被称为史学家?你可以举一两本梁启超写的史学作品吗?                             

                 

(4)建宏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历史教科书,就习题作业的构思而言,丝毫不比“龙腾版”逊色。该教科书每节均附有“问题与讨论”,列出四、五条左右的思考性习题。关于这些习题,该书在“编辑大意”中言明,“旨在引导学生应用教材所学的概念进行历史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其设计教科书习题的“能力立意”倾向非常明显。这里也列举几例加以说明。

 

习题1:一位生长在北方的鲜卑族青年,自从响应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而南迁洛阳以后,他的人生际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请问:(1)他的日常生活习惯会有哪些改变?(2)他想明媒正娶一位汉族姑娘,会有法令上的阻碍吗?(3)他在公家结构任职,升迁之路却遭遇到制度上的重大阻力。这个阻力是什么?(4)他的同事中,不少人批评孝文帝的汉化政策,认为抛弃鲜卑族固有传统而全面接受汉人文化,是极为不智的忘本行为。如果你是这位鲜卑族青年,你会如何回应?

 

习题2:德国哲学家史宾格勒(Spengler),曾经针对中日两国的文化关系作出“历史解释”,认为中国是自然发光的“日光文明”,而日本则是自然反射的“月光文明”。他的“历史解释”合理吗?请根据教材的相关“历史事实”,加以注释。

习题3:现代都市的机能,都尽量提供居民方便的购物消费、休闲娱乐、文化陶冶等生活环境。以汴京及临安为例,这两个都市提供了类似的机能吗?



[1] 转引自王建军:《中国近代教科书发展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40页。

[2] 臧嵘:《历史教材纵横谈》,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38页。

[3] 指200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1994年版本进行修订而成的本子。

[4] 根据白月桥:《历史教学问题探讨》一书的表格资料重新整理。参见该书第242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5] [俄]扎波罗热茨:《历史学科培养能力与技巧的方式与方法》,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25-126页。

[6] 据扎波罗热茨:《历史学科培养能力与技巧的方式与方法》一书附录的资料,重新归纳而成。

[7] 目前,香港的初中读三年,即中一至中三;高中读两年,即中四、中五;高中之后还有预科,专为考大学而作准备的,即中六、中七。所谓中学会考是高中毕业考试,它决定哪些人可以读预科。预科的毕业考试则相当于内地的高考,名称叫做“高级程度会考”。

[8] 施添福:《国中社会》(1上),(台)康轩文教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32、84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