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资源 >> 正文
中考历史知识异同点比较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设计
高中必修古代经济专题设
高中必修古代商业专题设
高中必修古代经济政策专
高中必修古代经济专题单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兴起专
民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专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专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专题单
最新热门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时间:2009-10-18 17:25:42  来源:绿湖荷香
 

第一单元  政治文明的演进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历史课程网“绿湖荷香”老师的历史博客

http://blog.cersp.com/userlog17/38611/archives/2008/860265.shtml


【课标要求:】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本专题可分为两个部分来考查:一部分是夏商周时期的我国早期政治制度;另一部分是从秦朝一直沿袭到明清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于第一部分高考将会着重考查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的关系;第二部分主要考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发展中呈现的两种趋势:一是不断加强封建君主的个人专制,二是不断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学习本专题,一要注意理解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并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和历史阶段特征加以分析、评价;二要注意把握同一历史时期相关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三要注意形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整体线索;四要注意运用政治、地理、文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分析问题,并结合现实思考问题。

【专题表解】

【 内容概要 】

( l )夏商时期建立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对西周政治制度的建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相结合的政治制度,这是我国古代基本的政治制度。战国的变法运动,破坏了贵族等级社会,造就了一系列新的制度。君主集权制、官僚制、郡县制等纷纷出现,百官服从君主法令的封建官僚制度初步建立,对此后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2 )赢政灭掉六国,建立统一的秦王朝之后,创立了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 ―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首创皇帝制度;中央设立完备的官制;地方上全面推行郡县制。

 ( 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总趋势是不断加强君主的个人专制,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西汉在中央设三公,并形成“中朝”和“外朝” , 加强皇权。在地方实施“郡国并行”制,对地方官员的监察力度加强,至汉武帝时期州刺史的设立,标志着监察制度更加严密。隋朝统治者采取强化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如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相当于宰相,相互牵制和制约,避免宰相的专权,在一定程度上牵制君主专制,提高政府部门行政效能;改革地方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建立科举制,使门第不高的有才能的人参加到政权中来,扩大了统治基础。唐朝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北宋采取“杯酒释兵权”将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防止了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元朝统治者在中央设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保证了中央统一政令的实行。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后来发展成为行政区域的名称,初步奠定了明清乃至当代省区的规模,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元政府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台湾;中央的宣政院直接统辖西藏地区,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元朝加强了中央与地方、中原与边疆的联系,巩固和发展了多民族的统一国家。

 ( 4 )极端强化并走向衰落:明初对专制政权进行了全面强化,废皿相,皇权具有绝对权威,成为明朝政治制度的特色。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进一步削弱地方势力,这是专制主义强化的突出表现。清朝沿用明制,后增设军机处,成为总揽军国大计的中枢机构,军机处的设立,既减少了皇帝处理国家政务的环节,又提高了皇帝处理政务的效率和保密性,使君权空前加强,形成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达到顶峰。清朝理藩院的设置,空前地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各民族的管辖。

 

【 典型例题 】


1 .据史书记载,奄国(今山东曲阜)曾随武夷叛周。平叛后,成王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称鲁,并辖“殷民六族”。“殷民”指
A .夏民后裔       B .周朝百姓         C。商代遗民       D。少数民族
2 .秦始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A .规定皇权至高无上  B .中央设三公九卿  C .地方推行郡县制度  D .颁布秦律,严刑峻法
3 .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A .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              B .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C .降低将官地位,疏远将兵关系              D .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
4 .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王朝,吸取前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教训,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地方管理以加强中央集权。这个王朝和它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 .汉朝分封诸侯国   B .唐朝增设节度使   C .宋朝大力削弱地方权力  D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5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康熙帝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人值
A .说明明清饱学之士享有政治特权            B .明太祖和康熙帝处于权力危机境地
C .明清皇帝重视文人敷衍文雅                D .都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

 

 

