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资源 >> 正文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
最新热门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36

时间:2009-10-18 17:25:35  来源:刘芃、朱…
 

全球化和区域化是当代世界的发展潮流,也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迄今为止尚没有一致认同的定义。

一般认为,全球化表现为世界各国各个民族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关于全球化的内容,一种观点强调经济全球化,另一种观点认为,全球化是全面的,即有经济的全球化,也有政治、文化的全球化。关于全球化开始的时间,有90年代初、70年代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等几种观点。

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全球化与整体世界概念的意义基本相同,是在生产力的推动下,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表现。以新航路的开辟为标志,从l6世纪正式开始了全球化的过程。20世纪以前,以往分散孤立发展的各个民族逐渐打破了相互隔绝的状态,通过经济的纽带联系在一起,到l9世纪末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0世纪的全球化进程是在整体世界形成基础上进行的。

在20世纪上半期,整体世界虽然已经形成,但全球化仍然属于自发阶段,人们还没有自觉地认识到它的存在及其重要性,基本上没有采取有效地顺应整体世界形成的措施。两次世界大战和三十年代大危机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是违背整体世界发展规律所造成的恶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过二十世纪上半期的震荡,人们开始认识到维护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稳定的重要性,由此诞生了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一系列国际组织,整体世界开始制度化。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全球化得到迅猛发展,世界各国的相互联系和依赖日益紧密。世界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超过了以往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国际贸易增长速度加快,1948~1973年年平均增长率为7.6%。资本流动增加,1973年跨国公司达9471家,l972年资本输出国对外投资总额达3450亿美元。‘为了适应整体世界发展的需要,战后以联合国的建立为开端,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各种类型的国际组织相继成立,起到协调国家之间关系、加强国际交流的作用。70年代初美苏缓和以后,东西方之间开始打破对峙局面,进行交流,’全球化的范围扩大。随着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因美苏的对峙而分裂的世界重又合为一体。中国、前苏联领土内的国家等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实行了市场经济,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扩大提供了重要基础。70年代末新科技革命兴起,网络信息技术为世界各国的密切联系提供技术手段。

在这些因素的促进下,90年代以来,全球化的趋势大大加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经济全球化。90年代国际商品贸易的增长率超过了世界经济增长率,至1997年为7.3%。l996年,全球有跨国公司7276家,雇佣员工7000多万人,占世界生产的40%。国际组织进一步增多。l994年,取代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而成立了世界贸易组织,从制度上为全球市场的竞争与公平提供了一定的保证。l976年,美、英、法等国为了适应全球化的发展,协调经济政策,正式召开了七国首脑会议,此后每年定期召开;世界各国相互交流日益频繁。经济往来的密切、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工具的发达,网络技术的运用,为世界各国人员与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形成。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重大问题,如资源问题、环境问题、战争与和平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威胁到整个人类生存和发展。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协商。

概括全球化的历史,可以认为,20世纪全球化的发展是全方位的,经济是全球化最根本的动力,市场的力量不承认任何界限,同时它带动了其他领域的全球化:经济的全球化表现为资本、商品、技术、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日益频繁,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家增多;政治的全球化表现为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和准则得到普遍认同,国际政治中呈现出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趋势,随着殖民体系的崩溃,民族自决权由理论变为现实,民族国家成为国际关系中的相互平等的主体,少数大国主宰世界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文化的全球化表现为不同文化越出民族的范围接触交流,相互吸收融合。资源、环境、战争与和平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也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协商解决。全球化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是历史发展必然趋势。学术界普遍认为,全球化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影响,对于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显然,由于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居于世界前列,无论经济、政治、文化哪个方面都处于强势地位,因此在全球化中居于主导地位,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交往中往往处于不利的地位。在全球化过程中,也可以经常听到反全球化的声音。其实,这种声音主要是反对全球化过程中的不平等,但是,全球范围内的联系与交流也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最明显的是,跨国公司即能够带动所在落后国家的经济发展,或者促进技术的转移,但是也对所在国相同企业构成冲击,甚至损害所在国的经济主权。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趋利避害,迎接挑战,加入到全球化的大趋势中去。

同时,全球化打破了民族和国家的界线,与传统价值观念和民族文化发生冲突。如何在全球化过程中保持多元化也是必须关注的问题。

区域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新现象,表现为一定区域内的国家之间相互合作加强的趋势,往往以经济合作为主,采取建立区域性组织的方式。在全球化加速的同时,区域化也在迅猛发展。区域化是世界相互联系越来越密切的反映,在全球化的前提下区域内的地区与国家才有可能建立合作分工关系,同时它又是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产物,参加区域化的国家希望通过区域内合作加强国际竞争能力。

