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资源 >> 正文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设计
高中必修古代经济专题设
高中必修古代商业专题设
高中必修古代经济政策专
高中必修古代经济专题单
高中生历史课外阅读调查
对高一历史教学要解决好
高中历史教学改革与素质
吕准能:构建高中历史教
关于高中历史教学中课堂
最新热门    
 
《高中新课程的资源开发与利用》 2

时间:2009-10-18 17:26:35  来源:本站
 

阅读资料

1.1.2 课程资源的分类及其认识

所谓课程资源的分类,就是要把众多的课程资源,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归属到一起,又按照某些不同的特点,把它们区分开来,以便更好地认识、开发和利用它们。下面列举了一些课程资源的分类,需要说明的是课程资源分类本身不是目的,列举如此众多的课程资源分类旨在开拓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视野,展现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广阔前景,避免可能出现的偏颇。如,我们可能比较重视校内资源,忽视校外资源;我们可能注重文字和实物资源,淡化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我们可能看到了显性资源,失却了隐性资源;我们可能过分强调条件性资源,遮蔽了素材性资源;等等。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发展存在着很大差异,民族众多,文化特色不同,课程资源分布不均衡,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就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扬长避短,扬长补短,突出学校特色,显现学科和教师个性。

 

1.根据来源,课程资源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校内课程资源包括校内的各种场所和设施,如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信息中心、实验实习农场和工厂等;校内人文资源,如教师群体,特别是专家型教师、师生关系、班级组织、学生团体、校风校纪、校容校貌等;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各种活动,如实验实习、座谈讨论、文艺演出、社团活动、体育比赛、典礼仪式等。校内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基本、最便利的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首先要着眼于校内课程资源。没有校内课程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成为奢谈。

校外课程资源包括学生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中各种可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设施和条件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社区的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纪念馆、气象站、地震台、水文站、工厂、农村、部队以及科研院所等都是宝贵的课程资源;学生家长与学生家庭的图书、报刊、电脑、学习工具等也是不可忽视的课程资源;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我们生存和生活的基础,也是我们开发与利用的重要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可以弥补校内课程资源的不足,充分开发与利用校外课程资源能为我们转变教育教学方式,适应新课程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证。

 

2.根据性质,课程资源可分为自然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

我国幅员辽阔,山川秀美,物产多样,可以开发与利用的自然课程资源极为丰富。如,用于生物课程的动植物、微生物;用于地质、地理课程的地形、地貌和地势;用于气象课程的天气、气候、季节;用于艺术课程的自然景观;用于生态课程的生物链、生物圈,等等。认识自然,融入自然,与自然界和谐共处,是学生素质养成的重要内容,也是整个课程实施过程应体现的一个基本理念。

人们可以开发与利用的社会课程资源同样也是丰富多样的。为了保存和展示人类文明成果的公共设施如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等无疑是重要的课程资源;道路的线条美、雕塑的造型美、音乐的节奏美等均可成为陶冶学生情操的课程资源;人类活动的交往如政治活动、军事活动、外交活动、科技活动等也可成为课程资源;影响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的价值观念、宗教伦理、风俗习惯等与教育教学活动有着直接的关系,因而也是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

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有着明显的不同,前者的突出特点是“天然性”和“自发性”,后者则带有“人工性”和“自觉性”的特点。但是,它们都可以经过不同的开发转变为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服务于教育教学活动。

 

3.根据物理特性和呈现方式,课程资源可分为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

文字的产生,纸张和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传播和教育教学活动的发展,以教材为主的印刷品记录着人们的思想,蕴涵着人类的智慧,保存着人类的文化,延续着人类的文明,直到今天仍然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实物资源表现为多种形式,一类是自然物质,如动植物、矿石等;一类是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如建筑、机械、服饰等;一类是为教育教学活动专门制作的物品,如笔墨纸砚、模型、标本、挂图、仪器等。实物形式的课程资源具有直观、形象、具体的特点,是常用的课程资源。