【 基础训练 】
1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孔子这句话中的“礼”的含义是( )
A .礼仪礼节      B .政治制度      C .风俗习惯         D .国家政权
2 .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是( )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内服制与外服制    D .井田制
3 .西周周王分封的诸侯主要有( ) ① 异姓功臣贵族 ② 同姓王室贵族 ③ 先代帝王后代 ④ 边远氏族部落首领
A . ① ②         B . ③ ④       C . ① ② ③        D . ① ② ③ ④
4 .下列对西周宗法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        B .是分封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C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特权和垄断地位        D .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
5 .夏商西周时期的重要政治制度不包括( )
A .世袭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郡县制
6 .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 )
A . “周王一卿一诸侯一士”的等级序列        B . “周王一诸侯一大夫一士”的等级序列
C . “周王一诸侯一卿一士”的等级序列        D . “周王一诸侯一士一卿”的等级序列
7 .春秋时期“楚王问鼎”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
A .了解周朝九鼎的轻重大小                 B .关心周朝镇国之宝的安危
C .希望周朝把九鼎赏赐给楚                 D .对分封制提出了公开挑战
8 .下列措施属于秦始皇首创的是( )
   A .修筑长城       B .地方设县        C .使用圆形方孔钱      D .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9.秦朝巩固国家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措施中,根本性的保障措施是( )
A .三公九卿制     B .郡县制           C .监察制度           D .统一货币
10.汉武帝推行“强干弱枝”的重要措施有( ) ① 分国建邦 ② 中朝制 ③ 刺史制 ④ 推恩令
 A . ① ② ③      B . ① ② ④       C . ① ③ ④           D . ② ③ ④
11.汉武帝时中央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分别是 ( )
A .外朝和中朝     B .待中和承相       C .中朝和外朝           D .尚书令和太尉
12.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最早由郡县两级转变成州郡县三级是在( )
A .西汉           B .东汉初          C .东汉末              D .隋朝
13.关于三省六部制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B .隋唐时期门下省下设六部
C .唐太宗时政事堂的设立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D .宋代三省六部制有名无实
14.地方势力威胁中央政权的危险基本解除始于 ( )
A .隋唐时期       B .北宋时期        C .元朝时期           D .清朝时期
15.宋朝时,专管中央财政的是( )
   A ,三司使         B .二府            C .枢密院              D .中书门下
16.下列不属于宋初中央集权加强特点的是( )
A .集中相权       B .百官权力分散     C .重文轻武          D .军事上内重外轻
17.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 )
A .奠定了后代行政区域划分的基础          B .扩大了元朝的政治版图
C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D .促进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民族融合
18 .今天西藏自治区在元朝时应为( )
A .宣政院辖地     B .驻藏大臣辖区       C .宣慰司管辖         D .窝阔台汗国属地
19 .开创郡县制度和行省制度的朝代分别是( )
A .秦朝与唐朝     B .秦朝和隋朝         C .秦朝与元朝          D .唐与元朝
20 .明初撤销中书省及承相官制,皇帝秘书班子内阁的地位上升,主要反映了( )
A .中央政府提高工作效率                  B .文臣的地位开始提高
C ,君主专制统治大大加强                  D .科举制度不断发展
21 .明朝废行省设三司的作用有( ) ①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② 加强了君主的专制权力 ③ 分散了地方权力 ④ 扩大了各藩王的权力
A . ① ②       B . ② ③ ④        C . ① ② ③          D . ① ④
22 .关于清朝军机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是中央最高行政决策机构           B .皇帝挑选亲信重臣担任军机大臣
 C .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              D .军机处的设立者是雍正帝
23 .皇太极、康熙、雍正三朝同时存在的中央机构有 ( ) ① 内阁 ② 议政王大臣会议 ③ 南书房 ④ 军机处
A . ① ②            B . ① ② ③         C . ① ② ③ ④           D . ② ③ ④

 

【能力训练 】


1 .在西周的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其领地内享有的权利不包括( )
A .设置官员           B .自称天子          C .建立武装             D .征派赋役
2 .下列有关西周宗法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 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 ② 它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 ③ 其核心内容是兄终弟及或父子相传 ④ 它与分封制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A . ① ② ③ ④        B . ① ② ③        C . ① ② ④              D . ① ②
3 .秦朝统一后确立专制集权制度。关于下面的“秦朝统治机制示意图”表述不正确的是

A .秦始皇开始建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      B .秦律的颁行,说明秦朝是一个法制国家
     C .中央机构职责明确,并设置监察部门          D .秦朝开始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4.西汉初年的王国分封制与西周的分封制( )
A .都是中央集权制                          B .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C .巩固自身的统治而实行                    D .都随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瓦解
5.唐太宗时,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照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A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D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6.元朝的中书省实质上继承发展了唐朝职能的是 ( )
A .中书省          B .尚书省           C .门下省             D .吏部
7.清朝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最大时期是在( )
A .努尔哈赤        B .皇太极            C .康熙              D .雍正
8.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是 ( ) ① 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② 压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 压制了民主思想的发展 ④ 是导致近代中国落伍的重要原因
A . ① ②          B . ① ② ④          C . ② ③ ④         D . ① ② ③ ④
9.下列官职或机构中,具有监察职能的是( ) ① 御史大夫 ② 尚书台 ③ 刺史 ④ 按察司
     A . ① ② ③        B . ② ③ ④          C . ① ② ④          D . ① ③ ④
10.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的趋势是( ) ① 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 分散地方管理权力、防止割据 ③ 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 ④ 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渐趋严密
A. ① ② ④         B . ② ③ ④          C . ① ② ③ ④           D . ① ② ④

