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资源 >> 正文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
最新热门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13

时间:2009-10-18 17:25:40  来源:刘芃、朱…
 

 1901年《辛丑条约》订立后,帝国主义列强加强了对中国的政治控制和经济掠夺,清政府则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的民族危机更加严重。在这种形势下,一场反清民主革命开始酝酿。l911 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政府和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一)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在此之前的几年间,反清民主革命已经开始酝酿,为全国性资产阶级政党的建立准备了各种必要条件。

    中国同盟会的领袖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孙中山(1866~1925),名文,字逸仙,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人,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878年,l2岁的孙中山离开祖国,远航檀香山,投奔在那里经商的哥哥孙眉。这次远行,他“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从此走向了一个新的生活境界。在孙眉的资助下,孙中山先后在檀香山、广州和香港上学,接受新的西式教育。孙中山自幼受到太平天国革命的影响,心中埋下了反清的种子。中法战争后,他对清政府的腐朽卖国愈加痛恨,与一些进步青年和具有反清倾向的会党结交来往,思想日趋激进。l894年冬,孙中山在檀香山联合20多名华侨人士,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他草拟的《兴中会章程》指出,中国“以四百兆苍生之众,数万里土地之饶”,本来可以“发奋为雄,无敌于天下”,然而由于清统治的腐朽,却一蹶不振,面临被列强“蚕食鲸吞”、“瓜分豆剖”的危险。他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号召人们行动起来,振兴中华民族。在入会誓词中,孙中山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主张,决心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l895年春,孙中山又在香港联合其他爱国人士,成立了兴中会总部。兴中会总部成立后,积极联络香港、广州一带的会党力量和反清人士,策划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然而,起义未及发动而因事机泄露失败,孙中山逃亡日本。不久后,孙中山又前往美、英等国考察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情况,在华侨中宣传革命,发展组织。l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后,孙中山决定乘机再次发动武装起义。在他的布置之下,兴中会于是年lO月发动了惠州起义。孙中山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革命生涯,使得他享誉国内外,成为人们公认的反清革命领袖。

    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变动和革命形势发展为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提供了社会基础、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1901年后清政府推行“新政”,废科举、兴学堂、派遣留学生,一个新的知识分子层由此而诞生。与旧的封建士大夫相比,这个新知识分子层在价值取向和知识结构方面均有很大不同。他们不是要走科举仕途之路,而是要以社会为舞台施展自己的才干;他们在学堂中学习的知识,主要不是封建的旧学,而是西方的自然科学和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在当时民族危难加深的形势下,他们中的许多人倾向于革命救国,成为中国同盟会的社会基础。

    1903年前后,国内知识界和海外留学生掀起了创办革命报刊,翻译出版革命书籍的热潮。在短短两三年内,有近20种政治性刊物创刊发行;一批宣传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和资产阶级革命史的著作也先后翻译出版。这样,民主革命思想就迅速广泛地传播开来。章炳麟、邹容和陈天华是当时影响最大的民主革命思想家和宣传家。l903年,章炳麟发表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发表了脍炙人口的《革命军》,陈天华发表了《猛回头》和《警世钟》,在各阶层人民中广泛流传。这些作品以满腔的激情抨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揭露清政府已经成为了“洋人的朝廷”,批判康有为等人的保皇主张,号召人们起来进行反清的民主革命。民主革命思潮的传播就为同盟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随着民主革命思想的的广泛传播,一些以新知识分子为主体的革命团体纷纷建立,其中影响较大的是由黄兴等湖南知识分子领导创立的华兴会、由湖北革命知识分子创立科学补习所和由蔡元培、陶成章等江浙知识分子创立的光复会。这三个革命团体成立后,都曾策动过反清的武装起义。除上述三个影响较大的革命团体外,其他一些革命小团体,如上海的福建学生会、安徽的岳王会.江西的自强会、贵州的科学会等,也在各地相继建立。各地革命团体的成立为同盟会的诞生准备了组织基础。

    随着20世纪初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建立统一革命政党的任务被提上了议事日程。1905年夏,在孙中山的倡导下,留学日本的各省革命志士70余人齐集东京,决定建立全国统一的革命组织,定名为中国同盟会。会议还决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同盟会的入会誓词和革命宗旨。8月20 E1,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正式成立。会议正式通过了同盟会章程。章程规定设总部于东京,按“三权分立”原则,在总理之下设执行。评议、司法三部;在国内外分设九个支部,其中国内东、西、南、北、中五个支部之下按省区设立分会。大会推举孙中山为总理,黄兴:勾执行部庶务科总干事(相当于协理),并先后推定了国内各省区的主盟人。

    中国同盟会是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诞生,使得当时的反清革命有了一个核心。同盟会成立后,组织发展迅速,聚集了大批的革命者,其中大多数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二)同盟会的三民主义纲领