活动资源内容广泛,包括教师的言语活动和体态语言、班级集体和学生社团的活动、各种集会和文艺演出、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以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等等。充分开发与利用活动课程资源,有利于打破单一的课堂接受模式,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同时增进社会适应和社会交往,养成健全的人格。

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信息化资源具有信息容量大、智能化、虚拟化、网络化和多媒体的特点,对于延伸感官、扩大教育教学规模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其他课程资源所无法替代的。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势在必行,它将是最富有开发与利用前景的资源类型。

 

 

 

4.根据存在方式,课程资源还可以分为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

显性课程资源一般为物质形态的课程资源,是指看得见摸得着,可以直接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课程资源。如教材、计算机网络、自然和社会资源中的实物、活动等。作为实实在在的物质存在,显性课程资源可以直接成为教育教学的便捷手段或内容,相对易于开发与利用。

隐性课程资源一般为精神形态的课程资源,是指以潜在的方式对教育教学活动施加影响的课程资源,如,学校和社会风气、家庭气氛、师生关系等。与显形课程资源不同,隐性课程资源的作用方式具有间接性和隐蔽性的特点,它们不能构成教育教学的直接内容,但是它们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质量起着持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更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5.根据功能特点,可以把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

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因素属于素材性课程资源,其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属于条件性课程资源,其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却并不是形成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的实施范围和水平。当然,素材性课程资源于条件性课程资源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线,现实中的许多课程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实验室、互连网络、人力和环境等,往往既包含着课程的素材,也包含着课程的条件。

 

学习要点:

1.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是保障新课程顺利实施的基本条件,但目前关于课程资源的内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但需要明确的是,课程资源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我们有很多老师已经在有意无意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

2.课程资源的分类多种多样,但分类不是目的。课程资源的分类旨在开拓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视野,展现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广阔前景。不同地区的学校和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

 

1.2   树立什么样的课程资源观?

教育教学中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丰富多样,学校应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但在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观念上,目前还存在一些分歧,有人认为“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所谓满眼皆资源,处处是资源”,有人认为“课程资源有高低、优劣之分,只有技术含量高的资源才是好的资源”,也有人认为“只有城市地区和重点中学才能开发与利用好课程资源”。到底如何正确地理解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呢?下面我们结合不同的案例来思考这些问题。

 

1.2.1   挖掘身边的课程资源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语“我们都知道课程资源很重要,但学校穷,没有钱购买电脑、先进的实验仪器呀,更别提建设什么塑胶跑道、网络设备、游泳馆了,你让我们怎么办?”诸如此类的抱怨和困难还有很多,但是否只有那些地处城市的学校或者重点中学才能开发与利用好课程资源?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我们是怎样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1]

我们的学校地处贵州某贫困山区,是个苗族聚居区,相对于城市学校来说我们的硬件设备、实验仪器等都比较缺乏,但我们也有自己的优势——丰富的人文地理资源。

比如,在上艺术课时,我们学校没有钱买钢琴、手风琴,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音乐的热爱,我们请来乡里的民间艺人、民族歌手来教学生们拉二胡、吹唢呐、芦笙、口琴、民歌、地方戏曲等,我们甚至还把音乐、舞蹈课开到了村头、打谷场等。

蜡染是我们的传统工艺,学生们每天都接触得到。为此,我们尝试利用蜡染融会各门学科教学,使之作为教学的起点。比如说历史,蜡染工艺始于秦汉,发展于唐宋,明清以后自中原内地传人西南边陲,在贵州落地生根。我们由此开始,还可以介绍秦汉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状况,并以此类推,将学生们带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廊。

因为蜡染服装要用到棉布与染料,如蓝靛等。所以在地理教学中,我们专门请来乡农技站的研究员介绍棉与蓝靛的植物特性及其种植、气候条件。西南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种植棉与蓝靛的理想地域;继而推及其他农作物及经济作物的种植与特性。

