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资源 >> 正文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
最新热门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17

时间:2009-10-18 17:25:39  来源:刘芃、朱…
 

现行高中历史教科书有多处涉及陈独秀。一是陈独秀与新文化运动;二是陈独秀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三是陈独秀与国民革命。新文化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国民革命都是影响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重大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发展都与陈独秀有关,足见陈独秀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左”的思想的影响,学术界对陈独秀的评价有失公允。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思想的解放和史料的挖掘,学术界关于陈独秀的评价渐趋客观。但在以下两个问题上,仍存在较大的意见分歧:一是陈独秀与国民革命失败的责任问题;二是陈独秀的错误性质问题。以下就这两个问题,谈谈我们的看法。

 

(一) 关于国民革命的失败与陈独秀的责任问题

关于国民革命的失败,从1927年八七会议开始,就认为有两大原因:在客观方面,是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和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在主观方面,是共产党处于幼年时期缺乏革命经验,加之陈独秀的右倾错误。而对共产国际的责任则讳莫如深。近年来,随着共产国际和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的公布,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在国民革命失败问题上,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有难以推卸的责任。关于这一点,有几部近年出版的著作值得一提。一是《胡绳论“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二是1999 年在北京召开的“陈独秀与共产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香港新苗出版社出版);三是2002年新版《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

胡绳认为,陈独秀在国民革命时期的右倾错误主要来自共产国际和联共中央,人们把国民革命失败的责任都归到陈独秀身上确实有些冤枉。
   
《陈独秀与共产国际》一书收有唐宝林写的《联共档案揭开中国大革命真相——为制造“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而掩盖或伪造的种种事件》的长篇论文。这篇论文一共有21个小题目:(1)大革命是由中共中央领导的吗?意思是大革命并不是中共中央领导的,实际是联共中央政治局领导的。从1923年到l927年,联共中央政治局为讨论中国革命问题共召开过l22次会议,做出了738个决定(共产国际执委会的决议、指示还不包括在内),要中共中央执行;(2)谁把中共变成国民党的尾巴?意思不是陈独秀,而是联共中央;(3)陈独秀反对中共加入国民党,原则上没有错。他是为了捍卫共产党的纯洁性和独立性;(4)过去完全掩盖的一场斗争。即在国共合作初期,为了保持共产党的独立性,陈独秀和孙中山、鲍罗廷进行过坚决的斗争;(5)谁令共产党放弃革命的领导权?不是陈独秀,而是共产国际执委会1925年9月28日给中共中央的指示;(6)国民党二大选举上的曲折斗争。陈独秀本来想加强共产党的力量,但受到鲍罗廷的压制;(7)故意掩盖中共中央的反击计划。即“三二0事件”发生后,陈独秀主持中共中央会议制定了三点反击蒋介石的计划:①尽力团结国民党左派,以便对抗蒋介石,并孤立他;②在物质上和人力上加强国民革命军二、六两军及其他左派队伍,以便必要时打击蒋介石;③尽可能扩充叶挺的部队、省港罢工委员会指挥下的纠察队和各地农民武装,使其成为革命的基本队伍。并决定派彭述之等人到广州加以贯彻。但是,鲍罗廷却主张向蒋介石妥协;(8)谁拯救了蒋介石?不是陈独秀,而是苏联军事顾问团团长布勃诺夫、鲍罗廷;(9)谁是真正的“机会主义二次革命论”?不是陈独秀,而是莫斯科;(10)远东局惊讶陈独秀比他们高明;(11)“退出国民党”不是不可取的政策;(12)陈独秀反对北伐的理由比莫斯科的更深刻。意思是陈独秀反对北伐是执行莫斯科的指示,但理由比莫斯科更深刻;(13)第一次上海工人武装起义是谁主张把领导权送给资产阶级?不是陈独秀,而是共产国际远东局;(14)谁一次次放弃倒蒋机会?不是陈独秀,而是莫斯科;(15)谁对执行共产国际执委七大决议消极怠工?(16)陈独秀“反对农民运动过火”没有错;(17)脱离实际的紧急指示;(18) 谁反对中共掌握武装?也是莫斯科,主要是怕吓跑国民党;(19)不设防的陈独秀落入圈套;(20)斯大林比“蠢货”罗易还要蠢;(21) 斯大林不只把陈独秀当做替罪羊,与中国革命有关的164名联共、共产国际工作人员被处决,目的就是为了掩盖真相。这篇文章,可以说是为陈独秀全面翻案的文章。

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著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根据近几年公布的共产国际和联共(布)档案材料,认为共产国际、联共中央以及驻华代表对于中国革命,既有正确的一面,也有指导不正确的一面。这指导不正确的一面,与陈独秀所犯的右倾错误有密切的关系。如被看作陈独秀犯严重右倾错误标志的国民党二大、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等问题上的让步,对蒋介石、汪精卫的依赖,以及不重视党直接掌握武装的思想,都受共产国际的重大影响。该书并不是把国民革命失败的责任一股脑儿推到共产国际身上。在分析上述问题时,一方面指出了共产国际的责任,同时也指出了陈独秀自身的问题。因为外因总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