    1905年11月,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创刊,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誓词和宗旨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这是一个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民族主义的基本内容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推翻以满洲贵族为首的清朝政府,建立独立统一的民族国家。同盟会革命党人认为,清政府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腐朽卖国,必须推倒。民族主义也隐寓着反抗外来侵略的意愿,它强调推翻清统治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任何人不得再引外敌人室,否则“天下共击之”!孙中山等革命家还明确表示反对片面“排满”。他们指出,民族革命决不是“要尽灭满洲民族”,“排满洲者,排其皇室也,排其官吏也”,革命过程中,只要“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

    民权主义的基本内容是“建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孙中山强调,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已经十分腐朽,当时“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他说,反清革命“从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来分作两次去做”。所以,推倒清政府后要彻底结束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同盟会发布的《军政府宣言》勾画了一幅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蓝图,规定国民享有参政权,大总统和议会由国民选举产生,议会制订宪法,人人共守。   

    民生主义的基本内容是“平均地权”,即核定天下地价,将革命后由于社会改良进步而实现的土地增价,收归国有,并在此基础上实行土地单一税。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社会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社会革命其将不远”。中国应该防患于未然,使“文明之福祉,国民平等以享之”。他相信,通过平均地权,可以做到“家给人足,四海之内无一夫不获其所”。孙中山的主观愿望是要在中国防止资本主义的社会弊病,但实际上,由于实行这种“平均地权”有助于消灭封建式剥削,恰恰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同盟会的三民主义纲领,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纲领。它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在动员和组织群众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建立共和国的斗争中,起到了巨大作用。但是,这个纲领又具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它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El号,反对封建主义也不彻底,尤其是没有着眼于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三)辛亥革命爆发的社会背景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当时各种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

    首先,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主革命派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清斗争。l901年后,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开始形成。他们传播民主革命思想,组织革命小团体,并于1905年建立了中国同盟会。同盟会建立后,一方面宣传它的三民主义纲领,同保皇派进行大辩论;另一方面不断发动武装起义,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其次,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利益的立宪派开展了立宪运动。1905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代表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政治代表的立宪派活跃起来。他们发起请愿运动,要求尽快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然而,清政府却假借“预备立宪”搞皇族集权,立宪派大失所望,同清政府分道扬镳,这严重削弱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
    第三,以农民为主的下层劳动人民开展了广泛的自发斗争。l901 年后,清政府为了偿付“庚子赔款”和办理学堂、警察等“新政”,大肆加捐加税。此外再加上土地兼并、自然灾害,致使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急剧恶化,抗捐抗税、会党起义、抢米风潮等“民变”此起彼伏,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群众基础。

    第四,清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严重分裂。在11901年后推行的“新政”中清末编练新军,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集团形成,成为当时清政府中最具军事和政治实力的势力。1908年西太后和光绪皇帝死后,摄政王载沣加紧推行皇族集权,罢黜袁世凯。这种内部分裂削弱了清政府的统治。

    上述各种因素会合在一起,就导致了辛亥革命的最终发生。

    (四)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

    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它的巨大历史功绩在于:

    第一,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推翻实行民旗压迫和民族歧视的清统治,是同盟会在三民主义纲领规定的首要任务,辛亥革命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当时,清政府对外卖国,对内专制,已经彻底成为中国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绊脚石。辛亥革命将清政府推翻,是中国人民在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中所取得的一个重大进展。

    第二,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体制。中国自秦以来实行的君主专制制度,是当时整个封建制度的骨架和象征。对于中国的封建制度来说,专制君主是它的头,而官僚体系、封建地主等是它的身。君主专制的覆灭,使得中国的封建制度变得残缺不全,并且失去了正统地位。此后,旧势力要继续实行官僚军阀专制,也只能在“民主共和”的幌子下进行。这就为中国人民高举民主主义旗帜,彻底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打开了一个缺口。

    第三,使得民主主义观念深入人心。尽管人们批评民国初年的政治制度只是一种“假共和”,然而经过辛亥革命,民主的价值观却取得了正统地位。而这一点恰是中华民族跟上世界潮流,实现政治制度现代化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人民享有选举权、参政权和居住、言论、出版、集会、信教等自由。从此,民主主义观念在中国深入人心,民主共和政体在中国不可动摇。民国初年,袁世凯、张勋等实力很强的军阀试图复辟帝制,都以身败名裂而告终。