区域化和全球化并存,共同发展与演进,90年代以来发展迅速。据统计,从1948~1994年全世界先后出现过109个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其中2/3是90t年代的产物。目前至少已经有146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以上各种形式的区域性经济集团。在集团化方面,迄今出现的经济集团有:7国集团、77国集团、24国集团等。

区域性合作有多种形式,在经济合作方面,大多数采用的贸易自由化。在众多区域性组织中,欧洲联盟是最有代表性的区域性组织。

在近代史上,欧洲多次发生战乱,两次世界大战也以欧洲为主要战场,所以欧洲很早就有建立欧洲联邦的呼声。同时,西欧国家地理位置相邻、发展水平相近,又拥有宗教信仰等相同的文化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普遍实力大减,单凭一个国家的力量难以恢复昔日的辉煌,面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与之抗衡,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西欧走上了区域合作的道路。

西欧的联合首先以法德这两个历史上的宿敌为首,包括比利时、荷兰等共6个国家,从煤钢联营开始的。1952年,煤钢联营共同体成立,煤炭和钢铁生产的联盟即可以充分有效地利用各国的资源,也可以对各国的军备动向加以监督。

1958年,西欧6国又成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1965年,三个共同体和并,统称欧洲共同体。

1973年,欧共体扩大。一直鼓吹英美特殊关系、游离于欧共体之外的英国看到欧共体的成就,放弃传统外交政策,加入欧共体。

90年代以来,欧洲一体化进展迅速。1995年,欧洲共同体改称欧洲联盟,简称“欧盟”。

欧洲共同体建立以后,成员不断增加,由最初的6国扩大到l5 国。经济合作范围不断扩大,先后形成了统一的关税同盟,实行了共同的农业政策,建立了.商品、资本和劳动力自由流动的统一大市场。1999年,欧盟发行统一的货币,向一体化迈进了一大步。在政治上,欧盟建立了欧洲议会。在外交上,欧盟主张以一个声音发言,在重大国际问题上采取共同立场和共同行动。人们的观念也发生变化,在民族国家之外,形成了对区域共同体的认同意识。显然,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各国的主权一部分让渡给了欧盟。通过联合,欧盟已经成为世界上一支重要的力量。

除欧盟外,世界上其他地区也先后建立了不同层次上的区域合作组织,以便充分利用国际分工,发挥合作的优势,加强竞争能力。

亚太地区是战后最富于经济活力的地区,发达国家美国和日本、新兴工业化国家韩国和新加坡等国、崛起中的中国都集中在这一地区,日本在这一地区起着重要作用。面对欧洲一体化的迅猛发展,l989年,亚太地区国家建立了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组织,简称APEC。1991年,中国、中国台北和香港也加入了这个组织。该组织每年召开成员国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讨论和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以及经济技术合作。

 

 

 


20世纪上半期相继发生过两次世界大战,和平的时间非常短暂,以至有人把两次世界大战合称为“30年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争与和平问题呈现出不同的局面。

首先,战后以来至今为止没有再发生世界大战。以往的两次世界大战是由资本主义国家中的世界性大国发动的,当代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中进行战争的因素减少。由于非殖民化政策的推行,原宗主国逐渐放弃了殖民地,已经不存在如两次世界大战那样为重新瓜分殖民地进行战争的可能性。发达国家为了取得市场和原料产地,不再采取以往占领排他性的殖民地的方式,而是更多地用经济的方式,特别是科技的创新进行竞争。

发达国家经济体制相同,发展水平相近,经济关系密切,特别是在战后全球化的推动下,资本、技术、生产、销售等方面联系更加紧密,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因此,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各种矛盾,也出现了发展不平衡,实力地位变化,但是协调大于矛盾,一直维持着盟友的关系。

此外,战后国际格局已不同与战前,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不复存在,在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之外,还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矛盾、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即所谓东西问题和南北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资本主义和发达国家的根本利益,因此发达国家需要相互协调共同解决这些问题,内部矛盾的重要性相对下降。

相比之下,最有可能发动世界大战的只有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美苏两国都有称霸世界的企图,也有进行世界大战的实力,特别是军事实力,美苏争霸蕴藏着爆发世界大战的危险。但是,人们对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记忆犹新,国际上反战和平呼声强烈,美苏不能贸然发动世界性战争。同时,美苏军事实力接近,特别是双方都拥有大量的核武器,具备了第二次打击、第三次打击以至多次毁灭全人类的力量。一旦美苏开战,核战争对美苏本身和整个世界都是毁灭性的。美苏两国首脑也承认,核战争不可能有胜利者。武器是为战争服务的,为进行战争而研制开发的,武器的发展反过来又制约着战争。