另外,装饰图案多种多样的蜡染服装本身就是美术课现成的教具。大自然的鸟兽鱼虫、花草树木、山水风光均可引入蜡染纹样,如蝴蝶纹、鱼马纹、蜈蚣纹、龙纹、马蹄纹、旋涡纹、梨花纹、铜鼓纹等。蝴蝶纹还与苗族传说有关,由此还可以引申到中国关于蝴蝶的最凄美动人的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并结合音乐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当然,蜡染还有多种用途,比如染料的配置可以用于化学课,还可以开设蜡染工艺选修课等。

针对上述案例,请填写活动卡1.2.1,就案例反映的问题及如何正确地理解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课程资源,谈谈自己的体会。

活动卡1.2.1

 

1,  上述案例对你有什么启示?

2,   在日常教学中你是否也曾经充分利用过身边的课程资源?不妨举例说明一下你是怎么运用的?

3,  你是否认为只有城市地区或重点中学才能开发与利用好课程资源?

 

 

上述案例告诉我们从某种程度讲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往往并不是缺少课程资源,关键时我们是否具有课程资源意识,是否能够充分挖掘身边潜在的资源。实际上,我们可以开发与利用的课程资源有很多,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有很多老师也已经有意无意地,在运用各种各样的课程资源。比如,讲立体几何的教师精心制作了几个立体几何模型,讲英语的教师在课堂上用录音机播放了一些听力磁带,教语文的教师为了给学生拓展视野在图书馆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学校为了开设校本课程聘请校外一些专家搞系列讲座……,等等,所有这一切都是在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关键在于很多时候我们对课程资源缺少“敏感性”,视“课程资源”于不见。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从某种程度上讲,也和我们对什么是“好”的课程资源的理解有关。

 

 

 

1.2.2  什么样的资源是“好”的资源?

对于课程资源有种观点认为“只有多媒体等技术含量高的资源,才是好的课程资源”,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是否高技术产品的利用就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我们不妨看下面的案例。

上语文课必须使用多媒体吗?[2]

我们学校是一所基础薄弱学校。多媒体对我们来说,简直就是奢侈品。学校领导为了不让教师落伍,专门组织教师去乌鲁木齐取经。当见到乌鲁木齐那所中学的先进教学设备时,我们不亚于刘姥姥进了大观园,见到什么都感到新鲜惊奇。

我是教语文的。从高一到高三的语文课,我一共听了六节。六节课给我的触动和启发很多,特别是多媒体给教学带来的效果,让我大开眼界。同时也给我带来了一个疑问,上语文课必须使用多媒体吗?因为我听的六节课中无一例外的使用了多媒体。

我带着自己的疑问下来一打听,授课教师说这是学校的规定,我就更加纳闷了,语文教科书上的文章都能使用多媒体教学吗?

我听了六节课,六节课的多媒体使用都恰到好处。我不否认,老师使用多媒体的确起到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的效果。譬如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沈老师上的《再别康桥》。沈老师巧妙的选用了康桥的几幅画面,再配上古筝弹奏的《高山流水》。学生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状态。学生在朗读诗的过程中,仿佛跟着诗人徐志摩旧地重游。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美的熏陶。整堂课令人轻松愉快。下课铃响了,学生们还陶醉在徐志摩的诗情画意里呢!这或许就是使用多媒体教学的魅力吧。

六节课基本上达到了这种效果,我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但他们上课选的都是诗歌,那么,小说、戏剧,议论性文章,文言文,他们为什么不选这些文章使用多媒体教学呢?交流时,我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他们坦率地承认,语文教科书上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适合使用多媒体教学。我在他们的电脑上看了几篇课文的课件,真的叫人不敢恭维。譬如郁达夫租的是一椽破屋,课件选的是一幅修缮一新的四合院,远处还矗立着一座现代的摩天大楼;唐弢的《琐忆》选的是阿累《一面》的图片,《杜鹃枝上杜鹃啼》的课件更让人啼笑皆非,一幅幅神态各异的杜鹃鸟意味着语文课成了纯粹的生物课。有的课文实在没办法做动画,只好制作上课该板书的内容,多媒体成了一块名副其实的高科技小黑板。利用多媒体制作出这样的课件岂不弄巧成拙。它能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吗?