    辛亥革命的失败之处,表现在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主革命派没有能够保持住政权。l912年4月,南京临时政府北迁,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的职务,政权被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集团窃夺。民国初年,袁世凯政权以北洋军阀为统治基础,是旧势力的代表。在它的统治下,中国在政治制度方面仍是专制主义,只不过从君主专制变成了军阀专制、官僚专制。“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换得假共和”,同盟会纲领中的民权主义没有得到完整全面的实行。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并没有结束,中国仍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民国初年,政局变动频繁,先后发生“二次革命”、洪宪帝制和护国运动、府院之争、张勋复辟和护法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而隐藏于这些政治斗争背后的深层历史动向,乃是各种社会政治势力的消长兴衰,它反映了20世纪初叶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

    (一)保卫民主共和制度的斗争

    辛亥革命后,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集团建立了新的专制统治,肆意破坏民主共和制度。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派和其他进步政治社会力量,则与之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1912年8月,宋教仁经孙中山同意后,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自己担任代理理事长。在1912年底至1913年初进行的国会大选中,国民党在参众两院均取得了相对多数席位,宋教仁准备以国民党党魁的身份出面组阁,试图以此来限制袁世凯的独裁。在这种情况下,袁世凯指使凶手将宋教仁刺杀。“宋案”发生后,袁世凯立即着手准备以武力镇压国民党的反抗。他不经国会审议,非法与五国银行团订立“善后大借款”合同,筹措内战战费;同时,任命陆军总长段祺瑞为国务总理,组成“战时内阁”,派北洋军南下。在一切准备就绪后,他下令罢免国民党方面的江西都督李烈钧、安徽都督柏文蔚、广东都督胡汉民,挑起了内战。7月,李烈钧在江西湖口、黄兴和程德全在江苏起兵讨袁,上海、安徽、广东、福建、重庆等省区也先后宣布独立。这就是国民党的“二次革命”。在北洋军的进攻下,“二次革命”很快失败,孙中山、黄兴等人再次流亡海外。

    袁世凯通过镇压“二次革命”扫除了国民党在南方的军事实力后,即开始了复辟帝制的活动。l913年10月,它迫使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不久,下令解散国民党,解散国会。l914年5月,袁世凯宣布废除《临时约法》,颁行了由御用机构起草的《中华民国约法》,将内阁制改为总统制,以便进一步加强其独裁权力。接着,他又通过修改《大总统选举法》,成为事实上的终身总统。1915年底,袁世凯复辟帝制,做上了“中华帝国皇帝”。

    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的倒行逆施,遭到了各种进步社会力量的反对。l912~1914年,爆发了白朗领导的农民起义,起义军纵横河南、湖北、安徽、陕西、甘肃等5个省份,沉重打击了袁世凯政府的统治。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建中华革命党,其《党章》规定“以实行民权、民生两主义为宗旨”,“以扫除专制政治、建设完全民国为目的”。中华革命党成立后,在国内进行了一系列武装斗争。与此同时,国民党中的温和派组织了“欧事研究会”。中华革命党和欧事研究会都参加了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以清末立宪派为主导的进步党人也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1915年帝制复辟浮出水面时,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明确表达了这种立场。他们运动进步军人蔡锷起兵反袁。l915年年底,蔡锷等人在云南通电反对帝制宣布独立,组织护国军出师川、黔、两广,各省纷纷独立。次年3 月,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不久死去。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冯国璋任副总统,段祺瑞任国务总理。不久,围绕中国是否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问题,黎元洪与段祺瑞之间发生了“府院之争”。封建军阀张勋借“调停”之机,导演了清室复辞的丑剧。清室复辟遭到全国各界人民的反对,很快失败。此后,担任国务总理的段祺瑞控制着中央政局。他坚持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召集国会,对西南军阀实行“武力统一”政策。为了维护民主共和制度,孙中山于1917年树起了“护法”的旗帜。他率领部分国会议员南下广州,召开非常国会,西南军阀唐继尧.陆荣廷为了抵抗段祺瑞的“武力统一”政策,也参加了护法。l917年9月,以孙中山为大元帅的护法军政府成立,出兵北伐,开始了护法战争。由于唐继尧、陆荣廷篡夺护法军政府的实际权力,排斥孙中山,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

    (二)各种社会政治势力的兴衰

    民国初年,在“二次革命”、洪宪帝制、护国运动、府院之争、张勋复辟和护法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频繁发生的背后,隐藏着某种深层的历史动向,这就是清朝遗旧、北洋军阀、南方军阀官僚、国民党、进步党等几种社会政治势力的消长兴衰。