 

 

【参考答案】
1 . B 解析: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度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商朝继承了夏朝制度而稍有变化,周朝又继承商朝制度而略有调整。所以“礼”当指政治制度。
2 . C 解析: A 、 B 两项是西周的政治制度, D 项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制度。
 3 . D 解析。这道题主要是解答西周时分封制的分封对象,主要包括同姓王室贵族、异姓功臣以及先代帝王后代和边远氏族部落首领,故全选。
4 . B 解析:西周时分封制和宗法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宗法制在政治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而分封制在血缘关系方面的体现是宗法制。 B 项的叙述不正确。
5 . D 解析:郡县制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才实行的一种地方政治制度。夏商周三代还没有这个概念。
6, C 解析:周王实行分封制,受封贵族建立诸侯国,而受封诸侯在自己的疆域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又可对士再依次分封,从而形成了 C 项的等级序列。
 7 . D 解析;鼎在夏商周时期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而到了春秋时期楚王问鼎中原,足可见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已经受到挑战,分封制逐渐瓦解。
8 . D 解析:修长城在战国时燕、赵等国已开始进行;地方设县和圆形方孔钱的使用也是战国时出现的。而皇帝制度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突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而首创的制度,并被后代所沿用。
9 . B 解析:郡县制的推行对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有相当重要的历史作用,主要是由于郡、县属于由皇帝控制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听命于中央,地方上没有特权,缺少独立性。
10 . D 解析:本题为组合型选择题,考查识记能力,汉武帝为加强皇权采取建立中朝,设置刺史和颁布推恩令等措施。
11. C 解析:汉武帝时任用身边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为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形成“中朝”决策机构,以垂相为首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演化为执行机构,称为“外朝”。
12. C 解析:行政区划由两级变成三级是由于在西汉武帝时设立的州刺史后来逐步增添了行政权和军权,到东汉末年,才逐渐演变为地方行政区。而隋朝因地方行政机构重叠,废除郡级,形成州县两级。
13. B 解析:中书省是决策机构;门卞省是审议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下设六部。
14 . B 解析:北宋初年,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减地方节度使的权力,由中央派出文臣做地方官,防止了武人割据局面的重现。
15 . A 解析:宋初为制约宰相,除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还设三司使管理财政,以分割宰相财权。
16 . A 解析: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最明显的做法就是分割宰相的权力,从而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17. A 解析:这是一道最佳选择题。行省制度的影响包括了题目提供的四个选项,但最深远的影响是元朝行省制度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延续至今。
18. A 解析:元朝政治体制中管理民族事务与边疆地区的是宣政院。
19 , C 解析:郡县制始于秦始皇,而元朝首创行省制度。
20 . C 解析: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及垂相,另设三司分管行政、军政和监察,地方权力就集中到中央皇帝手中,使君主权力大大加强。
21 . C 解析:明朝设三司分管行政、军政和监察,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可排除 ④ 。
22. A 解析:军机处只是皇帝政令的传达部门,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
23 . A 解析:南书房是康熙时为了扩大皇权设立的,军机处在雍正时才设立。

能力训练
 1 . B 解析:天子是周王的专指名称,受封诸侯当然不能膺越此项权利。其余各项属于受封诸侯在所封领地上的权利。
2 . D 解析: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所以 ③ 的描述不符这个特点;宗法制和分封制同是政治制度,不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所以 ④ 的说法也不对。
3 . B 解析:秦朝虽然颁布了法律,但仍然是一个人治的国家,算不上法制国家。故 B 项叙述不符当时事实。
4 . C 解析:西汉实行的分封制和西周分封制由于时代背景不同而有不同的含义,但它们实行的目的都是为了自己统治的需要。
5 . B 解析:一般运作程序是先由中书省决策,再交门下省审议,而后交尚书省辖下的工部执行。
6 . B 解析:元朝时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领六部,行使宰相职权,这种职能与唐朝尚书省相似。
 7 . B 解析:“议政王大臣会议”是皇太极时将原来的旗主贝勒全部封王后议政会议的名称,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皇帝很难更改他们决定的事。
 8 . D 解析:这是考查君主专制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其中包括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要注意两方面的描述。
 9 . D 解析:御史大夫是秦朝时设立的监察机构,刺史是汉武帝后期设立的监察官,按察司是明朝三司之一,分管监察。
 10 . C 解析:注意时间要求,“秦汉以来”考查的是整个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过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