因此,战后美苏两国有时剑拔弩张,出现过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但都避免直接迎头碰撞,没有使危机导致战争。双方军事上的较量往往表现为代理人战争的方式,分别支持不同国家或者同一国家内部不同派别进行战争。

还应该看到,世界大战没有发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世界格局的改变和和平运动的高涨。新兴独立国家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路线对超级大国是一个牵制,同时,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人们对战争深恶痛绝,从战后开始,和平主义运动持续不断,至今已经成为超越党派、社会阶层,拥有广泛社会基础的国际性运动。

尽管战后没有发生世界大战,但是局部战争不断,造成的物质损失和人员伤亡超过了世界大战,成为世界和平的直接威胁。

马克思经典作家把战争分为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具体包括被压迫民族的反侵略战争和殖民国家的殖民战争、无产阶级革命战争和统治阶级镇压革命的反动战争、社会主义国家自卫战争和国际资产阶级扼杀社会主义国家的战争、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的战争等类型。由于国际政治的变迁,当代战争的类型远远超出了经典作家的分类,出现了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战争。

在当代局部战争中,没有发达国家之间的战争。西方国家与亚非拉国家之间发生过战争,但为数不多,主要有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马尔维纳斯战争、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

大多数的局部战争发生在发展中国家之间,例如中东战争、印巴战争、两伊战争。

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有越南侵柬战争、中苏边境冲突。

应该指出,发展中国家之间战争这种类型的战争的发生与西方国家和超级大国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主要表现为:第一,发展中国家历史上长期属于西方国家的殖民地或势力范围,独立时遗留下来边界问题、民族问题、.宗教问题没有解决,有些是原宗主国有意制造的,以便分而治之,这就使得一些新兴独立国家与邻国存在着各种难以解决的纠纷。第二,美苏争夺,利用发展中国家的矛盾,分别支持一方,提供援助,造成矛盾的加剧。

发展中国家之间发生战争的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是民族主义。

 

 

迄今为止,学术界尚没有就民族主义的定义取得一致的意见,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分别从各自角度提出看法,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民族是一个共同体;民族主义是对民族共同体的一种认同和忠诚的感情;要求建立民族国家;渴望民族富强;具有一定的排他性。
从内部来看,民族主义是现代化的产物,是伴随着近代民族的形成作为整合民族的意识形态而出现的。9J'l"部来看,民族主义是全球化的产物,是伴随着民族之间冲突增多作为防卫自己的思想而出现的。

20世纪的民族主义有多种表现,对历史发展影响巨大。法西斯主义对外侵略的思想支柱就是极端民族主义,而苏联走上霸权主义道路的背后也有民族利己主义在起作用。

就亚非拉民族主义而言,20世纪出现过3次高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独立运动高涨,出现了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土耳其凯末尔革命、埃及独立运动等民族独立斗争,欧洲建立了波兰、芬兰、南斯拉夫等民族独立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广泛开展民族民主运动,彻底摧毁了数百年的殖民体系。冷战结束后,两极格局崩溃,在冷战时期掩盖着的民族矛盾突然爆发,东欧、中亚等地区接连发生流血冲突和局部战争。同时,全球化的迅猛发展构成了对发展中国家传统的冲击,引起民族主义强烈反弹。

对于亚非拉国家和民族来说,民族主义具有明显的两重性,是一个双刃剑。在反对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在进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民族主义作为动员群众的思想武器,有着积极的意义。

但是,单纯以民族主义作为指导,处理一切纠纷,使民族主义恶性膨
胀,就会导致民族冲突。涉及到战争问题。消极的民族主义有以下几种表现:

民族利益至上主义。在国际社会中,民族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发生矛盾,出现民族利益的冲突。在解决矛盾时,一些发展中国家诉诸民族主义,过分夸大民族利益,不是协商妥协让步,而是动用武力。

民族扩张主义。发展中国家发展不平衡,一些国家拥有领土、资源、发展水平、军事力量等方面的优势,地区霸权主义膨胀,对外进行扩张。伊拉克人侵科威特就是一个典型事例。

民族分离主义。民族国家建立之初,曾经出现过由单一民族建立民族国家的看法。但是在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民族国家都是多民族国家,民族自决权原则并不意味着所有民族都必须建立'单一民族国家。一些多民族国家中,部分少数民族以民族自决权为理由,要求分离独立,以至使用武力,引起动荡。

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武器装备也相对落后,决定了战争的有限性但容易持续时间长,因而消耗大,死伤人数多。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拥有了核武器附隋况下,增加了局部战争演变为核战争的危险。
局部战争造成巨大的人员物质损失,交战国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投入到军备上,严重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为了消弥战乱,联合国采取了维持和平的行动,起到了一定积极的作用,但是要真正实现人类和平的愿望,仍然任重道远。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