由此看来,根据教学实际适当使用多媒体教学,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假如脱离教学实际,一味的一哄而上,多媒体这种高科技手段不仅提高不了教学效果,在某种程度上,而且还会违背教育教学规律。

结合上述案例,思考并填写活动卡1.2.2,谈谈你认为什么样的资源才是“好”的课程资源。

 

活动卡1.2.2

 

1,  上述案例存在什么问题?这样的问题在您的身边是否也曾经存在?请举例说明。

 

2,  你是否赞同只有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才是很好地利用了课程资源?您认为什么样的课程资源才是“好”的课程资源?

 

请阅读如下材料:

河南省济源市大峪镇位于黄河小浪底水库北岸,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山区小镇。全镇共有30个行政村,近3万人,有44个教学点4000余名学生。由于经济落后、信息闭塞等因素的制约,教育经费十分紧张,有限的教育经费基本上都用于教师工资,根本无法投入大量的经费去购买艺术教育所需要的器材设备,或送教师到外地接受音乐、美术学科教学方面的专业培训。镇教育办公室号召各学校充分挖掘学校和社区免费艺术课程资源,走特色化、乡土化的深山区小学艺术教育之路。大峪镇砚瓦河中心小学利用丰富的五谷杂粮,开设工艺美术课——谷物粘贴画。1999年7月,学校发动学生从自家带来红豆、绿豆、黄豆、芝麻、油菜籽、小米、大米等十多种粮食作物,学校准备了纸张、铅笔、乳胶等材料,教师指导学生画稿、粘贴、装裱。活泼可爱的小兔、山羊、熊猫就成了孩子们的杰作。如今,该校学生共创作优秀简笔画7000余幅、粘贴画2000余幅。2001年“五一”期间,该校学生创作的粮食粘贴画在济源市五龙口景区被抢购一空,其中两幅被日本游客买走。2001年春天,他们创作的“十二生肖”图在全国第二届“世纪之星美术书法摄影大赛”中荣获银奖1项、铜奖3项。粘贴画所用的原料除了粮食作物是学生自带以外,纸张、装裱、乳胶等费用都来自学校的勤工俭学。全体师生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集体到山坡上采集橡壳、橡籽,采荆条编筐,挖草药,学校自己开荒栽树、种菜,勤工俭学既改善了办学条件,让失学儿童重返课堂,又为艺术课经费提供了保障。

活动卡1.2.3

 

结合上面的案例,请回答:

1,  您认为该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处于一种怎样的水平?存在什么问题?

2,  在此水平上,您认为怎样才能更好地提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水平?

 

 

1.2.3    发挥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的重要作用

要充分地挖掘并有效利用课程资源,最大程度地发挥课程资源的效益和价值,需要课程资源开发者特别是教师要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积极发挥主体性作用。在我们的成长过程和日常教学中,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同样的课程,同样的学生,不同的教师上起来“味道”和“效果”却大不一样,这其中不同教师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不同观念往往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有的人认为教师就是课程的传授者,课程资源的开发是专家的事,与己无关;而另外一些人认为,教师是课程的实践者,理应成为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体。教师到底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担当什么样的角色呢?请看一位教师的一次妙趣横生的作文教学。

我是如何上作文课的?[3]

师: 同学们,我们朝夕相处,亲密无间,在一起生活、学习一年多了。近来,我有一个强烈的愿望,想跟大家说,但又不好意思。

生:(好奇地齐声喊)老师,您说!您说!

师:端午节就要到了,我非常想到你们各家去过端午节,不知哪个同学愿意请我去?

生:(面露喜色,七嘴八舌地大声喊)老师到我家!我愿意请您!