应该说,以上论著所述观点,唐宝林的论著虽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事实,但轻视了对陈独秀自身原因的探究。《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作为集体研究的成果,对国民革命失败原因的分析,对共产国际与陈独秀错误关系的分析是较为全面客观的。

导致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除了敌强我弱、国民党右派叛变等客观因素外,就其革命阵营的主观因素来说,一是与中国共产党不成熟有关;二是与共产国际、联共中央以及驻华代表的错误指导有关;三是与陈独秀的错误领导有关。把国民革命失败的责任推给陈独秀是欠公允的;同样,把国民革命失败的责任全推给共产国际也是欠客观的。

 

 

 

(二)关于陈独秀的错误性质问题


在国民革命时期,陈独秀犯了严重的错误,这是勿庸置疑的。但陈独秀的错误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还是“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呢?在一般的史书中,包括现行的高中历史教科书都认定陈独秀的错误是“右倾投降主义”。这一论断,实际上是值得讨论的。

事实上,在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文献中,批评陈独秀在国民革命时期所犯的错误,都是认定为“机会主义”和“右倾机会主义”。如1927年召开的中共八七会议通过的《告全党同志书》,就认为“我们党的指挥犯了极大的机会主义错误”。1928年召开的中共六大在《政治决议案》中讲到大革命失败原因时,也认为“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当时无产阶级的先锋——共产党指导机关的机会主义政策”。1936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仍把陈独秀所犯的错误说成“右倾机会主义”。

把陈独秀的错误定性为“投降主义”和“右倾投降主义”是从抗日战争时期开始的。1937年11月12日,毛泽东在延安召开的中国共产党活动分子会议上,开始把陈独秀的错误认定为“投降主义”。他说:“1927年陈独秀的投降主义,引导了那时的革命归于失败”。此后,无论是政治领域,还是学术领域,都因袭了这一说法。

应该说,鉴于抗战特定的环境,为了教育全党在新的国共合作形势下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接受大革命失败的教训,把陈独秀的问题说严重一些,是可以理解的。但政治需要不等于学术研究。当特殊的政治需要不存在之后,就应还其本来面目。事实上,陈独秀自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始,直到去世,他坐过北洋军阀的监狱,也蹲过国民党的大牢,在实践中不存在向敌人投降的问题,在理论上也只是妥协退让,从未有过公开宣扬向蒋介石缴械投降的论调。因此,很难给陈独秀戴上“投降主义”的帽子。

 

正是有鉴于此,新近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卸掉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帽子,把陈独秀在国民革命时期所犯的错误,认定为“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这是比较合适的。

 

关于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外交政策,是近年来讨论较多的又一问题。从总体上说,把南京国民政府实行的外交政策概括成亲帝反苏——亲帝国主义,反苏联,学术界对此没有多大异议。但对南京政府初期所发生的几件主要外交事件的评价,意见却不一致。尤其是对南京政府初期开展的改订新约运动的评价。

对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初期实行的改订新约运动,学术界一直持否定态度。但近年对之采取了较为实事求是的态度,认为这一运动“恢复了中国一些长期丧失的主权,减少了一些帝国主义在中国长期享有的特权,否认了领事裁判权的合法性,增加了国家关税的收入,在客观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利益,是历史的进步,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但同时又指出,这种“进步”和“积极意义”是很不彻底的,有限度的,“与中国人民关于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取消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的要求,还相差很远”。

究竟该如何评价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举措?我们的认识是:

要求废除外国列强与清政府签定的不平等条约,一直是中国人民为此奋斗的目标。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在会上提出的七项要求之一,即是要求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l924年,在北京、上海等地各界群众还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但都没有取得实质性成果。1928年6月15日,在“二次北伐”告成,全国统一即将实现之际,南京国民政府发表了要求修改不平等条约的对外宣言,声称“中国八十余年间倍受不平等条约之束缚,此种束缚既与国际相互尊重主权之原则相违背,亦为独立国家所不许”。因此,“今当中国统一告成之时,应进一步而遵正当之手续实行重订新约,以赋完成平等及相互尊重主权之宗旨”。

7月7日,为具体地实现改订新约,南京政府外交部又发表了《关于重订新约之宣言》。该宣言提出了“废旧约、订新约”的三条具体办法:(1)中国与各国条约已期满者,废而另订;(2)尚未到期者,应以正当手续解除而重订;(3)旧约已满期而新约未订者,应由国民政府另订适当临时办法,处理一切。7月30日,南京国民政府照会各国公使,敦促各国改订新约。所谓的改订新约运动由此开始。