    辛亥革命爆发后,清王朝土崩瓦解,l912年2月清室宣告退位。然而,君主专制制度曾在中国延续2000多年,清王朝的统治曾延续260多年,其政治影响不可能在一夜之间消失,清室残余势力在民国初年仍有相当力量。当时,一些满蒙贵族逃到青岛、大连等地,仍从属复辟活动,被称为“宗社党”。宗社党在内蒙和西北地区,都有一定势力。此外,一些清朝的遗老遗少(如康有为、劳乃宣)和封建军阀张勋等,也仍然忠于清室。1917年7月,这些清朝遗旧势力以张勋为中心,趁“府院之争”所造成的政治动荡之机演出了一场清室复辟的闹剧。张勋复辟失败后直至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期间,清室遗旧势力基本上退出当时的政治舞台。

    辛亥革命爆发后,南方l4个省和全国最大的城市上海宣布独立,并成立了自己的政权——南京临时政府,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1912年4月南京临时政府北迁,中国在表面上恢复了政治统一,但实际上却陷入了更深的分裂。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集团在辛亥革命后窃取了中央政权,它以清末的北洋六镇为基础,而张作霖、阎锡山、陈树藩等乘辛亥革命和民初政治动荡之机崛起的北方军阀也依附于它。袁世凯凭借北洋军阀的实力镇压“二次革命”后,于l916年复辟帝制,其权势达到极盛。以北洋六镇为基础的北洋军阀内部本来就存在不同派系,它窃取中央政权后,特别是通过镇压“二次革命”取得南方各省地盘后,内部矛盾和权力斗争日趋尖锐,终于在袁世凯死后公开分裂为以冯国璋为首的直系和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此外张作霖在这一时期也将自己的势力从奉天(辽宁)扩张到吉林和黑龙江,形成了奉系军阀。直、皖两系军阀在1917年开始的护法战争中就已经开始发生公开冲突,后来奉系军阀也入关逐鹿。这三个军阀派系先后控制北京政权达l2年,并相互进行了l920年的直皖战争、1922年和l924年的两次直奉战争。皖系军阀在直皖战争中覆灭,直系军阀在国民革命军北伐中被消灭,奉系军阀在北伐军压力下退回关外。l928年张学良在东北“易帜”,归附国民政府。至此,辛亥革命后统治中国十七年北洋军阀势力覆灭。

    辛亥革命中,南方一些省份的军政大员和地方势力乘机崛起,形成了一些地方军阀,寄生于南方革命阵营。在南京临时政府北迁后,这些军阀虽然表面上服从以袁世凯为大总统的北洋军阀政权,但都保有自己的军队和地盘,实际上处于割据状态。l913年,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北洋军进入南方各省,除滇、贵等西南省份外的其他各省军阀,均被袁世凯剪除。l915年,滇、贵等省凭借自己的军事实力发起护国战争,粉碎了袁世凯的帝制复辟,唐继尧、陆荣廷等西南军阀因此坐大。张勋复辟失败后段祺瑞控制北京政权,对西南军阀实行“武力统一”政策,后者乃被迫同孙中山合作,发动护法战争。在护法战争中,西南军阀排斥孙中山,并互相争斗,有的覆灭,有的后来归附于广东国民政府,有的则继续割据混战。

    在清末,以同盟会为代表的民主革命派和成立各种团体的立宪派是中国政坛上的两个主要派别。辛亥革命爆发后,各种政治力量不断分化和重组,同盟会演化成为国民党。此时的国民党虽然在政治上还保存有同盟会的底色,但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蜕化成为了~个人员庞杂的官僚政客集团。  “二次革命”失败后,国民党被袁世凯政府指为“乱党”,其在国会中的议员也被驱逐。l914年。孙中山在日本成立了中华革命党,继续从事反袁斗争。1916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旧国会恢复,国民党议员形成了所谓“商榷系”,在“府院之争”中站在总统黎元洪一边,反对总理段祺瑞。l917年张勋复辟失败后,段祺瑞拒绝恢复旧国会,部分国民党议员跟随孙中山南下广州护法。

    辛亥革命后,清末的立宪派和拥护共和的清政府旧官僚经不断分化重组,形成了进步党。进步党最初同袁世凯合作,但在“二次革命”被镇压后也遭到袁世凯的排斥。l916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后旧国会恢复,进步党议员形成了所谓“研究系”,在“府院之争”中倾向于总理段祺瑞。l917年张勋复辟失败后,段祺瑞拒绝恢复旧国会,研究系无处栖身,从中国政治舞台上消失。

    就在上述各种社会政治力量相互角逐的时候,一种新的政治力量在民国初年勃然兴起。当时,由于辛亥革命后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守旧势力掀起尊孔复辟逆流。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一些激进知识分子于是发起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前期高揭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推崇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l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两年后中国爆发五四爱国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迅速增强。陈独秀、李大钊等人转向社会主义,追随他们的是一批在五四运动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知识分子。这些人信奉马克思主义,主张对外反对西方列强,对内反对封建军阀。他们吸取俄国布尔什维主义的活动方式,秘密组织政党、从事工农运动。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