师:大家都愿意请我,我很高兴。但这样争也不是办法,我看这样吧,哪个同学会做菜,而且做的菜色香味俱全,我就到谁家去做客,好不好?

生:(面露难色,你看我,我看你,不知如何回答。)

师:这个条件可能有些让大家为难。(鼓励地看着学生)没关系,离端午节还有好几天呢,如果同学们肯学,一定会学到一手炒菜的本领。我相信为了请到我,同学们会下功夫的。

生:(兴高采烈)好,一言为定!

两天后的作文课上:

师:两天时间到了,不知同学们学会炒菜了没有?

生:(齐)学会了。

师:呀,学得这么快,都是跟谁学的?

生甲:我跟爸爸学的。

生乙:我跟妈妈学的。

生丙:我在《大众菜谱》上学的。

生丁:我家有一本台历,上面介绍了很多做菜的方法,我为了做个特别点儿的菜,请到老师,就按照上面的方法做。

师:真感谢大家对老师的一片诚心。那你们学会了做什么菜呢?一定很好吧?

(学生们不等老师叫,就纷纷起立,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说起来,老师请几个同学到讲台上说给大家听。)

师:刚才这几个同学讲得都不错,听这样一讲,就知道菜做得不错,老师的口水都要流出来了。但全班这么多同学,不可能每个同学都到前边来说,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知道你们每个同学都做了什么菜,做菜过程是怎样的呢?

生:老师,让我们把做菜的过程和做的什么菜写出来,您就不知道了吗?

师:这个同学的主意真好!这样,老师不但能知道你们做的什么菜,而且还能比较比较,看谁做的菜最好,我就去谁家做客,好不好?

生:(齐)好!

师:好就快写吧!

读完上述案例,您有什么想法?请填写活动卡1.2.3,让我们一起分享一下你的体会。

 

 

 

活动卡1.2.3

  

1,  这则作文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有何不同?它对你有什么启示?这样的例子在您的身边是否也有存在?请举例说明。

 

2,  请根据你的教育教学经历, 谈谈教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应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为什么?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教师是课程资源开发内在的,而且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要素。因为在教育过程的推进中,教师最能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并能按学生的需要设计教育活动。在学生这一级,也最容易认可和接受那些由教师制定的课程决策。教师的这种位置和所发挥的作用,是参与课程资源开发的其他角色无法代替也无法比拟的。所以,教师理应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担当主体地位。为此,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师角色,从一个“教书匠”转变为一个研究者、开发者的身份进入到课堂教学实践,就是说要求“教师即研究者、开发者”,并成为一个对自己实践不断反思的“反思的实践者”。在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承认学生的差异,为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的发展需要,充分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以促进学生的最大限度的发展。同时,也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发挥专长,做到人尽其才,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能,形成自己与众不同的风格,具有自己的个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主体性作用。

 

阅读资料

1.2.1  充分用活课程资源

实验室的课程资源不仅限于实验室的现有设备,学生身边的物品和器具也是重要的实验室资源。利用日常器具做实验,不但具有简便、直观等优点,而且有利于学生动手,发展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下面是某中学的物理老师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做实验的经验,读一下,看看对您有什么启示。

利用日常的器材做实验

在《力的分解》这一节中,学生很难理解支架问题,我们准备了一些一次性筷子和橡皮筋,让学生亲自动手,用三条橡皮筋把三根筷子捆绑成三角形支架,在O点挂重物如图1所示,仔细观察橡皮筋的形变情况,可以判断力的作用效果,即横杆受到沿AO的拉力作用,斜杆受到沿BO的压力作用;

 

 

将几张纸迭在一起夹入课本,并尽量靠近书脊处,轻轻提起纸,发现课本同时被提了起来,从而验证摩擦力的存在;把两本书平放在桌子上,两书间留出0.1m的空隙,将直尺架两书之间,用手指压直尺,观察发现直尺和手指皆发生形变,被压弯的直尺产生向上的弹力,发生形变的手指对直尺产生向下的弹力等等,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除了课内观看演示实验,随堂做实验以及分组实验,让学生在课外利用手边可以找到的器材,去进行“小实验”,“瓶瓶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这是相当重要的。