南京国民政府的改订新约运动,其内容实际只限于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两项。

关于关税自主问题。当时与中国订有关税条约的共有12个国家,其中条约已经满期的有意大利、丹麦、葡萄牙、比利时、西班牙、日本6国,尚未期满的有英国、美国、法国、荷兰、挪威、瑞典6国。在这些国家中,美国为赢得中国政府的好感,以树立对华外交的优势,在与中国的关税条约尚未到期的情况下,首先响应南京政府,表示愿与中国政府重订新约。7月24日,美国国务卿凯洛格照会南京政府外交部,同意中国的修约主张。7月25日,美国与南京政府在北平经过谈判,签订了《整理中美两国关税关系之条约》。该条约承认中国“关税完全自主之原则”,但又规定双方“在彼此领土内享受之待遇,应与其他国享受之待遇毫无区别”。也就是说,美国在中国享有最惠国待遇。中美订约后,其他各国纷纷仿效。到l928年年底,挪威、荷兰、英国、瑞典、法国等先后与南京政府签订了新的关税条约。比利时、意大利、丹麦、葡萄牙、西班牙等先后与南京政府签订了新的通商条约。在所有与中国订有条约关系的国家中,只有日本拒绝与中国重订新约。日本的行为,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抗议,全国由此掀起了大规模的抵制日货运动。日本迫于形势,也于1930年5 月与南京政府签订了新的《中日关税协定》。

根据这些新的条约,中国方面改变了长期以来关税制度上的均一税和海陆关不统一的两种不合理规定,即把原进口货物一律征收5%关税的规定,改为货分7等,按类征收5~30%的关税,1931年把最高税率提高到50%,l933年则提高到80%。同时划一海关和陆关税率,废除了陆关比海关少纳税的规定。关税制度的改变,提高了税率,较大幅度地增加了南京政府的关税收入。据记载,随着关税税率的提高,l929年中国的关税收入由1913年的l697万元(占财政总收入21%)增加到27555万,l931年更为36913万元(占财政总收入51%),成为南京政府稳定财政的重要手段。另外,关税税率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帝国主义列强对华商品的倾销,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诚然,我们还应该看到,南京政府与各国签订的新的关税条约,虽原则上都承认了中国的关税自主,但中国得到的关税自主权是很不彻底的。如在《中英关税条约》中规定,对英国货物所课税率,应与1926年关税会议所议之税率相同,即在原定的值百抽五外,再征收不得超过5~30%的附加税。根据最惠国待遇,这一规定同样适用于其他国家。这说明中国仍无权自定税率。另外,中国海关行政大权仍为外国人把持,不仅总税务司为英国人,而且各重要海关的负责人、主要职员亦为外国人。海关行政大权仍为外人所把持,中国的关税权远未达到自主。

 

 

关于废除领事裁判权是这次修约的又一重要内容。l928年7月7 日,南京国民政府发表重订新约3项原则后,于9日又公布了临时办法7条,其中规定:“在华外人应受中国法律之支配及中国法院之管辖”。当时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的国家共有16个,其中条约到期的有日本、比利时、意大利、丹麦、葡萄牙、西班牙等6国。对于中国废除领事裁判权的要求,日本表示坚决反对。南京政府只得与条约到期的其他5国谈判,签定了相关的条约。比、意、丹、西、葡等5国虽同意放弃领事裁判权,但都有保留意见:

(1)中国对5国形式司法权的方式须经双方同意;

(2)须多数国家同时废除领事裁判权时始废除。

l929年4月27 E1,南京政府外交部向英、美等国公使发出照会,要求各国及早放弃领事裁判权。各国以中国司法制度尚未完善为借口加以拒绝。1931年,南京政府为了在国民会议召开前实现其吹嘘的开辟“外交新纪元”的诺言,于5月4日公布了《管理在华外国人实施条例》12条,声称自1932年1月1日起实施。后由于九•一八事变发生,实施El期一拖再拖,最后不了了之。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英、美、法、El等国也未表示要放弃领事裁判权。

综观南京国民政府发起的改订新约运动,应该看到,这次运动尽管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如对帝国主义妥协,没有解决海关行政管理权,也未能制止帝国主义的商品倾销,但不能说它是一场骗局,或者说它是投降卖国行为。这次运动,要求与帝国主义列强修订不平等条约,这是它以前统治者未曾有过的举动。它对于当时的中国,至少有两重意义:

第一,重订的新约,较大幅度地提高了中国的进口税率和减免出口税,这对于鼓励中国商品的国际市场竞争,保护中国民族工商业起了一定的作用;

第二,对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当然,这次运动,也不能像国民政府所吹嘘的那样,开辟了中国外交的新纪元,应该说,这次改订新约运动,并没有能从根本上取消帝国主义的在华特权,也没有能使中国成为真正的独立自主的国家。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