例如,让学生裁细长条纸一张,用手指将纸条一端压在下巴位置然后手嘴吹气,结果使垂下的纸条被吹飘起来几乎接近水平。又裁两薄纸片,折成瓦片形,用两手吊挂成竖直位置,然后用嘴从上向下对着两片纸间吹气。结果,两纸片不是被吹开,反而被合拢。这表明,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从而很好地理解伯努利方程。

一个爱动手的老师才能带出一班爱动手的学生。要带动学生自制教具,要把动手实验作为课外活动、课外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在“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这个课题中,学生用到了木板、木块、橡皮泥、塑料、铁架台、弹簧秤、橡皮筋、磁铁、砖头、丝绸、毛巾等材料,体现了因地制宜、勤俭节约的精神。在学习了“动量定理”后,我提出了“研制水火箭”和研究“鸡蛋撞地球”等课题。这类研究的组织的形式要求以小组为单位,组员共同合作、共同策划,从材料的选择到制作,全部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汇报,可采取小组间竞赛的形式进行。

 

主动利用生活中的实验资源

1.生活中的实验资源。物理是一门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自然学科,现实生活中蕴藏着无数取之不竭的物理知识。例如,在学习“超重和失重”的内容时,可让学生带着弹簧秤或座秤到酒店或商场里的电梯里,做超重和失重的实验,体会超重和失重现象;学了力矩的平衡知识后,我曾让回家学生解决一个生活问题:测量家里的一个4Kg左右的物体,但只给学生提供一个最大量程为20N的弹簧秤,怎么办?学生通过杠杆原理,设计并做了实验,得出了小秤称重物的基本方法。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电视节目中也有不少的实验资源,比如学生爱看的卡通片《米老鼠和唐老鸭》、《海尔兄弟》中,就包含有不少物理实验知识的运用。本校的发电机房、校外的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科研所等也是很好的资源,如在学习“交流电”中的三相交流电时,我们曾经带学生到机房观察发电机组,以增加感性认识,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学完“变压器、远距离输电”后,条件许可,也可以带学生到海口火电厂、变电所以及发电厂进行参观学习等等。

2.体育课中的实验资源。体育运动与物理知识密切相关,可以说每一项体育运动均包含着一系列的力学综合知识。我们可以利用体育课中的资源完成一些实验。例如,在体育课中,让同学们测出100m短跑中的平均速度。将学生分成几个个小组,每个小组准备的器材有:一个跑表、.一个发令枪,皮尺、笔、纸、书,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要测量平均速度要注意的问题;在“投掷运动”中,可以利用铁饼、标枪等测量抛体运动的射高与射程等;这个学期,我校在“体艺节”中开展了全校性的跳绳比赛,我便要求学生测量自己在跳绳过程中重力做功的平均功率等等。   

——摘编自:《充分用活课程资源,培养物理实验能力》,由海南省国兴中学物理教研组  符程老师提供。

 

 

 

阅读资料

1.2.2 苹果树的启示

一所山区学校,由于政府的关怀,在原来极其简陋的校园里建起了两栋白色的崭新的楼房,一栋是教学楼,一栋是学生宿舍,在褐色的贫瘠的山的环抱中,显得特别的美丽。可是,校舍的周围却是一片光秃秃的,显得很不相宜。校长很想借着新校舍落成大做“校园建设”的文章。但是,没有钱去买花、种草,怎么办?校长和领导干部商量,与乡里的领导商量。在商量的过程中,乡里的一位领导提出,我们这个乡是苹果生产基地,生产出来的苹果大多是供出口的。乡里的老百姓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掌握苹果的种植技术,另外,苹果树也可以美化校园呀。校领导听了,深受启发,确定了与学生生产劳动实践以及当地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校园建设的思路。于是,学校通过乡领导的支持,请来了当地的种植大王,从挖树坑,到剪枝,一次一次地教学生。后来,校长又在思考:学校几年来的毕业生考上大学的极少,可会种植苹果的却很多,为学生今后发展考虑,是不是可以将“苹果种植”开成一门课?

小思考:   这则案例对您有何启示?您是否同意这所学校的做法?如果您是这个学校的校长您将怎么做?

 

阅读资料

1.2.3  关于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课程资源的一点体会

尽管课程资源多种多样,但是相对于不同的地区、学校、学科、教师和学生,可资开发与利用的课程资源具有极大的差异性。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应强求一律,而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发挥地域优势,强化学校特色,区分学科特性,展示教师风格,扬长避短,扬长补短,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

重视教材建设,充分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校内课程资源中,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是高中课程资源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高中课程的基本素材和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之一。教师对于其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建立在课程标准和和教材的充分利用基础之上,并且积极主动地从“教教材”向“创造性地用教材教”扩展。教材的开发与利用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精选那些蕴含学生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从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经验出发,及时体现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以多样、有趣、富有探索性的素材展示教育内容,并且配有丰富教学材料,能够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发展和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的教材。

深入研究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广大教师和学生不同的生活经历、兴趣专长以及在教学互动的过程中动态生成的知识、技能、方式、方法、经验、感受、见解、问题、困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成果,都是校内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我们必须明确学生不只是教学的对象,更是教学的丰富资源;教师也不只是知识信息的传递者,同时还是课堂上不同信息的接受者、倾听者、处理者;教学不仅是预设计划的执行,同时更是师生、生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房、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要在服务时间、服务方式和使用效率上不断地调整和完善,以适应高中学生日益个性化的学习需要。各门课程之间要尽可能形成共用的专用教室、计算机房、实践基地等,做到物尽其用和一物多用。

学校要树立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师生共同创造性地、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各种学习资源,并对学校内部的课程资源不断进行整合,以提高课程资源的利用效益。

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作用,建立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协调和共享机制

学校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发展的具体需要,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电影院、工厂、农村、部队、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职业学校、成人教育机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积极开发和利用信息化的课程资源,有效发挥各种公众网络的资源价值。网络不仅使课程资源共享的手段,而且它本身就是一座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课程资源库,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和交流、共享的重要平台。农村地区的普通高中还可以根据农村建设和发展的实际需要开发和利用各种独特的课程资源。

为了更加充分、高效地开发和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有必要建立校内与校外课程资源的协调和共享机制。一方面学校要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善于合理挖掘和运用社区及其他兄弟学校的课程资源,另一方面学校内部的课程资源也可以向社区和其他学校辐射。比如,可以在特色课程、专业教师以及场地设施等课程资源方面建立相应的经验交流和合作研讨机制,定期和不定期地开展教学经验交流和办学思想研讨等活动。

 

学习要点:

1,  在我国由于课程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特点,使得一定程度上,经济发达地区的课程资源比经济欠发达地区丰富,城市地区比农村地区丰富,同一地区条件好的学校比条件差的学校丰富。但这并不能说经济基础薄弱的地区、学校就不能较好地开发与利用好课程资源。

2,  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就是指学校要根据本地区、本学校、本学科的优势和特色,因地制宜地开发与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并使其在课程实施中发挥最大效益和价值,为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服务。

3,  教师作为课程实践者,在教育过程的推进中,教师最能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并能按学生的需要设计教育活动。因此教师理应成为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体,为此,教师要积极转换角色,树立课程资源意识,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利用多种途径,发挥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体性作用。



[1] 改编自:向蓓莉《贵州支教引发的思考》    http://star.wtqz.com/gzpd/kcgg/tspx/px03/px2-3.htm

[2]改编自李成林:上语文课必须使用多媒体吗?原文载于《中国教师报》2003年12月31日

 

[3] 摘编自李素环“激情作文教学一例”,《教育实践与研究》,2001(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